奋楫扬帆正当时赓续前行启新程
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第六届一次“双代会”上的报告
张海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代表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面对学校高质量发展和疫情防控、校园安全稳定等风险考验,在学校董事会的坚强领导下,校党委的支持保障下,学校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决策部署,全校上下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坚持规范办学、高质量办学,持续强化成果导向,全面提升办学实力、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办学影响力,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就。
持续强化成果导向,办学内涵建设不断深化
(一)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课程建设再创佳绩。我校2门课程获批认定为江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贯彻落实《江西科技学院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细则》,新增设12门美育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9门课程入选集团共享课程纳入公共网络选修课程库,进一步加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团队持续强化。积极组织开展2022年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遴选工作,报送计算机专业教学应用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课程和工商管理五支教学团队,最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获批认定为2022年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立项建设团队,教学团队建设取得进一步突破。
——教学水平稳步提升。积极开展校内教学质量奖、第六届“十佳教师”与“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四支教师团队参加“第五届全省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分别荣获大赛理科组二等奖、文科组三等奖、工科组三等奖和医科组三等奖,三名教师参加中教集团第四届教学创新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两项赛事创历年参赛最好成绩。在第十七批江西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三项教学成果均获高等教育本科层次二等奖,获批数在全省民办本科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定《江西科技学院课程思政教研制度》,重点打造、精心培育,认定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名“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打造4支“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2门课程参与江西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认定。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完善。在全面总结历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成效的基础上,结合本科审核评估专家意见、专业综合评价、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完成2022版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修订5套培养方案,重新制定课程归属,健全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取得突破。组织开展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报送工作,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2021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取得进一步突破。
——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紧盯“2+6+N”产业链条,新增获批备案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4个本科专业,备案人工智能等5个专科专业,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
——产业学院建设进一步深化。制定出台产业学院建设方案、管理办法、指标体系等规划性文件。与江报集团合作成立“赣鄱云”融媒学院,与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光电产业学院”。
——国际教育稳步推进。与国外高校开展多种类型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完成生源组织542人,位居集团第一;完成中英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会计、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设计四个专业的QAA专业验证,专业课程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得到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属的认证。外事管理进一步改进,留学生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教育国际化扎实有效推进。
——考研、公考辅导项目取得新成绩。引入校外优秀师资及班级管理团队,2022年我校学生考研录取率达31.49%,高出全国平均录取率7.27个百分点。公考通过率与辅修学位毕业通过率也实现提升。
(二)科研成果产出丰硕
——科研平台有新进展。“江西省数字经济与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获省科技厅批准立项,我校是全省唯一获批此基地的民办高校。“南昌市新型电子元器件与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获南昌市科技局批准立项。信息工程学院科普基地经省科协评估认定合格,继续命名为“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
——项目立项连番突破。全年获批科研项目163项(含横向项目1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18项,立项数量位居全省第八;获批省教改课题16项,立项率50%,立项数量历年最多,重点课题立项数量历史最多。获批“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我校是唯一获批立项的民办本科高校;获批中国法学会课题立项1项,是全年唯一立项的江西高校项目。
——高水平论文实现突破。全年共发表高质量论文111篇,其中SCI/SSCI/EI收录23篇、CSCD(核心库)收录7篇、中心核心81篇,并实现了SSCI一区论文零的突破。
——发明专利再创新高。申报专利120项,其中发明专利83项;授权专利104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5项,发明专利授权量创历史新高。2篇政策咨询报告被采纳,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学生工作创新有为
——思想政治教育有新探索。探索建立“红色班级”试点11个,发挥学风建设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辅导员宣讲团,以主题班会等形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全面覆盖;将升国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红色基地游学和理论学习活动作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形式,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测评体系建设有新突破。建立新版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全方位体现学生全面发展成果,学生在校表现有迹可循。《以“五维”破“五唯”——“五育并举”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改革实践》获评全省2022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创新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活动覆盖率创历年新高,获全省演讲比赛一等奖、知识竞赛三等奖及高校组最佳组织奖。
——学风建设有新做法。建立学校学风建设抽查、学院学风建设普查、班级学风建设动态跟踪三级联动学风建设机制,运用学风建设日报表、周报表,及时总结和指导班级学风建设工作,强化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联系反馈,规范学生请销假流程,全年学生到课率稳定在90%以上。依托教室、寝室两个阵地,常态化开展文明校园专项治理行动、“五好文明班级”“优秀文明寝室”等活动,“三风五爱”教育等学风建设精品活动基本实现在校学生全覆盖。
——安全教育管理有新进展。全年召开安全教育讲座40余次,相关主题班会500余次,完善了防溺水、防电信诈骗等专题内容。强化学生住宿安全防控管理,从安全知识宣传、群防群治等方面严抓公寓安全教育管理。周期性的消防隐患排查和矛盾纠纷调查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资助工作有新提升。逐步完善“奖、贷、助、减、免、补”为一体的资助体系,聚焦“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全面贯彻落实各项资助政策。
——双创工作有新成绩。全年获得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项983项,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大赛省级决赛中荣获8个奖项,在第八届“互联网+”大赛省级决赛中斩获1金3银8铜,位居全省前列并实现7年来省赛金奖零的突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08项和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正式立项128项;重新制订“红绿蓝”众创空间管理制度,规范空间有序平稳发展;成立“青禾”全媒体工作室,全年新增入驻项目23项,带动创业76人。
——实践教育有新成果。深化“挑战杯”学科竞赛和“三下乡”暑期实践有机结合,用基层实践成果助推双创实践成效,产生优秀调研报告35篇;高质量选配实践队伍34支,志愿者322人,配备讲师级以上指导教师53名,开展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专项行动,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学生课外活动有新活力。开展“喜迎二十大+向国旗敬礼”主题教育等活动,有力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心;举办第九届全民悦享——“江科初印象•校园随手拍”微摄影大赛,坚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成立学校“乐跑团”,举办校运会、环校跑和“跑完100圈我们就毕业了”“蓝梦杯”学生男子篮球赛等多项体育活动和竞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展示了个人风采。
——日常服务管理有新成绩。建立专门的学生数据台账,设立专人管理,确保各项数据信息不出差错,有序完成全校37000余人次新老生的学生证注册和火车票优惠卡的充磁工作。
(四)队伍建设不断强化
——人才队伍得到进一步充实。全年参加人才招聘活动120余场,新引进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等各类教师400余名,同比增长130%。紧紧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需求,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形成了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了师资结构。
——师资培养培训取得新进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岗位类别的人才,构建了国家级、省市级、校级、院级“四位一体”的培训体系。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实施导师结对传帮带计划,为251名青年教师配备了133名导师;实施教职工博士培养项目,鼓励在职教师提升学历,支持100余名骨干教师在本学科领域攻读博士学位,支持60余名教职工攻读硕士学位;实施赴企业挂职锻炼计划,选派52名教师走进企业,增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
——师德师风建设迈上新台阶。制定系列文件,有效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长效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并纳入教职工年度专项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开展第17届师德先进集体、师德标兵及师德建设先进个人评选活动,评选出3个师德先进集体、5名师德标兵以及10名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职工待遇得到再提升。在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按“两增设,一保持”的方针调整薪酬方案,促进各项收入合理分配。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三支队伍的整体数量、层次结构、师德师风建设水平以及广大教职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稳定性均得到显著提升。
(五)招生就业再创佳绩
——招生规模再创新高。2022年新生报到13031人,招生总数创2011年来新高;平均报到率89%,其中本科报到率92%(外省本科报到率95%,为历年最高),专科报到率84%,专升本报到率92%(全省同类院校之最)。
——就业体系更加完善。建立“校-院-班”三级就业工作责任体系,实现“领导主抓、部门统筹、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全年为3420名困难毕业生办理了求职补贴,发放金额达342万元。全年在赣光荣入伍毕业生340人,征兵工作综合完成率位居全省本科同类院校第三,民办高校第一,再次获得“全省征兵先进单位”称号。本、专科就业率分别为84.38%和87.95%,综合就业率为85.59%,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三名。
持续强化条件保障,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一)办学硬件条件大幅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九期工程中的4栋教学楼、2栋学生宿舍、1栋教师公寓、1座综合体育馆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并配备了一流的教学、生活及运动设施;蓝海剧场、博雅学院等项目的升级改造完美收官。启动建设面积近9万平米的北校区十期工程并稳步推进。
——绿色生态校园全面创建。完成88000平米的生态园园林景观工程、6000平米的博雅学院绿化改造、4500平米的综合运动馆园林景观工程以及23000平米的健康跑道绿化升级改造工程,人行道改为彩色沥青铺设,整个健康跑道长度约2800米,新增60多组花箱分布于学校各景观处,花园式校园的姿容更加绽放。
——实验室智能化加快推进。实验大楼交付并投入使用,建设完成7间云桌面实验室、1间实践教学监控室、2间智慧语音实验室、4间江科云智慧融媒体实验室、7间直播实验室和2间智慧教室,完成10间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和5间专业实验室的搬迁工作并进行智能化改造,实验室管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节约型管理稳步推进。全年度达到降本增效目标,同比成本下降6%。
(二)公共服务更加完备
——文献资源服务效能显著提升。超额完成15万种、共60万册新书的征订、采购、加工和上架工作,优化了馆藏结构;不断完善座位预约流程,提高座位利用效能。全年师生入馆共计773808人次,比去年有所提高。加快图书磁条更新,推进图书自助借还进程,全年完成了30万册图书的复合磁条改造工作。
——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新建近2000平米的职工之家并定期组织相关活动,成为全校教职工丰富业余生活的“新驿站”、强化思想淬炼的“新家园”、提升自身素养的“新课堂”。引进新的餐饮合作品牌,打造江科餐饮“新食尚”;加强食堂、餐馆等经营场所检查,重点防控,确保食品安全;制定详细的商超货物供应调整计划、开通网上配送服务,师生校园购物更为便利;优化升级供水供电管网及关键设施,学校用水用电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校园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引进移动与联通无线宽带套餐,扩充带宽资源,改善师生上网体验;增设健康上报、博雅培优、导师结对及综合素质测评、扫码管理等信息模块系统,完成信息化系统和网络设备的日常运维工作,增强了信息系统的保障能力,确保教育教学和日常运营管理的顺利开展。
(四)财务管理服务规范稳健
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导向,以财务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建立财务管理体系,健全财务内控制度,规范各项财务行为,正确反映学校资产负债、经营成果和经济运行状况。保证教学经费优先投入、资金安全高效周转、费用报销准确合理、会计报表真实完整,财务运行状况良好。
(五)校园安全保障有力
学校安全稳定,师生身心健康。全年查验登记来访人员3万余人次,接待来访车辆进出累计5万余次,清缴各类宣传单2万余张,阻拦社会闲杂人员50余人;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全校电信诈骗发案率控制在1‰以内;有效制止5起因心理问题、感情问题出现的自杀倾向行为。我们坚持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两手抓,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全年完成核酸检测209批次,共计227万余人次;妥善安排发热人员1550人次,完成医学观察900余人次,帮助黄码人员解码500余人次,实现了自疫情爆发以来校园本土疫情零发生。
另外,分类登记、内控工作、采购管理、医疗服务、档案管理、外事工作、继续教育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绩。
持续强化政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
(一)思政工作扎实有效
——理想信念根基进一步夯实。完善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采用每周定期线上学和每月一次线下专题学相结合的方式,分群体开展专题化全员化学习。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等,举办专家宣讲报告会、专题研讨会、悦读分享会等十余场,推进学习走深走实。组建师生骨干宣讲团3个,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教授专题讲、专业教师研习讲、骨干学生真情讲,广泛宣讲100余场次,覆盖全校师生3万余人次,实现宣讲全覆盖,切实提高师生思想理论水平。
——意识形态底线进一步强化。健全意识形态风险隐患分析研判制度,全年召开意识形态联席(季度)会议4次和月度风险分析研判会11次,制定意识形态工作问题台账,稳步推进意识形态问题整改,建立意识形态长效化机制。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严格新闻“先审后发”和“三审三校”制度,建立“1+7”结队对点巡查制度和月度通报制度,切实做好网络舆情监控,严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充分发挥新闻宣传舆论引导作用,全年在两微一端发布新闻1500余件,学校被评为2022年度“学习强国”江西学习平台优秀供稿单位,微信公众号荣获“校园新媒体互动高校百强”称号。打造“江科云”APP,形成内容丰富、覆盖广泛、传播有效、可管可控的校园融媒体中心。
——思政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思政测评为抓手,明确工作重点、责任主体,按要求不打折扣落实到位:建立学校思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制度上墙建设。立项建设校级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1个、校级辅导员工作室12个,试点创建校级“红色班级”2个,圆满完成面向全体思政教师的“晒课”比赛。学校入选江西省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联盟首批成员单位,获2022年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等。大力开展“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荣获“红色走读”优秀“云游”作品2项、实地走读优秀团队二等奖2项等。
(二)党的建设持续强化
——党组织战斗堡垒进一步巩固。深入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学校投入70余万为14个二级党组织购置大型智慧屏,打造赣鄱党建云-智慧党建系统。积极培育党建品牌,创建“三位一体”大学生党员服务中心,并参加省委组织部“江西两新组织高水平党建创新计划”遴选并立项,获得专项补助经费10万元,我校是唯一获批高校。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设置“党员示范岗”100个,积极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提升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发展、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7个先进基层党组织、66名优秀共产党员、15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表彰。
——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深化。按计划开展校党委中心组学习会39次,统一部署安排二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深入开展二十大精神等专题学习。组织召开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建设调研座谈会、“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学习教育专题培训、新任职党务干部集体谈话会暨党建业务培训会、“赶考日”主题党日活动52次。开展违法违纪案件倾向性问题自查自纠,成立勤廉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突出主体责任,筑牢纪律规矩底线。
二、工作启示与不足
回顾2022年及以前工作,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一)必须不断凝聚共识,形成工作向心力
要谋求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学校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必须不断改进作风,提高工作执行力
要强化工作落实,我们必须持续推动全校教职工作风大转变,能力大提升,要坚决摒弃“怕慢假庸懒散浮”的工作陋习,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意识,营造忠诚担当、深入基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积极进取,高效落实,以扎实的作风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必须不断坚定目标,提高工作锚定力
要实现不断跨越,我们必须锚定“办一所应用型好大学”的远景目标,朝着“实力江科、活力江科、魅力江科”的发展愿景,坚持“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不犹豫、不拖沓、不动摇,以铁血担当、实干作为,不断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
同时,我们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教学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持续改进;各类办学风险交织,安全保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闯劲、责任心和实干意识有待加强,甚至本位思想、个人意识、以权谋私还一定程度存在。我们的整体发展水平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期盼还存在差距。
三、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的部署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守正创新,群策群力,赓续前行,奋楫争先,着力强化规范办学,着力防范化解风险,着力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学校发展新篇章。
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提升党建与思政工作水平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党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建立问责制度,推动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切实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党员作风建设,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深化政治理论学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党的建设的等重要论述,认真抓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党的组织制度,加强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建设,持续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提升基层党建质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党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活动内容和形式理念,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引领作用,培育特色的基层党建文化,打造江科特色党建品牌。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政工作制度建设,制定2023年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任务等,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办法,压实二级学院思政工作责任。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政指标体系要求,对标对表,督促落实常规任务的完成。切实强化思政工作督查考核,注重过程管理,强化结果运用,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全力推进“宪法馆”“雷锋馆”“校史馆”的建设,打造江科“文化场馆矩阵”;持续推进“四史”学习宣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质量。严格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推进党委会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修订完善意识形态实施细则,分类别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状,压实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责任。制订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三早”管理办法,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优化基层宣传工作队伍建设,打造“大宣传”格局。充分发挥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作用,促进民主管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大宗教信仰排查,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提升师生自觉抵御宗教渗透的意识和鉴别能力。
(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省“2+6+N”产业和省重点产业链,紧密围绕“三个原则、四种方式、五个一批”的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优化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与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
——积极打造优质教学团队。构建教学团队“两步走”培育模式。依托学校一流专业、特色专业等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统筹推进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打造团队特色亮点。选拔校级高水平教学团队,重点培育省级教学团队,构建“省、校两级”教学团队培育体系。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对接产业集群,优化团队人才结构,持续加强专业建设,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大力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对标国家、江西省一流课程建设标准要求,打造一批能体现办学特色、彰显办学水平的一流课程,逐步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多层次的一流课程培育体系。积极建设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本科课程,让“拟培育-拟申报-拟建设”的三级梯度培育模式扎实落地,争取在2023年认定更多省级一流课程,并在国家一流课程认定中取得突破。
——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持续加强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组织做好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遴选工作,培育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力争获批认定1-2个省级示范项目。
——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把提升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纳入学校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国际教育资源赋能。充分利用好澳大利亚国王大学和英国里士满大学的资源条件,继续推进一批学生互认论证,扩大“2+2”本科及“3+1”本硕连读合作办学规模。继续办好国际留学生教育,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提高国际留学生生源质量,合理设置留学生专业及课程,进一步规范留学生管理。2023年计划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两个专业的国际留学生。按照严格筛选、规范管理、效果考核的规则,做好外教的招聘、管理工作。按省教育厅要求,做好公派留学生选派工作。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优质企业合作形成产教融合、互惠共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协同相关部门及学院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推动校企合作。结合学校实际,携手相关合作方,深入推进“赣鄱云”融媒学院和“光电产业学院”建设,拓展新的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积极探索高效、科学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及方法,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严格把控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本科数据采集工作。正确认识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新要求、新举措和新内涵。做好数据监测,明确数据监控目标,对量化考核数据进行梳理,提升工作成效。借鉴其他高校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线上评估材料准备等方面的优秀做法,为学校2024年审核评估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长效机制,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选树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全方位宣传学校师德先进和优秀教师典型,发挥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结合现有师资队伍结构及建设情况,专题研究确定人才引进计划,积极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加大网络宣传与招聘力度,全面落实年度招聘和培训工作,制定人才招聘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招聘工作力度。
——推进教师培养培训改革。以重大项目为示范,提升培养培训水平;以标准为引领,加强各项制度建设;以体系为支撑,深化教师培训改革。持续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等举措,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健全培训体系,采取“集中与分散”“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实施新入职教师培训、岗前培训、导师结对等,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
——强化教师思政教育工作。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江西科技学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修订)》等制度为依据,明确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台账的创建及管理,按月编撰《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明确教职工每月政治理论学习范畴,引导教师增强政治定力和时代使命。
(四)加强学科科研工作
——大力优化学科规划布局。按照“六个一”的学科建设思路,健全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体系,鼓励跨学科整合学科队伍、凝练学科建设方向,重点打造“有实力、有作为、有影响”的“三有”学科群,形成学科融合、互为支撑的学科建设格局。
——全力推进硕士立项建设。以国家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为指引,以省学位办阶段性检查评估为契机,以提升办学层次为目标,对照“十四五”期间硕士学位授予的建设规划和相关指标,不断加大各项建设经费投入,全面部署、统筹协调硕士立项建设工作。
——充分发挥平台引领示范作用。以我校重点科研平台建设为中心,持续按照“创新引领、成果导向、需求推动、动态调整”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成果产出为目标、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抓手的工作思路,在科研实践中提高平台资源管理水平、核心技术水平、赋能成效、社会贡献度等,为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平台为学科专业建设及辐射地方经济的能力。
——努力提升项目管理质量。加强国家级课题的培育工作,通过不同学科、不同平台互联互通,鼓励教师组建科研团队,稳定科研队伍,努力在标志性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继续做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拓宽项目申报渠道,加强已立项项目的管理工作。加强各省级课题的培育工作,尤其在省教改、省教育规划、省社科等重点课题上做好培育工作,加大培育支持力度,简化培育费用报销流程,提前布置,重点打磨,力争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与各学院和部门的沟通,集合学院力量,强化成果梳理,凝练学院特色,针对学院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送奖项的申报信息。注重成果与市场的衔接开拓,将市场需求及时推送给科研团队;并梳理学校的科研成果,及时与有需求的企业对接,努力促成成果转化。
——加强联合培养和博士后基地建设。加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规范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管理工作,按时足额下拨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专项经费。组织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开题及答辩工作,推动联合培养工作实现更多创新和突破。加强对进站博士后的日常管理和服务,积极组织申报中国博士后创新实践基金项目。
(五)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构建思政合力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三支队伍、宿舍管理队伍及学生党员模范的优势,推动学院、职能部门力量下沉,提高管理队伍主动服务意识和能力,满足学生精细化管理需求,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模式,实现组织承载育人、管理参与育人、服务行动育人、行为养成育人。
——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完善辅导员工作室成员选拔培养和激励考核,做好跟踪建设,推动建设成果、研究成果孵化落地。创新开展好辅导员培训,继续深化辅导员育人关键作用,全速提高辅导员队伍育人水平。
——健全红色文化育人机制。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宣讲、抓好学生入学教育、常态化组织理论学习、创新开展红色文化游学活动,深入推广有特色、有内涵、有信仰、做表率的重点“红色班级”,使红色文化育人逐步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各环节,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常态化。
——持续推进学风建设工作。全面落实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联系机制,提高学生请销假审批监管力度,抓好早读、晚自习管理,持续创新三风五爱教育“主题月、活动周”活动,做好学风建设工作。
——搭建立体化服务平台。将党员工作站与多平台相结合,持续推进党员工作站运行具体化、实用化、标准化,通过“双线两核”学生管理模式进一步打造师生联动、部门联结、党建联系的公寓思政样板高地,建成“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及线上社区服务等软硬件服务平台,形成多渠道共建全员育人的社区管理服务综合体。
——纵深推进共青团改革。推动党建带团建机制具体化,完善党领导下的团、学协同机制;加强以团支部为主导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团学骨干政治举荐和能力建设;以困难家庭毕业生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毕业就业帮扶机制;改革创新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主导的实践育人工作格局。
——强化共青团品牌特色。深化“青年大学习”宣讲交流进校园、“微团课”红色话剧品牌;以江西共青团“小菠菜”工作室合作共建为契机,加强“江科青年”新媒体矩阵建设;推进以学院为主导的文化活动组织模式,重点举办好“青春环跑”“国风雅韵暖江科”首届传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严实学生会、学生社团管理责任。巩固学生会改革成果,聚焦学生会服务同学的宗旨定位;强化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述职评议制度;普遍建立学生会、学生社团(总)支部,强化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工作联动,发挥团组织动员青年、凝聚青年的作用。
——推动学科竞赛提质升档。加快学科竞赛制度优化,加大政策帮扶,增加针对性服务举措;以培育双创能力为核心,形成“三合一”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将大创训练计划、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三项工作深度融合;着力深化学科竞赛和“三下乡”的衔接,加强“三下乡”“社区实践计划”“返家乡”等实践成果的转化应用,增强竞赛项目的实践价值。
(六)加强招生就业工作
——加强与规范招生工作。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宣传模式、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创新宣传工作,保证规范有序地开展招生工作。继续打造国际教育特色项目,继续挖掘国际教育的特色与亮点,加大国际教育招生宣传力度,形成长久吸引力。
——有序落实就业工作。全面推进毕业生校园招聘工作;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及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完善丹鸟领航职业咨询室建设,积极申报教育部特色咨询室,打造优秀的校内专业咨询师队伍;开展各类职业指导活动,整合开发优质团体辅导课程,打造创业就业精品实践活动;加大2023年度大学生征兵宣传,高质量完成征兵工作;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做好2024届毕业生就业启动的各项工作。
(七)强化公共管理服务能力
——持续推进内控工作。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规范管理为标准,全面完成制度修订、制度培训及内控自评缺陷改进工作,按要求落实专项审计问题整改,促进学校制度管理水平和体系性风险防范能力全面提升。
——全面深化工作月报管理。规范工作月报的填报,上线填报系统,提高填报的效率和规范性,推动学校整体工作计划的有效管理与落实。加强工作月报信息的综合利用,强化日常工作难点的及时解决,并为阶段性考核提供可靠依据和支撑。
——有序推进采购工作。做好第十期工程、19号教学楼及音乐楼等改造项目的采购工作,保障实验室的建设和更新工作,加强日常采购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做好学校固定资产的维护和盘点,摸清家底,理清数据,为第二次评估做好迎评准备。
——加强校园医疗服务。坚持“医疗无小事”原则,确保医疗“零”事故率,做好学校师生员工的医疗保健、防病治病工作,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安全保障;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师生。
——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快速、高效、安全的实验室管理平台;对学校部分教学楼弱电改造升级,启用智能门禁,智慧安防;做好十期、十一期工程弱电项目的需求、规划与建设;做好下一代互联网IPV6设备升级、地址规划、校园服务与应用;引入扩容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保障职能部门对计算与服务的需求;引入SDN设备,对物联网设备地址进行规范及集中管理,做好安全访问策略。
——加大数字图书馆建设力度。以服务教学科研为核心,以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和满足读者需求为导向,加大图书资源建设力度,提升馆藏图书与学校开设学科专业的匹配度。顺应数字化时代大趋势,完善学校图书借还服务体系,增强图书自助借还功能,逐步加大数字资源购买力度,提升数字资源利用率,持续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继续加强后勤基建工作。完成行政楼、教学楼、宿舍楼、学生活动中心、校门建设等项目的装修改造工作,完成19号教学楼及十期工程宿舍楼、教学楼项目整体装修、室外园林工程等办理验收,并顺利交付使用;推进北校区校园十一期工程报建工作,启动两栋宿舍楼,三栋教学楼的开建工作;做好学校三十年校庆前的校园改建翻新等工作;做好设备维护保养,淘汰落后老旧产品和老化严重、故障率高的高低压设备;做好校园供水及消防管网综合规范设计,实行分区分段开挖改造、更换;继续做好食品安全和消防工作,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扎实做好校园安全工作。完善保卫工作制度,查找管理漏洞和盲区,做到科学有效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铁军门卫。加强人防、物防和技防安全防范机制,全方位监控无盲区,规范停车秩序,联调联动快速处置。坚持消防排查例检制度,健全责任机制和目标管理任务。加强平安建设管理,实行问题责任追究,落实网格化、制度化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安全环境。工作有量化,考核有依据,实行“1+1+N”责任体系,各项工作每周有汇总、每月有盘点。
——精心做好建校三十周年庆祝活动及校友会工作。按照简朴、庄重的原则,围绕建设一个校史馆、办好一台校庆晚会、编印一本校庆纪念册的“三个一”基本要求,组织开展校庆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加快推进新的校友分会筹设工作,提高校友分会的自治水平,促进校友间的互动交流及资源整合。
(八)持续推进工作作风转变
——发挥领导干部“头雁效应”。领导干部要增强工作判断力、领悟力与执行力,强化责任担当,提升奉献精神,强化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攻坚意识,增强实干本领,积极研究新形势、把握新方向、探索新方法,将作风建设融入到学校各项事业中,营造风清气正、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争当工作作风建设的优秀“示范者”。
——健全作风建设制度体系。持续抓好制度体系建设,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强化各单位、各部门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着力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首问负责制”等机制创新,听取师生意见建议,形成作风建设广泛的监督合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将工作作风纳入教职工年度考核,完善绩效考核办法。
——抓实作风建设文化培育。瞄准师生需求,培育服务型文化,强化为教学、科研一线和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的意识,切实提高服务师生的质量、水平和效率;提升思想认识,培育学习型文化,强化学习意识,增强知识储备,优化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养,提升管理服务育人的能力;积极主动探索,培育创新型文化,创新管理方式,优化工作流程,转变工作方法,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新的一年,我们既要登高望远,更要脚踏实地,要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各单位各部门要确保工作计划全面实施、工作措施全面到位、工作效果全面达标,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做到谋事为师生、干事重实效、成事争一流,着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