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通用16篇)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属性。尽管“分析”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在近年来才逐步建立起来,这一技巧自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至322年)就已经应用在了数学、逻辑学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通用1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1一、基本情况
丁家兴是我校一年级的学生,他性格内向、孤僻,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的问题回答不出来,常常会独自坐在座位上哭泣,尤其不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心里承受能力极差。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他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他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一)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他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因素
丁家兴同学父母都在外打工,他平时由爷爷奶奶监护,作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很少。加上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他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三)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习困难得学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一)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了消除丁家兴同学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让他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看,丁家兴同学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丁家兴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丁家兴同学上课开始举手发言了。”“丁家兴同学很会讲故事”“丁家兴同学……”渐渐的,丁家兴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冲我笑了。
(二)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丁家兴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丁家兴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他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丁家兴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三)教师爱护,同学友爱。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殊不知,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四)情感关怀,互相沟通。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丁家兴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学习成绩在逐渐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德育结论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面对丁家兴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丁家兴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2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案例教学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突出了学生的参与、师生间的合作。主要论述了案例教学法与教学中举例的区别,教学案例的特点、案例选用的方法和要求。
关键词:案例教学;
特点:使用方法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在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适应新课程的教改要求,有利于展示学生个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运用好这一方法呢?
一、要注意案例与举例的区别
有人认为案例与举例相同,其实不然,虽然两者都是一种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说明某个问题,但两者有较大的区别:
1、两者的作用不同。举例是教师讲评知识点的手段,是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如教师在讲到“爱岗敬业”时,举了李索丽的例子,学生从例子中理解了爱岗敬业的含义,但毕竟是被动地接受来的知识,老师给予的是现成的'知识,学生少了主动思考的过程。而案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思考。如同样是李素丽的例子,案例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地总结出“爱岗敬业”的含义、要求及意义。
2、两者的地位不同。职校德育课程的内容是以案例贯穿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围绕案例展开,因此案例教学是教学的核心:而举例则是一种单纯的论证问题的辅助手段,充其量是文中观点的一种佐证。
3、教学的方法不同。举例是知识型教学。是为了解释社会问题和现象:而案例教学是创新型教学,是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形成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要注意案例的选择
1、案例要有教育性。德育课是对职校生进行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及国内国际形势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开展职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有教育意义的、积极向上的案例贯穿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如讲“职业道德五条基本规范”,每一规范都包含三方面的问题:含义、基本要求、意义。这些内容虽然重要,但浅显易懂,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述。容易流于肤浅,缺乏趣味性,学生不爱学,这就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运用案例教学。可以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因为实行案例教学,可以将课本知识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后讲出来。对学生来说。这既是一次认识与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更是一次思想教育的提升。
2、案例要有“新颖性”。德育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德性成长与其生活、社会实践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选取案例要鲜活,要贴近职校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案例内容要有具体的细节。这样的案例学生讨论起来才能真正进入情景,发现具体问题所在,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如果案例不切合学生生活、思想实际,或者内容空洞,那么学生提出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会空泛、肤浅,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如在讲“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时,教师用“豪华生日宴与简朴过生日不同消费观念”的案例对比,让同学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互相质疑。在争论与质疑中逐步认识到了哪种消费观是积极合理的。通过这样对比、辩论,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学到经过自己思考的、活的知识,使学生更容易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并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
3、案例要有“趣味性”。人常说“兴趣是智力之母”,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会丧失学习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耐人寻味的故事。精彩有趣的游戏,幽默风趣的语言,紧张刺激的竞赛,形象具体的操作,饱满真挚的情感等等,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引发学生的兴趣。把课堂打造成一个充满趣味的知识园地,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三、要注意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设计教学方案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案例教学大体分四步:
1、划分团队。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案例讨论。如何开展讨论?这里面有一个组织技巧的问题。组织得不好。可能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离题千里。有的学生参与,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兴趣。为此我们可以把班上的同学分为几个“团队”,让学生给自己的团队起一个名字。同时告诉同学们每个人的发言要记入团队成绩,成绩好的团队将给予鼓励。而且,观点越深刻、越新颖。得分越高。这些措施为积极开展讨论,提高讨论效率奠定了基础。
2、展示案例。先让同学们阅读案例,理解案例。
3、开展讨论。讨论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层层逼近教学重、难点。
4、总结。整个讨论结束后。老师进行画龙点睛的总结。一是对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各种观点进行概括总结:二是对表述中出现的逻辑性、条理性问题进行澄清和纠正。三是适当引申,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总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德育教学将变得生动、有趣。德育课堂将变成师生互动的舞台,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3一、哭泣的宝贝:
洪阳是小班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皮肤白白的、个子小小的、眼睛咪咪的,他上幼儿园都是妈妈抱来的。来时总是要哭几声,别的孩子和家长说“再见”的话都是要求家长第一个来接我。他则不同,他和妈妈再见后,一会儿就会问“妈妈呢?”时不时地重复的话:“我妈妈呢?”当我回应他后,他还要问:“妈妈会来接我吗?”他可以重复无数遍,一句接一句,眼泪汪汪不停的问,让老师哭笑不得,还得及时回应他的话。就是吃饭时,他也喜欢重复老师的话,还要问“好吃的饭菜”,“要一大口一大口的吃是吧!”,有趣得很。当老师说“谁最乖”,孩子们都会自然地回答:“我最乖”。他会跟着说:“我最乖”当我说:“谁最笨”,他也会跟着说“我最笨”和“我最坏”,其他孩子听到他独一无二的回答声“我最笨”时,都大笑不止。他确很无助地看着老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笨和坏的区别。想一想他说的可爱极了。尽管他有许多的重复的话,有时啰嗦烦人,但他拍球能力在小班上学期确是班上的顶尖人物。
二、特殊的家庭,特别的爱好
这孩子是二婚家里的一个宝贝,父母的年龄都较大,可能比较宠爱孩子,家里有个哥哥和他年龄差距很大,所以他得到的'爱很多,而且他的父亲只有他一个就更加喜欢和宠爱他。他的拍球水平很高,完全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爸爸是个很爱运动得人,特别喜欢篮球这个项目,家里有大的篮球,孩子一接回家,他爸爸有时间就会带他看球赛并教他玩球,他受他爸爸得影响对篮球非常感兴趣,在和他爸爸玩中学会了拍球的本领。他也很喜欢拍球,我班小朋友还不太会拍球时,他的拍球能力就超强了,在小班可以连续拍上百个,不但是我班的“拍球能手”,还是整个年级的“拍球明星”。
三、孩子的兴趣点,教育的切入点
在我院以小篮球为特色的活动中,我班成为了体育试点班,那么拍球是一个重点的项目指标,针对他爱拍球的特点,我用心捕捉教育契机,选他为我班的“拍球明星”,还把他的照片贴在教室里,让他引以为荣。我随机提出要求,早上被送来时,我要求他母亲牵着他的小手让他自己走来,不允许抱。他很高兴的点点头,似懂非懂的样子和她妈妈再见。平时我经常让他在其它小朋友面前演示他的拍球能力,获得孩子们赞许的掌声,让他有了自信,平时通过家园联系,和家长沟通,加强对他拍球的技能训练,让他学会了多种拍球方法。在日常活动时他能吸引和带动其他孩子们的拍球兴趣。特别是上体育公开课时,让他充分表现,增强了他的自信。班上的孩子们都非常欣赏他,说他是我班的拍球高手。
四、爱笑的宝贝
通过以他为主一系列的表现、演示拍球技能的展示,促进了他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现在他来保育院再也不会哭了,还开心的牵着妈妈的手有说有笑的来到保育院和妈妈愉快地分手。笑着和老师小朋友打招呼成为了爱笑的宝贝。看着他通过自己拍球能力的展现,改变了他重复语言的啰嗦,同时他上课注意力也得到了集中,老师和小朋友都非常喜欢他。拍球给他带来了自信,同时也给他自己带来了成长的快乐。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4我们班有一个叫明明的男孩,他是这个学期到我们班的。明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教师正在进行的活动;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参与同伴的活动,却因为不适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绝。周围的小朋友实在驱逐不了他的情况下还会去告状。教师对于这个经常惹麻烦的孩子也伤脑筋,经常当众批评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并不好,时间一长,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个调皮、只知道惹老师生气的坏孩子。
场景一:
马上就要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了,孩子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师开始讲述今天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明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在仔细听,他正用手撩旁边可儿的小辫子。可儿皱了皱眉,将自己的小椅子往旁边挪了挪,明明想将可儿的椅子向自己这边拉近一点,于是两个孩子开始拉拉扯扯起来,发出了一些声音。老师向他们这边瞟了几眼,有点不高兴但没有说什么,这时可儿突然叫了起来:“老师,你看明明。”老师终于大声地对明明说道:“明明,你给我坐好,再不听话,就让你出去!”本来和可儿僵持着的明明被老师的呵斥镇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体,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脸上流露出内疚的表情。可儿接着又说道:“他刚才使劲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许说了,你们以后听好了,从今天开始谁都不许惹明明,谁去惹他我就找谁,听见没有?”老师厉声说完这些话后严肃地看着全班的孩子。对于老师的命令,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了。”明明使劲地绞着自己的手指,有些难过的样子,但随着老师话题的转移,他又恢复了原貌,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东张西望,不知道在想什么。
分析:
一、教师教育方式产生的消极后果
首先,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添新的问题。教师想通过孤立的方式迫使明明“改邪归正”,不再违反纪律,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反而对明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明明在自己善意的行为受到同伴的误解并遭到拒绝之后产生了破坏性的行为
其次,教师在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妥之后,想立即改变这种孤立教育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于:
其一,年龄越小的孩子向师性越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阶段,教师作为孩子眼中的权威,她的话尤其是命令性的语言对孩子的话就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教师经常当众批评明明,甚至动员其他孩子“不要理明明”的命令,很快被孩子接受并坚决地执行。
其二,明明给同伴的坏印象部分是由于他自己调皮经常受批评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即使是明明善意的动机和行为也会被其他孩子误解并拒绝,面对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显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采取了消极的行为方式予以反击。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一种恶性循环,即明明的负面行为反应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个捣乱的坏孩子,也会越加排斥他,同时强化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对明明的消极态度。
最后,孤立的教育方式使明明被迫陷入与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场景三中反映的情形),教师没有利用集体力量中积极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让其他孩子孤立明明,不仅不帮助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师的这种做法无形中在明明和其他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而学前期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认知、交往技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明明始终被同伴这样孤立,将会失去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对明明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调节器,会让人心情舒畅地从事各种活动,明明与同伴这种敌对的状态不改变的话也会干扰他正常的探索活动,降低他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
二、解决方式
1、教师首先要清楚明明的特点
从明明的日常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调皮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新鲜事物好奇心比较强,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却不知道该怎么样被同伴接纳。从明明园外背景来看,他是从其他幼儿园转过来的,并且据笔者的了解,明明的父母为孩子转园的目的是觉得他原先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不太好,孩子过于自由散漫,学到的东西也比较少,现在明明所在幼儿园里受到的约束比以前要多也要严格;另一方面,明明转园之后很快升入大班,由于大班与小学的紧密衔接,教师会在平时的要求中考虑到孩子对小学环境的适应问题,为孩子顺利地入小学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集体教学的时间加长,会提出一些与小学教学要求相接近的`要求,所有的这些对明明来说,都要去适应。
2、帮助明明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宜的秩序感
(1)教师一方面要多关注明明的举动,同时对于明明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教师此时不适合说一些反话或是隐语,因为年幼的孩子有时并不清楚教师话中暗含的意思,所以对孩子要说大白话,尤其是对明明来说,他对新环境的熟悉程度还不够,对新班级一些具体要求还没有清楚的意识,并且相比他以前所在的班级环境,现在班级的要求要严,这样对他来说适应就更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同伴中给明明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鼓励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学习,实际上是把抽象的要求具体化。
(2)对于明明时常因为好奇心而违反了纪律。一方面不妨告诉他,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答应明明,等老师上完课之后,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玩具,但是前提是他必须要认真听讲。在这里笔者想提及的是,玩具是给孩子玩的,只是作为纯粹的装饰品就失去它对儿童的意义了。
(3)教师要有耐心,明明的特点使得他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对明明违规要不厌其烦,反复提醒,不能因为急躁而时常出言不慎。
(4)对于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经产生的消极后果,即明明在同伴中的不良形象,一方面教师要有勇气寻找合适的机会,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向孩子解释是自己太生气才会这么说,这样说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不理睬明明,应该想办法帮助他才对。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减少明明在同伴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同时,让孩子学会去关心别人。
(5)教师要善于将集体力量用到积极的方面,可以鼓励孩子们帮助明明取得进步,让大家一起监督明明,在明明取得进步时为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错误时指出错误之处,并帮助他改正。让明明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伴的友爱,逐渐被新集体所同化。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5一、幼儿表现:
TT是个小班的孩子,初次见TT是在家访的时候,那时的他在家里跑来跑去,一会给我们看他的金鱼,一会躲在门后看着我们谈话,又过一会推出他的小自行车骑给我们看,又或者粘在外婆身后。感觉像个调皮的小男孩。可是他的妈妈却告诉我说TT是个非常内向的孩子,平时出去玩都寸步不离的跟着爸爸妈妈,只要有别的小朋友靠近了,他就会退让,不玩了,她特别担心,TT上幼儿园能适应吗?的确,TT是个是一个行为表现比较特殊的孩子,具体表现如下:
(1)性格很内向,不喜欢和别人接触。
(2)胆小,不喜欢表现自己。
(3)不善表达、话语少、和老师交流较少,不主动和别的小朋友交流。即使偶尔和老师或者小朋友讲话时,也总喜欢把手指含在嘴里,显得异常紧张。在区域活动时,小朋友有的在建筑区玩,有的在娃娃家玩,还有的合作完成积木,大家玩的不亦乐乎,唯独TT喜欢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是看着别的小朋友玩。
二、情况分析:
TT是第一次上幼儿园,会紧张,焦虑,不喜欢与别人交流是正常的。但是时间久了,所有的小朋友都熟悉起来了,都能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了,TT还是这样。通过与TT妈妈的交谈,我们了解到TT小时候很少到外面玩,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家里一个人玩玩具。与外界接触的太少,一直都是外公外婆带着。经过分析得出:
(1)老师往往认为TT不太喜欢跟小朋友在一起,于是在游戏的时候他说不要玩的时候也就不去勉强他,其实他是会玩的,只是希望老师能够多鼓励他。有的时候我发现在户外活动时,TT常常一会看看在玩的小朋友,一会看看老师,好象想让老师再鼓励他一下。
(2)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认识班上的小朋友,陌生的语言环境和陌生的人际环境,使他更加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和群。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社交小团体所接纳。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的时候他看到其他幼儿和老师亲亲抱抱,TT的眼中尽是羡慕。
(3)TT性格内向,与外界接触的较少,不知如何去与别人交流,害怕周围的一切。
三、培养目标
1、能够乐意与小朋友交往,与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
2、能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3、能够主动地要求与老师亲近。
四、措施
爱不爱交往,合不合群、退缩行为是孩子能否与外界社会融洽相处的重要问题,家庭和同伴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主要场所。因而我决定在幼儿园生活以及家长工作两方面入手,对TT不和群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1、在家长工作方面:
利用早晚接待的时间与TT的父母交流教育观点及方法,并及时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给家长提出了这样几条建议:
(1)挤出些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交谈,引导孩子说出一天的幼儿园生活,认识的新伙伴及有趣的、无趣的、生气的、沮丧的等等各种事情。
(2)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节假日或者晚饭吃完后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串门,多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孩子邀请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去家里玩,欢迎主动上门来玩儿的小伙伴,并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游戏和感兴趣的玩具等。
2、在幼儿园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干预:
1)让孩子与集体相互了解、接纳。
为了让TT尽快熟悉新的生活环境,积极创设环境,课堂游戏或者户外活动时,鼓励TT参与,也请其他的小朋友多邀请TT一起玩。
2)了解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正确方法。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交往类型,TT是属于特别内向的孩子,常常被其他小朋友忽略,于是我就多给TT创造机会,表现自己。
3、发现闪光点,在集体中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说:“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
自信心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小培养幼儿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无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提高群体素质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TT的记忆力很好,上课的内容说过一遍他就能记住,这就是他的闪光点,上课的时候我就经常表扬,鼓励,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4、教师多多引导、鼓励。
教师的引导与鼓励对幼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5、多亲亲抱抱,多身体接触。
身体的接触是人类最原始的表达爱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虽然TT的嘴里不说,但是我知道,他也很想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和老师亲近,和伙伴亲近。既然他不敢,那老师就主动的和TT多一点的接触,多一点的抚摸,多一点的亲近。
五、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关注,TT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沉默寡言到倾听小伙伴的交谈再到参与同伴的游戏,体验到了同伴、老师、父母亲的关爱,感受到了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木然的.表情已失去,灿烂的笑容悄然而至,现在TT变得开朗多了,能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上课时主动举手发言,喜欢和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常常会跑过来抱抱老师,还经常和老师开玩笑,做怪相,有时候逗的老师捧腹大笑。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调皮捣蛋,恶作剧呢!看到TT有了这么大的转变,看着TT每天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灿烂的笑脸就是对老师辛勤付出的最大的回报。
六、思考
就这个案例所产生的效果来看,我觉得我所采取的措施还是十分有用的,当然,这首先得益于几位老师对我这个案例的分析和帮助。其次,对于刚刚走上幼教岗位的我来说,我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一件细小的事情中可能藏着一个大问题。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捕捉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有教育价值的事情,切不可视而不见,而应及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个性的发展。
2、注重家园配合,携手共育新苗。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幼儿园要经常向家长传授科学育儿的方法和经验。只有幼儿园努力是不行的。愿家园联合的悉心教育,如水般无形,却也能如水般绵长有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颗颗幼小的心灵。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6【案例背景】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把礼仪教育看作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讲文明礼仪、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不学礼,无以立”就是主张礼仪治国,如今看来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瑰宝。
然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素质教育响彻云霄的今天,我们的孩子竟丢了文明礼仪、不懂礼仪。
【案例描述】
片段(一)
【案例反思】
轻轻的一声“谢谢”,立刻让孩子倍感温暖,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感谢,觉得自己很光荣,哪怕做得再累,也觉得很值得,愿意为老师做任何事。平时,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声“谢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学生为我们老师做了事情以后我们有多少老师向学生表达谢意的呢?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当学习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片段(二)
开学初,我就对六年级五个班级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每班同学必须在上课的预备铃响之前到达音乐室,安静等候老师来上课。那天当我准备去音乐室上课时,校长突然把我叫去商量了一下学校的一些临时性工作,耽误了提前到达音乐室的规定。当我赶到音乐室时,上课的正式铃声刚好响起,同时我还看见教室里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在说笑。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一边喘气一边对他们说:“同学们,虽然今天有几个同学在说笑讲话,但这不怪他们。因为今天是老师错在先,我迟到了,违反了我们的规定,所以我真诚地对大家说一声对不起,大家能原谅老师吗?”“能!”“谢谢大家能原谅老师。”说完,我还对学生鞠了一躬。学生显然也没有料到我会有这一招,个个眉开眼笑,比较兴奋。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在悄悄讲话、说笑,是还在回忆课前的一幕吗?然而我没有批评职责他们,而是看着他们说:“刚才对于老师自己犯的错误,我已经向大家赔礼道歉了,你们也已经原谅老师了,可是上课到现在,我们班还有个别同学没有定下心来,还是不肯原谅老师吗?如果对老师还有
意见,咱们下课后再交流好吗?”当我说完这些时,那几个孩子低下了头。接下来,我就顺顺利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下课后,我在整理讲台时,发现有其中一个在上课时被我婉转批评的学生红着脸站在我的面前。我微笑了一下:“真的对老师还有意见吗?”“不,老师,你误会了。其实,今天我们只是感到意外,从来只有我们向老师、大人承认错误,老师向我们学生认错的'我还是第一次碰到。我觉得你就像我们的大朋友,我们喜欢像你一样的老师。”说完,他就向我敬了个队礼回教室去了。
【案例反思】
真诚的一声“对不起,请原谅”,我在孩子的眼里看到的除了惊喜,只有善意的微笑,再也没有其他。常常看到有些报刊杂志上的小幽默,明明是家长或老师错了,因为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有失自己的威严,所以故意歪曲事实,不肯承认,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抹上了阴影,自己的形象也在孩子的心目中变质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我们面对现实,丢弃师道尊严,放下架子,与学生以诚相对,说清过失的原因,学生会看不起我们老师,会不服我们的教育吗?会不配合我们的教学吗?不会!在教唱新歌时,我常常要一边指挥、一边弹琴,还要面向学生,观察学生的表现,所以有时也总要弹错旋律,但是我总会对学生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请大家重新来一遍”,全班学生总会很配合。久而久之,当学生起来范唱或范奏由于紧张而曲不成调时,学生也会说“对不起,请原谅,老师,可以再给我一次机会吗?”这时教室里就会不约而同响起热烈的掌声。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7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说过:“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才会有幸福、快乐。小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所以对他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明天的呼唤。
一、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
文明礼仪不是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我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中,文明礼仪是一种品质,文明礼仪是一种修养。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提高可执行性。如: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你好”、“您好”;跟别人道别时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应该回话“没关系”、“别客气”等。这些要求非常明确、具体,有助于学生的遵循。
二、从出黑板报、办《文明礼仪手抄报》入手
通过办《文明礼仪手抄报》及文明礼仪黑板报,揭露校园中、社会上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如在教室墙壁上、课桌上乱刻乱画、践踏花草等。同时,开辟专门的版面来表扬文明礼仪的先进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从我国历史上流传的讲究礼仪佳话入手
小学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强化礼仪训练是比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家庭、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礼仪表现具有时好时差的反复性特点。有的学生明明知道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就是不能很好的执行。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与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因此我就让学生读《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文章。通过这些生动感人为学生所熟悉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教育。
四、从观看小品《扶不扶》入手
在观看小品中,让学生从小知礼仪,懂礼仪,助人为乐,懂得讲文明懂礼仪重在行动,学会有爱心真正将文明行为习惯落实到实处,从而体验到文明礼仪带来的愉悦。
五、从课本和生活实例入手
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可利用我们课本资源来进行。如《故乡》一课中的杨二嫂对鲁迅的出言不逊,导致鲁迅一家人对她的反感,最终把所有的东西送给了说话谦逊的闰土,而不是送给杨二嫂。这个故事很好的教育学生做一个说话谦虚文明的人的好处。在校园中听到不礼貌语言和看见学生吃剩的饭乱丢行为;在乘车时应遵守乘车秩序,尊老爱幼;在校园内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废弃物,上下楼梯靠右走;在参加大型活动时要听从现场安排,入场时不要拥挤,进场后不随便走动;要遵守交通秩序,不要乱穿马路等。我们也可以作为活生生新闻教材对学生进行注重文明礼貌的教育。
六、为人师表树榜样
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在这个倡导文明、倡导和谐、倡导和平的时代,一个称呼、一句问候、一个举动,都可能留给人深刻印象,印象的好坏在于你的言行是否出自对他人的尊重。大家在背诵《孟子》中都知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陶冶礼仪、践行礼仪,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让我们每位同学携起手来,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个角落。
才算真正的美。最后,学生快乐地唱起了《文明礼仪拍手歌》,真正领会了“美在文明礼仪里”的含义。最后,老师告诉大家:文明礼仪是一粒最有生命的种子,只要在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它就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开花、结果,那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我们的校园就会更加和谐。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8一、背景
托班是孩子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的初始阶段,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尤其重要。经过一学期的培养训练,孩子们的常规已初见成形。可寒假休息了二十多天孩子们回来后,我发现班上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需要孩子们移动小椅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有的孩子是一只手拖着小椅子走的;有的孩子是一只手拎着椅子,摇摇晃晃地走的;有的孩子不站起来,坐在椅子上拖着走的……此时椅子与椅子之间、椅子与地板之间不是发出“咚、咚、咚”的敲击声,就是发出“吱、吱、吱”的摩擦声。而且地板上也滑出了一些小小的痕印,看到孩子们这样不爱护小椅子。我有些生气地说:“你们这样子,椅子很容易搞坏的,请小朋友们把小椅子搬起来走路”。可是还是有小朋友无动于衷,依旧把椅子拖着走,发出很大的噪声。
二、实录
一天,我们正在开展谈话活动:“我的好爸爸”,只听“啪”的`一声,把老师和小朋友都吓了一跳。原来缪仁轩小朋友连人带椅子的摔在了地板上,当时我是又好气又好笑,但转念一想遇到事情光靠训斥、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何不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进行一番教育呢?于是我煞有介事地说:“你们听谁在哭啊?”小朋友立即安静了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东找找西找找。接下来我告诉他们:“中午小朋友睡觉的时候,张老师也听到教室里有哭声,我找啊找啊,找了半天终于找到啦!你们猜是谁在哭?哦,原来是小椅子在哭,我问小椅子你为什么哭啊?它含着眼泪对我说,小朋友不爱护它,一会儿拖着它走,把它得腿拖得疼疼的,一会儿拎着它摇摇晃晃的走,把它身上碰的青一块紫一块的。现在小椅子还伤着呢。”此时小朋友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一些不忍的神情。我不失时机的继续说道:“现在啊小椅子想离开托二班啦,不和托二班小朋友做朋友了,怎么办呢?”小朋友开始着急了纷纷说到:“小椅子你别走,我们不拖你了,我们改正了,我们两只手搬椅子了……”此时,我灵机一动何不将老师自创的一首《小椅子》儿歌下放给孩子,帮助孩子掌握正确地搬椅子方法呢?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想和小椅子做朋友,就请像张老师这样做。”我一边念儿歌一边示范:“小椅子,我爱你。天天和你在一起,两手搬,轻轻放。累了坐在你身上”。有的孩子一下子就学会了儿歌,这时小朋友都模仿着我的样子,轻拿轻放椅子。此后,拖椅子的现象日益减少了,“哐当哐当”晃椅子的声音听不到了,如果有谁偶尔忘记了,立刻就会有别的小朋友提醒他改正呢。
三、反思
(一)抓住时机巧用拟人化教育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利用幼儿“泛灵心理”对幼儿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应善于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如上面的例子经过对孩子实施拟人化的教育,让孩子体验到了积极情绪,为孩子创设了宽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比起向孩子们说教讲解深刻道理效果好得多。培养了他们的爱心与同情心。小椅子的事件也许是件很微小的事情,但是却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了,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光是成人的呵护和关爱,学着关心他人也同样重要。关心他人,需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就像和小椅子做朋友一样,这是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二)孩子模仿老师的言行
托班孩子的思维来自于实物和直观的形象,往往从事物的表面形象来认识事物,他们的思维要通过成人的启发诱导,在具体活动中才能逐步发展。他们好模仿,成人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模仿的榜样。他们一天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他们尽收眼底。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首先得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对不良的行为,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给他们一个可效仿的榜样,让他们在看看听听说说做做中主动地自觉地去学习,去模仿。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教育必须从细节开始”。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9《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其中有趣的情节、生动的人物造型,相信在每个熟悉它的人脑海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因此无论成年人、老人还是孩子,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而《西游记》这本书也被多次演绎成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最近一段时间,动画片《西游记》又在电视中热播了,而我们班的孩子们对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的热情也逐渐开始升温。瞧,在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经常围坐一起,谈论《西游记》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唱着动画片中的主题曲,还象模象样地扮演起故事中的各种人物造型。看着孩子们对《西游记》的兴趣越来越高,一个大胆的想法跳入了我的脑海:以《西游记》为线索,展开主题活动。因为《西游记》虽然是一部古典名著,但是它的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有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还蕴含了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正义战胜邪恶等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于是,主题活动《大话西游》便在这种想法的指引下展开了。在活动中,我引领着孩子们一起走进这个神话的世界,通过质疑、设疑、解疑,在感受故事人物的喜怒哀乐,欣赏有趣的故事情节同时,来获得善与恶、美与丑、正与邪等价值判断。
孙悟空该不该大闹天宫?
这天,阿宝带来了《西游记》动画片中的第一集——“大闹天宫”,这下吸引了全班三分之二孩子的注意力,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区域活动的内容临时改成了观看VCD。大家兴奋地坐在大屏幕前,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孩子们开始小声议论:看,孙悟空的本领多大;玉皇大帝真不好,总是瞧不起孙悟空;孙悟空把蟠桃园打坏了,还把王母娘娘的东西都偷光了,玉皇大帝肯定会生很大的气……听了这些议论,在一旁的我心想:故事中到底是谁不好,孙悟空是不是应该大闹天宫,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如果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又会怎样看待故事中的“是”与“非”呢?
于是,在看完故事“大闹天宫”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你觉得孙悟空这样做对吗?他应不应该大闹天宫?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围绕着这些问题,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认为,孙悟空应该大闹天宫,谁让玉皇大帝瞧不起他;有的则认为孙悟空不应该大闹天宫,有话好好说吗,干吗一定要打呢,如果是我的话,一定会想办法和玉皇大帝商量的。渐渐地,孩子们的意见分成了两派,一组是同意孙悟空做法的,而另一组是不同意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展开了。甲方认为:被别人瞧不起是一件很不好受的事,再说孙悟空本领那么大,干吗要怕玉皇大帝呢?而乙方则认为:孙悟空本领再大,也应该听皇帝的话,老师、爸爸妈妈都教我们,碰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光靠打是不行的。看来,大家说得都有些道理,那就让大家一起来做一次小作者,按我们的想法帮故事改一个结尾吧!于是,在大家的积极创编中,《大闹天宫》这个故事又多了一个不同的故事结尾。
你最喜欢谁?
如果你问《西游记》中有哪四位主人公,我们班的孩子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如果你再问,这四位主人公中,你最喜欢的是谁,那答案可就不一样了。大多数的孩子喜欢孙悟空,因为孙悟空的胆子大、本领大,会降妖除魔;也有的孩子喜欢沙和尚,因为他老实肯干,本领也不小;还有几个孩子认为猪八戒也不错,虽然他好吃又懒惰,可是打起妖怪来,也不含糊,还会水下追敌,挺厉害的`。可就是没有人喜欢唐僧,大家都认为唐僧不仅没什么本领,分不清妖怪和人,还要错怪孙悟空,真不怎么样。那好,针对孩子们的这些观点,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既然孙悟空的本领这么大,那就让他一个人去西天取经吧!没想到我的假设立刻得到了孩子们的反驳,他们的理由是:如来佛只把真经给唐僧一个人;如来佛设计了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师徒必须经过千心万苦才能拿到真经,孙悟空的本领再大也没有用。看来唐僧在《西游记》中,还是有很大用处的。那么,换一种假设:孙悟空的本领最大,那让孙悟空独自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吧!这一假设又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到西天取经的路上,会碰到许多的妖怪,只靠孙悟空一个人是不够的,还是要靠猪八戒、沙和尚和其他一些神仙的帮助才行。看来,一个人的本领再大,还是需要朋友的帮忙,毕竟人多力量大吗!
轮流做好孙悟空
孩子们喜欢看《西游记》、谈《西游记》,更喜欢演《西游记》。瞧,一组孩子在小舞台上,热闹地演开了。今天表演的是“三打白骨精”,大家商量好角色后,就各自打扮表演了起来。可演着演着,矛盾出现了。原来演白骨精的孩子不乐意了,白骨精是坏人,总被孙悟空追着打,多没劲呀,他也要演孙悟空;演唐僧的孩子也有了意见,唐僧老是坐着,又不能打,还差点被白骨精吃掉,不演了,他也要演孙悟空。这下可糟糕了,一下子多了两个孙悟空,这可怎么演呢?眼看大家为了争演孙悟空的角色要吵起来时,原本演孙悟空的恒恒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们轮流演孙悟空吧。这个主意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于是经过猜拳,决定了先后顺序后,孩子们又愉快地表演起来。问题解决了,大家都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碰到问题时争吵是没有用的,大家一起想办法,共同出力才能解决。
在整个主题活动中,在每一次提出问题、争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的印象更加深刻了,他们理解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正义,他们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更深远的意义。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象《西游记》一样的世界名著和精彩故事,例如:《灰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每一个故事都讲述了一个鲜明的道理。而我们所做的,就是引导孩子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以通俗的语言来剖析故事中更深刻的含义。我想,在孩子们今后的生活中,这些故事留给他们的不仅是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而更多的是人生哲理和做人的真谛。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10案例背景: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虚拟情境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因此,游戏体现了儿童与现实的一种特殊关系,它通过某种虚拟的情境把某一类实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类实物之上。例如,幼儿用竹竿模仿成人骑马的游戏,在这里马的特征便转移到竹竿上,竹竿成了马的替代物。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游戏应该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所以,在《纲要》中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要求我们做到“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要通过游戏和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并与人交往,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情境描述:
只要天气晴朗,早晨我们都会组织幼儿晨间活动,玩各种体育器械,今天当我们来到幼儿园时,一大堆竹子做的“独轮车”映入眼帘,同时也引起了幼儿们的兴趣,一个个放下书包飞奔过去抢着玩,我组织大家推着车过独木桥,总有几个幼儿不顾老师的叫唤,没有遵守游戏规则跑来跑去,自顾自的玩,有的扛着、有的拖着;还有的用力的摔在地上。看到此幅情景,我反复去想其中缘由。
案例分析:
1、中班幼儿年龄小,游戏必须具有情节性和情景性。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再加上夸张的表情、语言、动作,充分适宜的游戏材料,完整的游戏情节,引发幼儿不自觉的进入游戏情景中去。首先游戏前我应该用一个完整的故事吸引住幼儿。在一种机械的游戏中增添故事情节,采用故事的手段来游戏,比如我们可以说:“小朋友,你们要出发到对面去摘果子了你们看,那儿是不是有一个独木桥啊?但是,你们可要小心了,在桥的下面有一条深深的河流,千万不要掉下去喽,不然你们就没有事物过冬了,那你们要怎么做才能安全到达呢?”这样导入相信要比今天我们玩的生动许多。诱发了幼儿的兴趣,接下来老师也无须介绍游戏规则了。
2、中班幼儿的游戏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
作为老师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来应付突发的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游戏时有一个幼儿总喜欢横冲直撞,跑来跑去。刚开始时我还提醒他,然而这种干涉并没有起作用,于是我就不支持、不限制、不关注。现在想一想,幼儿的行为总有自己的理由,幼儿既然乐在其中,就可以顺其要求,巧妙利用:“哇,河流多急呀,小心不要掉下去了”这样既满足了他的要求,又间接影响了他。当然也可以用语言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引导幼儿游戏的方向。如,对跑回来的幼儿说:“不好啦,河水涨高了,快站在桥上,不然要打湿了,到对面就安全了。在这样的情绪感染下,他一定会好好地到达独木桥的对面。
活动反思:
游戏的特征在于它一方面服务于教育目的,另一方面又使幼儿得到满足和快乐。因此,教师的任务在于改造幼儿的自然游戏,使它既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又保持游戏的性质。这种游戏是愉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教师和幼儿是必要的参加者、并在积极的互动中互相影响。通过这种游戏幼儿能感知与操作物质世界,积累大量经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游戏,幼儿能区分社会角色、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发现并认识自我,使自己的社会性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这种游戏,幼儿能克服消极情绪、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这种游戏,幼儿能对己习得的协调动作进行练习和运用,掌握新的技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那么在游戏活动中的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1、教师应对幼儿园游戏进行科学的设计。教师对游戏进行设计是将游戏纳入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的关键,是幼儿园游戏取得良好预期教育目的的前提和保证。
2、在游戏过程中注意主体性的发挥。游戏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指在幼儿游戏进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真实的游戏者和敏锐的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让幼儿在一种更加平等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教育。
3、教师应注重游戏评价中主体性的发挥。游戏评价是影响幼儿游戏继续开展的重要元素,也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延伸。因此,要使幼儿在游戏水平上达到较高层次,教师在游戏评价中主体性的发挥同样不可或缺。
在这方面,教师应注意两点:
①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行为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随时做出积极的应答,以激发和维持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
②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对游戏计划与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游戏进行调整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的互动,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幼儿离不开游戏就像鱼儿离不开水,可见游戏已经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了,所以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鼓励幼儿游戏,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11一、什么是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或一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上海市一位青年教师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案例分析并不注重?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更注重学习者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师教育理论学习
案例是学校问题解决的源泉。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针对当前教育理论界风行的"浅入浅出"、急功利近,"深入深出"、食洋不犯"浅入深出"、故弄玄虚,以及刻意包装、虚假宣传、浮躁肤浅的不良风气,课题组鲜明地提出,要"深入浅出",返朴归真,坚持深入学校实际,研究现实问题,脚踏实地做学问。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案例是教育理论的故乡。案例是教师独特的话语系统。我从数千个案例中选编了100个经典的案例,它们表述的风格不同,案例的写法各异,焕发出每所学校独特的个性色彩。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不同角度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基础学校在改革发展进程中,观念的变革,实践的探索,理性的思考,前进的足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与教育理论学习关系非常密切:过分偏重教育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过分依赖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失。案例研究分析的是真实教学情境下,面对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教师所作的决策判断或两难困惑,从而促进教师实践的反思和默会的智慧。
教育理论是教学案例分析的基础,教学案例分析是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以及具体运用。(与纯理论学习相比,两者的侧重点存在不同:
①目的不同。纯理论学习主要目的在于系统地掌握教育原理、原则、方法等,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教育理论运用能力。
②方式不同。纯理论学习采取的是?理解—接受?的学习方式,而案例分析采取的是?理解—运用?的学习方式。)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生动形象的诠释一个教育观念,或者解读一个问题解决的策略,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中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案例研究是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进行系统的案例研究,可以对现行的理论、政策和措施提供反馈,也可以从学校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发现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见解,从而找到改进学校工作的新的生长点。不同的研究者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论,有不同的话语系统。高等学校理论工作者擅长的是概念的演绎和理性的思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作为实践的研究者,最适合于他们自身用于学校研究的话语系统是案例研究。正是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楚明白地阐明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决策,可以将教师明确的知识"内化",将默会的知识"外显"。
三、如何答好教育教学案例分析题
答好教育教学案例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是答好题的基础。(教学案例题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考察教育理论知识及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能力,因此自身的教育理论功底是最基本的条件。本题中属于什么类型的案例?此案例的目的是什么?跟哪些教育理论有关?);其次是解题技巧,即如何分析教育教学案例,这是答好题的关键。(关键问题是什么?谁充当了主要角色?该如何充当?要围绕问题展开分析。需注意从两个基本角度进行分析:
①当事者角度,不是旁人,要进入角色
②教师角度,教育教学案例是为了提高教师教育能力,教师的行为当然是关键。);最后是掌握答题技巧,这取得高分的手段。(答题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更要回答为什么,依据是什么?要寻求理论上的支持。)答题时要在审清题意后,准确回答和处理题目中提出的问题。案例分析解题方法可以按照如下三步进行:
一、审题。审题一定要有目的性,先看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来阅读材料。(这题要我做什么?——找准目标)
二、析题。(这题我要怎么做?——理清思路)
三、答题。考取高分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答案,二是专业语言,三是卷面整洁。(这题我这样做——具体答题)
1、组织答案。完整的案例分析题答案应该包括三个部分:
2、专业语言。
3、卷面整洁。在答好题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卷面整洁美观。
主要包括:
①分点分段层次清晰;
②字体的大小适中;
③字距行距要合适;
④避免出现黑疙瘩和箭头乱扯。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12家庭教育是以孩子的成长和品格为导向,着手于孩子问题行为的辨识与校正,为孩子的生长经历赋予正向感知与信念,同时针对性提升孩子的各项能力与素质,最终达到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
家庭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
刘微是高三的一名女生,爱好广泛,善于交际,喜欢体育运动,会打太极拳、书法、钢琴。每个爱好都小有成就,学习成绩在重点高中也是名列前茅,应该是父母所期望中品学兼优的学生。
刘庆山是刘微的父亲,当年刘微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时。
刘微从小体弱多病,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培养付出了很大的辛苦。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没有因为工作忙或者其它原因让亲属帮助照顾孩子,他们觉得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别人替代不了。
刘微从五岁的时候在父亲的陪伴下,天天坚持晨练,风雨无阻,三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直坚持到孩子上了小学,孩子随着锻炼时间的推移体质越来越好。在锻炼的三年里和孩子愉快地沟通,解答孩子的提问,共同学习各门的知识。
孩子十岁时,父母引导孩子开始自学英语,小学毕业期间自学完了初中英语,初中时自学完高中的英语。刘庆山说,孩子从小在学习时,他们就不陪在她的旁边,但他们的习惯是在别的房间看书或看电视陪伴她。等孩子学完了睡觉了,才和孩子一起去睡觉。因为上午孩子用脑很多,早餐他们总是做孩子喜欢吃的食物,让孩子早餐吃饱。这些年就是这样坚持下来的,教育孩子贵在坚持。
案例分析:
刘微是个很出色的孩子。刘微的出色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她的父母培养教育分不开的。应该说她的爸妈为她创造的家庭教育氛围适应了孩子成长的需求,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一、父母掌握了家庭教育方法。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努力积极创造适应孩子家庭氛围。
二、不宠、不溺爱孩子。刘微是个独生女,但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去溺爱她,相反家庭成员关系融洽,相互尊重,孩子喜欢和父母沟通交流。
三、孩子有着多彩业余生活。刘微的业余生活丰富,特别是父母从小带刘微坚持锻炼,锻炼增强了身体素质,让孩子的生活起居十分有规律,有了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都对孩子的性格和学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孩子自己能养就能自己教育。一个父母如果没有决心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难道就能相信别人会把您的孩子教育好吗?教育不能指望他人,这绝对是家庭教育不能动摇的根基。刘庆山夫妇对孩子很有责任心,教育观念和方法一致,在教育上没有指望别人。
五、父母在学习能力上有意识地进行了培养。刘微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态度端正、松紧适度,不是只注意孩子的成绩,更注重孩子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英语上付出很多的努力,也取得值得让人羡慕的成果。
内容扩展: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
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像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
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13案例现象
最近,班级里有小朋友向我反映,说我们班的雨雨小朋友总说脏话。立刻引起了我的重视!我们园一直很注重礼仪教育,尤其注重文明语言的使用!为了给孩子创设优良的语言环境,平时在与孩子们交谈时我们教师也很注意自身语言的引导和礼貌用语的渗透。而孩子们的确受到了影响,知道要使用文明用语,不能说脏话。对于大班的小朋友来说,已经很少发生这种情况!为什么雨雨小朋友会突然间说脏话?说了什么样的脏话?为弄清原因,我对高鹏飞进行了格外细致的观察。
通过观察我发现,高鹏飞的确存在一些不太文明的举动。那天我们班的阳阳小朋友在游戏时不小心踩到了他的脚,他就对阳阳说:“把你臭脚丫拿走。”于是阳阳马上来向我报告,说雨雨说脏话了。雨雨小朋友看了看我立刻低下头。一副做错事后不知所措的样子。阳阳听到雨雨说“臭脚丫”时反应很激动,周围的小朋友也都随声附和说雨雨没礼貌!我看到雨雨的头垂的更低了。我把雨雨叫到身边来,他微微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又低下头。他的表现已经证明他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我问雨雨:“你觉得像你那样说阳阳对吗?”他摇摇头。我继续说:“阳阳踩到你的脚,你可以对她说,请把你的脚拿开好吗?”也可以对她说“请不要以后小心点”这样说才是有礼貌的!知道吗?”他点点头。我继续问:“你为什么会那样说阳阳呢?”他闷闷地出声说:“我爸爸就那样说!”
我忽然间想起来有一天高鹏飞的爸爸来接他,给他穿鞋时,他总是到处乱踢。于是高鹏飞的爸爸就说了一句:“臭脚丫老实点!”高鹏飞便哈哈大笑起来,仿佛听到了很有趣的话!大概那时高鹏飞小朋友就记学会了这个“新鲜词”所以引起了这次风波。
案例分析
尽管这是一场小风波,但却引发了我对孩子模仿学习的的思考!孩子的模仿学习,有些是有意的,也有些是无意的,幼儿阶段无意模仿的情况更多一些。例如学大人说话的.腔调等。家里人的言语举止,他都会模仿。如果家里大人举止文明,孩子的举动也文雅一些;如果大人言谈粗俗,孩子的行为往往也不会文明。尤其是一些不良的习惯,如随地吐痰、开口骂人、动手打人等,一学就会。因此父母和老师们在和孩子接触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哪怕是一句玩笑话,对于孩子也是不容小觑的!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14案例分析:让幼儿快乐很重要
案例情况:
大龙是从其他园转到我们班来的,刚来的那几天,大龙一走到教室门口就往回走,说不想进去,妈妈和老师怎么哄都没有用,对教室和幼儿园的抵抗情绪很强烈。通过跟大龙妈妈的交流,才知道原来大龙在以前那个幼儿园时,老师说如果哪个小朋友迟到就要被罚,被批评规定一定要按时到园来,不能迟到,吃饭和睡觉时也是管得很严厉,哪个小朋友不听话就被严厉。就因为这样,所以大龙看起来性格非常沉闷,更加害怕上幼儿园,对幼儿园老师也有害怕的情绪。所以才出现了刚来时一走到教室门口就不肯进来,往回跑,看着老师时眼神里也流露着怯怯的样子。
分析:
大龙正是由于在以前的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太严格了,或者可以说太过份了,违背了幼教的理念。大龙的'性格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对幼儿园产生抵抗情绪,如果一直下去,对大龙以后的性格发展会有严重的影响。
采取措施:
通过与大龙妈妈的沟通,和对大龙在班上所表现出来的形为,我们对大龙进行了家访。
家访时,我们主动地和大龙说话玩游戏,把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距离缩短,把自已当成是小孩子,把大龙当成是自已最好的伙伴,大龙也由刚开始的抗拒到后来的和我们玩得很开心。
在幼儿园时,大龙有时独自一个人玩时,我们会拉着小朋友做游戏,然后和一个小朋友叫大龙过来一起玩,大龙玩得很开心,对大龙说话时,我们的语气和态度是非常亲切可爱的,在图书区域时,大龙在看一本小人书,我对大龙说,大龙,我给你讲这个故事吧。大龙看着我,点了点头,大龙已经不抗拒我们了,并且有点接纳我们了,给大龙讲故事时,大龙很认真的听着,不时冒出几个问题出来,很可爱。家园联系册上,大龙的妈妈说大龙说很喜欢们三个老师,并且大龙很想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我们去了大龙家,很有礼貌的叫我们。那天大龙玩得很心,我们走时,大龙还不肯让我们走。
反思:
其实大龙本身是个性格很开朗的孩子,只是以前受到了压抑,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他对幼儿园的抵抗心理,然后再让他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大龙已经深深地喜欢上我们的幼儿园和我们老师。他妈妈说,到了星期六和星期天,大龙都吵着要上幼儿园,不愿呆在家里。还老是说要请老师去家里作客。大龙现在每天早上来看到老师都很有礼貌地跟老师打招呼,声音还很大呢,上课大龙也很认真,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得很开心。每天下午妈妈来接了,大龙都不愿意走,说还想玩,大龙妈妈说从来没见过大龙这么喜欢幼儿园的。
通过大龙的事情,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一个纯真自由的个体,还是让他们自由地成长,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开心就好。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15一、孩子成绩差得让父亲绝食
贾容韬有一女儿贾蕾,儿子贾毅,女儿大儿子2岁。为了一双儿女的学习,贾容韬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结果却令他很失望。一次考试贾蕾只考了70分,为此贾容韬伤心得躺在床上唉声叹气,两天两夜不吃不喝,对女儿说:“你差30分才够100分,我至少要绝食三天。”贾毅抱怨父亲“只认分数不认女儿,算什么父亲?跟只认钱不认人没啥区别。”贾容韬又伤心又委屈,喊道:“我为谁呀?不就是为你们吗?”他跳下床,抄起东西就摔,当然是抓酱油瓶子,拣不值钱的东西撒气。
女儿成绩不好,儿子也不争气。一是上网玩游戏,二是与同学打架,并且屡教不改,差点被学校开除。
二、惊回头,养儿不是养猪
1999年度,贾容韬出差到郑州去看表哥时,发现往日温馨整洁的家,如今冷锅冷灶的,桌上积满了灰尘,墙角挂着蛛网,表哥独自病恹恹地躺在床上,混浊的泪水无声地从蜡黄的脸上流下来,说:龙龙以前是多好的孩子啊,后来我明明看到他讲究吃穿,不走正道,却因为工作忙没有管他。是我害了他呀,也毁了这个家!原来,表哥的儿子龙龙寄宿在学校,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像脱缰的野马,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后来竟染上了毒瘾,导致因犯抢劫罪被判刑四年,表嫂气疯了,脱光衣服在大街上乱跑,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回家后,贾容韬想起表哥的泣血哭号,一整夜翻来覆去睡不着: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想着如果任由犯有“游戏”病症的`儿子贾毅,如果任由他滑下去,终有一天会变成龙龙那样……想着想着,冷汗顺着他的脊背往下淌。
三、要教育孩儿,自己需先受教育
贾容韬心想,求人不如求己,与其把孩子推给学校,推给别人,还不如把自己变成教育内行。为此他毅然实施三戒——戒烟、戒酒、戒麻将,又订了几种杂志报纸,买来了一大堆名人传记和教育专著,将全部业余时间用来读书。过去,贾容韬和孩子聊天谈心,总是那句重复了几千遍也不嫌烦的“要努力学习呀”,现在他说提“李政道当年……,林肯小时候……”。
当贾容韬第一次问儿子心情好不好时,贾毅大吃一惊:最近我没有和别人打架呀,也没有考试呀!他小心翼翼地看着父亲说:“有啥事?直说吧!”贾容韬被儿子噎得喘不过气,讪讪地说:“以前我不知道儿子不是猪,不对,我是说养儿子不是养猪,不能喂饱就万事大吉,还要关心儿子的喜怒哀乐。以后我要像歌词里说的那样,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贾毅沉默了一会儿,红着眼睛说:“老爸,谢谢你明白儿子不是猪。比起衣食,我真的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盼望遇事可以和老爸商量,烦恼了可以向老爸诉说。”贾容韬眼眶也湿润了:这么多年来,儿子是第一次和自己掏心掏肺地说话!
期末考试,贾蕾数学只考了60多分,回到家里,她先让母亲做了几个好菜,然后在饭桌上不停地给父亲夹菜说:“爸,吃得饱饱的,把四天的饭都吃进去。”60多分,按惯例,贾容韬会绝食四天。不料父亲始终微笑着,贾蕾越发脸白,暗想:这是暴风骤雨前的平静!贾容韬没生气,是因为刚读完教育家魏书生的书。魏老师说:考砸了,正是孩子最痛苦、最伤心的时候,做父母的再打骂一顿,再给压力,那不是往孩子伤口撒盐吗?有本事的父母应该帮孩子拿出提高成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没本事的至少要鼓励鼓励孩子。
贾容韬收起数学试卷,很义气地对女儿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初中时你多辉煌啊,数学还考过满分呢。以你的聪明,只要用心,下次一定能考好。贾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用怀疑的目光看着父亲:你不绝食?贾容韬一本正经地说:你考砸了,我为什么要挨饿?贾蕾“哇”地一声哭了:爸爸,只要你相信我,我就有信心!自信的孩子一定能成功。高考时,贾蕾数学考了138分(满分150分),顺利考上了重大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篇16一、从不让孩子滥交朋友。
让孩子交往仅限于朋友之间的知根知底的孩子。他们从来不朋友,很少看到他们呼朋引伴的咋咋呼呼,父母对于孩子交友严格限制。从不让孩子和习惯不好、爱打爱闹的孩子交往。他们让孩子交往的范围是知根知底的同事或朋友家的孩子,双方父母都很熟,孩子自然也不差。
二、从不和有抱怨的家长接触。
他们都很有主见,很少抱怨什么,能理解别人。很少或者说几乎不和孩子同学的家长交往甚密,让孩子始终在班里和同学保持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状态。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不会因为其他的而将主要任务冲淡。从不和有抱怨的家长接触,永远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
三、严格要求孩子。
严格不是打骂,不是一味斥责,而是对孩子的行为和习惯进行管控,关注她的点点滴滴。如有不足,及时纠正。比如对孩子的游戏时间严格控制,“业精于荒于嬉”这是教育孩子不变的信条。
四、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给孩子提过分的要求。
对自己的孩子评价很客观,不给予过高的期望,也不悲观。而是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定目标。一位成功父亲说,我并不期望孩子能考第一,我只想让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如果她考不上清华,她就考个山大,如果考不上山大,考本地的一个院校也不错。她只要努力了,就行了。其实这个父亲,努力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五、做孩子的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
成功父母都很尊重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孩子和他们说话,他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家务,认真倾听。即使孩子讲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他们那里可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德育教育案例分析(通用11篇)10-26
小学德育教育经典案例07-29
德育教育案例参考08-30
德育教育案例及心得11-10
小学德育教育案例解析08-26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精选08-25
案例分析报告12-30
案例分析报告02-20
批复案例分析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