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正在塑造怎样的科学文化?中国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怎样的科学文化?9月9日上午,2023浦江创新论坛·创新文化论坛将在东郊宾馆举行。时隔几年,文化论坛回归浦江创新论坛,探讨科技创新背后的文化土壤,关注中国新时代创新文化建设。这场论坛邀请到哪些演讲嘉宾?他们将与观众分享哪些研究成果和观点?记者采访了本次论坛承办方的专家,让读者对论坛亮点先睹为快。
两个维度看科学和创新文化
2023浦江创新论坛·创新文化论坛的主题为“追光:创新的精神与动力”,由科学技术部和上海市政府主办,科技日报社、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上海市科委、同济大学、解放日报社、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承办。
为何确立这一主题?承办方的诠释是:科学文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精神土壤和动力之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勇攀科技高峰的道路上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科学文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先驱徐光启曾发出感慨:“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交流、会通,是科学文化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发展。培育与时俱进的科学文化是各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一些思考与研讨正当其时——各国正在塑造怎样的科学文化?中国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怎样的科学文化?本次论坛邀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围绕科学文化这一议题展开探讨,以促进科学文化的互鉴。
“我们对于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的思考与研讨,有历史性、地域性两个维度。”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李辉研究员说,历史性维度聚焦中国,从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引进欧洲科学技术,到近现代中国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追赶,再到改革开放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的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是如何发展的?如今,我国正在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历史使命需要怎样的科学和创新文化土壤?
除了历史性维度,地域性也是此次论坛的一个维度:本届浦江创新论坛主宾国巴西、创新的国度以色列、科技领先国家英国……多个国家以及来自本届浦江创新论坛主宾省湖北的专家将发表主旨演讲,并参与圆桌讨论,探讨自己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和创新文化。
让观众感悟科学文化的内涵
通过演讲和对话,观众会感受到科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开放、交流和会通。李辉表示,这种内涵与本届浦江创新论坛的主题“开放的创新生态:创新与全球链接”契合,中国打造全球开放的创新生态,必须厚植开放、交流和会通的科学文化,这也是举办此次文化论坛的意义所在。
论坛上,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碧涌将发表题为《以创新文化软实力涵养科技硬实力》的演讲,揭示创新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关联。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原部长吕薇研究员的演讲主题是《全民科学素质与科学文化》,分析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作为主宾国代表,巴西科学技术创新部副秘书长奥索里奥·科埃略·吉马良斯·内托将发表题为《巴西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技术转移》的演讲。说起巴西,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足球和桑巴,这个金砖国家其实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实力不俗,在农牧业、绿色能源、纳米科技等领域有较强的科研优势,所以奥索里奥副秘书长的演讲值得关注。
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与古典艺术系双聘教授唐娜·寇兹的演讲题目是《开放与链接:互联网技术助推文化遗产全球共享》。唐娜致力于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全球各大博物馆的数字藏品关联在一起,从而以更多元、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通过她的演讲,观众将更深入地了解新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播方面的价值。唐娜的工作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文化的开放、交流和会通。
当下再思考“李约瑟之问”
“李约瑟之问”是研究中国科学和创新文化绕不开的一个问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诞生?相关研究统计显示:从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然而到了19世纪,骤降为只占0.4%。这个巨大的落差,让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
论坛上,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将作《“李约瑟之问”与文明互鉴的意义》演讲,讨论李约瑟提出的“文明滴定”与“文明互鉴”的意义相通。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分析的观点,可以为新时代中国创新文化建设提供启发。
以色列未来学家阿迪·约菲将带来对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她把以色列独特的创新文化与未来思维方法相结合,自2006年以来,一直为企业提供服务,为其所处行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发展方向预测,帮助企业为未来做好准备。
作为欧盟的代表,西班牙赫罗纳大学教授阿尔伯特·萨巴特·科尔将与观众分享《欧盟视角的数据和人工智能系统的伦理自我评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文化、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正在做出适应性改变,这位西班牙学者的演讲令人关注。
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的举办城市,上海的科学和创新文化有什么特点?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纪志刚将以徐光启和李善兰为聚焦点,讲述《几何原本》在中国的两次翻译,诠释“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他的演讲会提供历史上科学文化的土壤催生创新的精彩案例,揭示西方科学文化参与构建海派文化的历史逻辑。
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圆桌讨论。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王元的主持下,巴西科学技术创新部副秘书长奥索里奥、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部长郭哲、以色列未来学家阿迪、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袁北星、教育部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将展开一场跨地域对话,引发观众对论坛主题的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