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7日,本报较早推出长篇通讯《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关注。一时间,各类媒体或纷纷转载刊播,或跟进采访。今天,应广大读者要求,再次推出本报记者长篇报道,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述美丽的油菜花背后,沈克泉、沈昌健农民父子艰辛探索的坎坷之路。
一颗油菜种子的成长,历经春夏秋冬。
研究杂交油菜的农民父子,遍尝酸甜苦辣。
本报记者在长达一年的采访中,探寻到沈克泉、沈昌健感动中国的故事背后,有一些曲曲折折而又耐人寻味的事情。今年6月17日本报通讯《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发表,随着央视、众多网站的传播红遍全国,也引发了一些争论。
11月11日,争论在长沙的一场讨论会上产生,焦点是:农民能不能搞科研?农民搞科研应不应该支持?农民搞科研应不应该宣传?
翌日——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全会公报指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读着全会公报,人们心中对围绕沈氏父子的这场争论有了明确的答案。
“农民就是种田的,搞科研是不务正业,是歪门邪道!”11月11日上午,湖南农业大学油料研究中心会议室内,气氛紧张。由湖南省农业厅主持召开的临澧县农村实用技术研究所油菜选育工作座谈会正在举行。会上,一个主管部门的代表这样说。
一张椭圆形会议桌,湖南省农业厅粮油作物处、湖南省种子管理局、常德市县两级农业部门代表、沈昌健科研团队、相关新闻媒体记者、专家教授围坐四周。
“他们两代人做这件事,付出了巨大艰辛,精神可敬。两位副省长也作了批示。请大家就如何将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怎样使之科学合法并成为市面上推广的品种,畅所欲言。”会议主持人、湖南省农业厅粮油作物处副处长余培玉说明召开会议的初衷。
沈昌健回顾了自己一家两代人历经35载研究杂交油菜的过程。
临澧县科协退休干部沈文祥叙述了自己由怀疑到信任,再到支持沈家父子搞科研的经历。
沈昌健汇报示范情况:“2010~2011年在澧县大坪乡做示范,5亩沈油杂202,亩产225公斤……国家高新品种科技示范园油菜种植示范负责人李远华写来证明信,说临澧县油菜研究协会提供的沈油杂202新组合,试验5亩,亩产225公斤,与2010~2011年度全国参试的135个杂交油菜比较,具有以下优势:茎秆粗,分支多,荚长角密,籽多饱满,亩产达225公斤,增产幅度达35%;抗倒伏及抗病虫害和抗冰冻能力强。”
刚说完,上述主管部门的代表质问:“刚提供的数据有没有经权威部门测产?”
另一个主管部门的代表发言,称自己到过沈昌健的科研基地,承认他们600多个材料的真实性以及沈家油菜稀植省工的特点。“但是农民提供的那些数据,我不说是假的,但也不相信是真的。”
该代表说,自己从1989年起一直在此部门工作。1998年,沈家因为“友谊三号”未经审定销售、将常规种子冒充杂交种子,被处罚;2002年,主管部门再一次处理“友谊三号”事件。
沈文祥皱眉,沈昌健绷紧了脸。
沈家被处罚的那段故事,沈文祥曾向记者讲述过。
1998年秋日的一天,沈克泉父子来到沈文祥办公室。沈克泉一把抓住沈文祥的胳膊说:“文祥,你要帮我。”
原来,沈克泉经过多年试验培育出油菜品种“友谊三号”,名声传开,一些外地农民慕名前来买种子,沈克泉于是摆了个地摊。
主管部门的人找上门来,说农民不可能搞出发明,认定沈克泉的种子是假冒伪劣品,要对其进行罚款。
沈文祥这几年来看着沈克泉辛辛苦苦研究,不相信种子是假冒伪劣的。沈文祥出主意:将你的油菜拿到种子站与推广的品种进行比较,不同就说明不是假冒;让种过你油菜的人写证明信,农民说好,就证明其不是伪劣产品。
一经比较,沈克泉的油菜比别的品种的油菜植株大、分枝多;证明信也从四面八方飞来。
石门县蒙泉镇的佘宏庆在信中说:“栽种了‘友谊三号’油菜的农户都夸好,我栽了1.9亩,平均亩产370斤。”
过了一段时间,又要罚款,这次只认定是假冒,说沈克泉从外面买的种子充作自己的“友谊三号”。
这下,沈文祥也没有主意了,他问沈克泉:“‘友谊三号’到底是不是你自己研究出的?”沈克泉一再保证。“既然这样,咱们就去申请专利。”次日,沈文祥带着沈克泉走进常德市专利事务所。
得知沈克泉的杂交油菜选育方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后,临澧县某部门曾派人找沈克泉,提出合作开发沈克泉选育的杂交油菜,条件是他们占大股份,沈家父子占小股份。
沈克泉拒绝了。此后,又发生了很多事情。
2001年上半年,主管部门找到沈家父子,以“友谊三号”未审先推,沈家“贩卖假冒种子”,处以罚没。
县政府法制办领导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沈家父子研究的“友谊三号”杂交油菜种子已获县政府颁发的科技奖,又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而且农民试种示范均增产增收,科研试验示范应与贩卖假冒种子有严格区别,不应该处罚。
其实,自1998年“假冒伪劣种子”事件后,沈家就不再卖种子。很多外地人找上门来要种子,对第一次上门的,沈家都免费供给;再来,就收三五元的成本费。那时市场上的种子十元一包。
2001年9月的一天,主管部门来人跟沈克泉说,省里来油菜专家了,想和你交流一下。沈克泉高高兴兴跟他们走。刚出门就被推进汽车。车子开进了派出所。第二天,又有人找到沈昌健:“跟我们走,有话问你。”沈昌健被关进了县拘留所。沈克泉被放回家才知道,有人担心抓老人闹出事来,改抓儿子。沈昌健的妻子朱春贵赶紧找律师帮忙,通过法律程序,找到省农业厅,关押了22天的沈昌健才放出来。
才松口气,没几天,沈克泉再一次被带走。家里的种子被全部搜走。
沈克泉被关了一个月。律师找相关部门说理,他才被放出来。
“我们只是想搞出一个高产的油菜品种,为农民谋福利,何错之有?他们为什么要阻挠?”时隔多年,沈昌健仍气愤不已。
11日的会上,主管部门代表继续阐述自己的“道理”:当初接触沈克泉时,就觉得他是个门外汉。如果“贵野A”确实很珍贵,给沈家父子搞,注定是浪费了。资金实力也不足,种子未经审定,不可能将科研经费给农民。也没有科研条件,就是给你经费,你也搞不出来。
一位同志接着发言:“现在的油菜品种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多得农民都不知道种什么油菜品种好。农民就是种田的,搞科研是不务正业,是歪门邪道!新闻媒体宣传农民搞科研,是误导农民,会把农民引入歧途。”
会议在继续。
投影仪上出现一张表格——“2007年—2008年度湖南省油菜新品种区试结果”。
“看前面的表现,‘沈油杂’并不是那么好。”发言的是一位专家,边说边拖曳鼠标,指向“沈油杂202”那一栏,“这个组合当时在参加测试的12个组合中排倒数第一。”
幻灯片切换到另一张,是2009年的区试结果。“‘沈油杂819’没达到标准。这个组合也被淘汰。”
沈昌健望着投影仪,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个结果。黧黑的脸上,透出惊讶。
沈氏父子俩很早就开始研究“双低”油菜(编者注:“双低油菜”是指菜籽油中芥酸含量低,菜籽饼中的硫甙含量低的油菜)。2001年,沈克泉带着新转优的实验种子来到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品质测试中心申请检测,虽然这次没有成功,但证明方向正确,转优趋势明显。2004年,沈克泉和沈昌健再次来到中国农科院,对自己新育的10个品种进行检测,“沈油杂202”和“沈油杂819”两个组合都达到了国优双低标准,并下发了双低标准报告书。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次的区试显示未达到双低标准。但是,即使那次我们失败了,就能够说明我们永远也不会成功吗?”沈昌健不服气。
“发现一个新材料、新方法,要有理论支撑。如果它是一个新材料,确实有研究价值,但现在谁能保证它是真的?还有种种不明确。”
否定与怀疑,伴随窗外风雨声,在会场上弥漫。
“农民搞科研,从哪里去弄钱?”
会场上,有这样的论调:既然农民不宜搞科研,那么他们蛮干的精神也是不可取的,这样的事迹不该宣扬。还有人指出他们资金实力不足、科研条件简陋的问题。
确实,为了一个杂交油菜梦,沈家负债累累。
2000年国家颁布《种子法》,规定“未通过国省两级审定的作物新种子,一律不得推广、生产和进入流通环节”。这意味着,他们的油菜研究,在种子审定前,不会有任何收益。35年过去,只有投入,没有回报。
资金如何筹措?
1996年将作为家里经济来源的中巴车卖掉后,一家人的生计就靠着家里种的五六亩粮田和菜地。农闲时,沈昌健在工地上帮工,挑砖、担水泥;朱春贵外出做些小生意贴补。
一面努力挣钱,一面想方设法节省开支。记者今年正月初九去沈昌健家采访,与他们同住。在洗漱间,记者见到一条破了好几个洞的毛巾,一问,已用5年。沈昌健的大女儿沈玲是衡阳师范大四学生。今年8月25日开学,学费没着落。朱春贵的父母都年近70岁了,二老种了十亩地,父亲是木匠。老父亲说:“我才做完一批木工活,赚了1万元,你先拿去吧。孩子读书要紧。”
没有科研经费,只能贷款。
“法律规定种子不审定不能卖。科研单位有专门的资金支持,可我们农民搞科研,从哪里去弄钱?如今我们家在乡里名气是最大的,但也是背债最多的。真的快背不动了!”朱春贵曾这样对记者说。
墙上的挂钟滴滴答答走着,会议已持续很长时间。
“农民是可以搞科研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开口了,“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利用他们的经验进行科研,应当鼓励。”
官春云说,2007年武汉国际油菜大会上他曾见过沈克泉及他的油菜。由于当时会议行程安排紧张,他没来得及与沈克泉细聊,匆忙中建议他们找当地农业部门,按程序来搞。
“傅廷栋院士对你们父子俩印象很深。”官春云对沈昌健说,“前不久在海南参加一个会议时,我们还聊起国际油菜大会,他说当时很想邀请你们进会议室参加。”
傅廷栋院士被誉为“中国杂交油菜之父”。2004年,沈氏父子曾慕名跑到武汉,将自己的油菜照片给傅廷栋看。
“沈老,您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傅廷栋被他们的故事感动,找出7个较为对口的种质材料送给沈克泉父子,并给他们画了一张图纸,说明如何转优。
分别的时候,天空下起了雨。细心的傅廷栋见他们没带雨具,连忙送上两把折叠雨伞。
绿色碎花的雨伞,遮挡的岂止是自然界的风雨!
会场上,坐在沈昌健旁边的是华中农业大学博士毕业生、江西农业大学教师付东辉。
付东辉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向与会专家介绍“贵野A不育系”的特点、目前的鉴定情况及合作进行的新品种选育和特殊优异材料研究的进展。
结识,始于油菜。2006年12月,付东辉在华中农业大学读博,研究方向为油菜遗传育种。一次,付东辉在网上看到一个名为“一种杂交油菜的选育方法”的专利。专利介绍利用贵州山区发现的特异油菜籽,选育出的杂交油菜分支多、产量高、抗性好、综合能力高。“产量比普通商业化品种高出近50公斤,这是非常少见的。”
继续搜索,申请专利的地址——“接龙村”。
一个农村地址!既非科研单位也不是高等院校,农民能做油菜育种及杂交?付东辉有些怀疑。
国际油菜大会召开后,付东辉在网上看到对“勇闯国际大会的老农”沈克泉的报道,更是惊讶。
付东辉当即找到专利上留的那个地址,给沈克泉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想拜访。
到了临澧,沈克泉在试验地里迎接他。
这是怎样一块油菜地啊!植株硕大,根系发达,分枝多,荚连着荚。一眼望去,就像一个硕大的盘子。付东辉仔细观察,荚长都在20公分左右(一般只有7~10公分);颗粒达28~32粒(一般只有20粒);分枝有二十几个(一般只有9个)。而且每蔸的株距很远。沈克泉告诉他,这是他们研究出的“沈油杂202号”。这种油菜一亩只需栽2000蔸,千粒重有4.5克,而一般的油菜一亩要栽近万蔸,千粒重只有3.3~3.8克。付东辉惊奇不已,这是他从未见过的。
沈克泉带付东辉去参观他的科技园,里面是最核心的油菜种质材料。园内有几十个大棚,大棚又套小棚,每个棚都有编号,高矮不同、品种不一的油菜都系有身份牌,上面写着“某某组合”字样。有多达30多个分枝的材料,有的甚至4次分枝;有角果长达30公分的材料;以及“贵野A”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
沈克泉向付东辉讲述了他与杂交油菜的故事。最初两年,沈克泉利用本地油菜与花粉对野油菜进行人工授粉杂交。由于花粉成分复杂,油菜品性不稳定,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他去请教农科站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建议他选择与野油菜相包容的好品种杂交。沈克泉给各地养蜂的朋友写信,请他们寄来当地良种杂交配种。
1984年,他们成功选育出具有稀植、高产、省工、省种的杂交油菜新组合“友谊三号”,连续两年在全县大面积示范种植,每亩平均产油菜籽330斤,最高坵块亩产达370斤。1987年2月,“友谊三号”油菜新品种获临澧县科研成果三等奖。
“沈老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摸索、读书思考,做杂交油菜研究完全是有可能的。有人认为农民没能力搞科研,也搞不出成果,那完全是对农民身份的一种偏见。”付东辉经常向怀疑他们的人阐述这个观点。
2009年,沈克泉病重,付东辉去看他。沈克泉委托付东辉:“这是个好东西,你一定和昌健一起,将它研究出来,造福农民。”
付东辉曾对记者说出当时的感受:“沈老身患重病,记挂的仍是油菜。自讨苦吃,却不是为了自己。我们这些读了大学的后辈,又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呢?”
“我于2011年8月开始正式与沈昌健合作。”付东辉在会上介绍说,他与沈家加强材料的交流,合作选育新品种;每年帮忙用实验室专业的镜红外品质分析仪做品质分析,发现沈家的油菜双低比例越来越高,从2011年的30%到2012年的50%,今年8月份送来两批共600多份材料,经检测,75%达到双低。含油量45%以上的有40多份。
“沈老最早的品种‘友谊三号’是用核不育配制的,后来沈老再从野生油菜与普通油菜杂交的后代中分离出了一个不育系,命名为‘贵野A不育系’。”对于大家都比较关心的“贵野A不育系”是否是新的不育系的问题,付东辉称他去年才开始做杂交鉴定,发现不育非常彻底,“但要完全鉴定还需要时间和一定的资金。”
会场外,雨还在下。
“当年还有谁支持他们搞科研?”
“黄菘。”
“哦,黄菘,已经过世了。”
两个代表小声议论着。
他们说的黄菘,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油菜专家。
1999年5月,常德市知识产权局将沈克泉的专利介绍给常德市湘北种子公司,公司请黄菘评估油菜材料的价值。
不久,黄菘给沈克泉去信:“上次看了您的油菜材料,认为观察到的不育材料可能属核不育类。您能长期坚持做这项工作,其毅力和志向使人深受感动。我们认为您种植的材料有两个特点:分枝发达,适合稀植。组织质上尚不符合当前发展双低油菜的要求……”
为帮助沈克泉的油菜向双低转化,2000年6月,黄菘给沈克泉送去两个优质双低材料和一本《优质油菜种植技巧》的书。沈克泉也将自己的不育系材料交给黄菘研究。
2001年7月,沈克泉与沈昌健来到湖南省农科院,向黄菘请教两系转三系的方法。临别时,黄菘握着沈克泉的手,在“湖南省作物研究所”的立牌前合影,将一段科技工作者帮助农民搞科研的佳话永远定格。
从采访沈氏父子的故事开始,记者听到的,大多是支持的声音。
6月17日,本报一版刊发通讯《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引起广泛关注。读者给记者发短信、向编辑部投递读后感,表明自己的感动与支持;企业家提出愿无偿资助他们的事业;中央电视台驻湖南记者站闻讯前去深入采访。
10月27日、28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以“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两代人的超级杂交油菜梦”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10月30日,《听油菜花开的声音》一文再一次在网上引起热议,众多网络媒体纷纷转载。中央、省市媒体记者赶往油菜田,给沈昌健送去鼓励,湖南省委网宣办副主任屈贵全带领红网、华声在线等相关负责人前去慰问,送去8万元扶持资金。
11月8日,常德市委书记王群专程来到沈昌健的科研基地调研。王群对沈昌健父子的精神给予高度肯定,指示市财政局把沈家的油菜研究项目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并鼓励沈昌健:“农民搞科研的积极性,理应受到保护。”
常德市科协主席李守海给沈昌健送去了电脑、照相机和慰问金,说:“油菜是农民的油罐子,肥堆子,钱袋子。农民做科研,要及时了解最前沿的信息,我们大力支持!”常德市农科所副所长杨宏承诺:“你们自己做科研,技术条件、科技手段肯定都没有专业院所强。我们那里的设备、设施为你开放,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也随时为你解答难题。”常德市农科所年轻的油菜专家、“常德市科技之星”朱传霞还将课堂搬到沈昌健的油菜基地,实地解答沈昌健遇见的难题。
不少种业公司、油脂公司联系沈昌健,称愿意买他们的种子,用他们的菜籽加工。沈昌健答复他们,等种子正式通过国家部门的审定后,一定和他们正式合作。
全国劳动模范、澧县棉农毕承松的侄女毕家莲给沈昌健发短信:“您的故事,让我想起我的伯父。您跟他一样将一辈子奉献给了土地,您追逐油菜梦,我伯父是让棉花高产,你们都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农民搞科研,最大的难题就是技术和资金。这么多人到我的油菜田里,给我带来资金,带来信息,带来经验,这些都是给予我的宝贵财富,我倍感珍惜。我一定不辜负大家。”沈昌健对支持他的人表达决心。
雨小了,会议接近尾声。
湖南省农业厅粮油作物处处长许靖波作总结:下一步,将组织相关科研院所,尽快对沈昌健父子的育种材料进行科学鉴定。让农民梦寐以求的杂交油菜新品种早日通过审定,造福国家和百姓。
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正式发布。
全会强调,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报道《湖南:父子两代的“超级杂交油菜梦”》。
节目配发编后语:“咬定青山不放松,靠着勤劳和智慧,改变产量的油菜花可以盛开,改变生活的梦想同样可以盛开。这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庭故事,也是我们共同的励志故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中国梦就能在亿万中国人的双手中绽放。”
11月20日,沈昌健及团队与常德同德学院签订协议,双方共建“常德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德学院院长管天球说:“我们支持农民搞科研,我们还要培养农民科学家,消除偏见。”
11月25日,临澧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开展向沈昌健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文件指出,要充分尊重和大力弘扬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精神。
11月26日,新浪网发布新闻:沈克泉、沈昌健入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物。
11月27日,常德市第五届科协代表大会召开,沈昌健领衔的油菜研究协会被评为先进集体。中共常德市委书记王群在会上说:“我今天在会上强调,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帮助他们,还要向他们学习,带领全市人民搞科研创新!”
12月6日,湖南省农业厅粮油处的同志来到沈昌健的油菜基地。考察人员表示,等种子正式审定后,省里将帮助他们大面积推广;如果需要技术人才,省里随时派专业人员过来相助。
12月10日,记者再次连线沈昌健。
电话里传来这位憨厚的湖南农民有力的声音:“风也好,雨也好,阴也好,晴也好,我们只管在地里干下去!明年春天,请你们再来看油菜花开!”
这是一个美丽春天的约会。(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