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该专业提供的学位、学制;专业介绍:
(2)本专业发展沿革简述、国内排名来源及发展规划(这一部分限600字以内);
(3)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合理性论证;
(4)本专业以前参加评估或认证的情况以及本次自评的工作开展情况;(如果不是第一次评估或认证,请提供上次的评估或认证意见与改进报告。)
(5)本专业办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建设;
(6)近三届专业实习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情况;
(7)本专业办学的特色和创新。
专业介绍
1.本专业提供的学位,学制
工程造价专业是“管理学”学科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下属的一个专业。该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背景要求,教育部允许办学院校根据的自身的办学特点,提供“管理学学位”或“工学学位”,学制四年。
2.本专业的发展沿革,国内排名来源及发展规划
上世纪50年代起,国内一些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建筑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设有一些工程造价类课程。1997年,工程造价管理成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部分高等学校试办设置了工程造价本科专业(110105W),2012年,教育部正式将工程造价本科专业(120105)列入本科专业目录。
我校从2011年起从土木工程大类分出“工程造价”专业,2015年有了第一批造价专业的毕业生,专业也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的学士学位的授权。
尽管之前我院具有在土木工程专业分设工程造价方向的办学经历,并为建筑领域输送大批优秀的学士与硕士,但由于之前的学生不是按造价专业录取入校的,又没有毕业生,故不少企业和与工程造价相关的行业协会都不知道我校设有造价专业,国内现有造价专业的排名上也没有四川大学。
随着我校造价专业列入正式招生目录、专业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学术会议、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全国大赛,我校教师提出的新颖专业教学理念、学生参赛获得的优异成绩,使我校造价专业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并开始被社会了解与认可。
据了解,截至2014年6月份,全国有476所本科院校具有包含工程造价专业方向的工程管理专业,160所本科院校设有独立的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目前国内造价专业排名较前的除重庆大学、长安大学是一本院校外,其他多是二本院校。基于四川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理念,我校的造价专业会在今后三年内,凭借自己的实力,同时加大专业宣传力度,努力进入全国专业排名前五。
3.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合理性论证
我校从2000年开始,经过反复调研,参照重庆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教学大纲,仅2011年至2014年间就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三次修改,修改依据为:
(1)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住建部高教司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工程造价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3)新形势下建设领域对造价人员的素质要求及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基于上述编制依据,本专业从培养目标、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四方面对原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
在培养目标方面,强调学生应对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具有一定的敏锐性,为此我们开设了“土木工程及工程造价展望”课程、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达成共识,建立工程造价专业的3+1+1联合培养模式、与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我校造价专业进行课程认证,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申请RICS会员的年限,这些都将扩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为培养高层次的工程造价人才提供了平台。
在知识要求方面,注重形成合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为此我们进行了课程交叉协同教学等教改项目,让学生能够将不同课程的知识有机融合。
在能力要求方面,强调学生应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初步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进行了小班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素质要求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新形势下的基本素质,为此我们许多课程的作业,都要求以团队形式完成。
通过上述工作,造价专业的教师获得多项教学改革成果奖,学生在国内大赛也取得了优异成绩,都说明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是合理的。
4.本次自评的工作开展情况
在学院的统一安排下,本专业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认真阅读了教务处“关于开展四川大学本科专业普查和自评工作的通知”,将自评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人,大家的共识是,这次自评绝不是简单地完成各种表格的填制,重点应该通过自评,总结取得的成绩,发现现状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专业评估认证工作奠定基础。
5.本专业办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建设
办学质量目标覆盖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专业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而从专业教研室层面,办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建设主要围绕课程体系、教学规范、教师队伍和教学效果四方面进行。
(1)课程体系
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
通识课程按教育部和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基础课按专业规范要求开设。数理类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信息技术与工程类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技术;经济类包括经济学(如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管理类包括运筹学、管理学、统计学。
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中,除按专业规范要求选择工程经济学、工程合同管理、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为专业核心课程外,还结合我校实际,将工程项目管理、施工技术与组织设计等课程设为专业核心课程。
实习实训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
毕业设计正在加强实践性导向;力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专业知识、熟练运用专业规范,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尽可能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结合管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2)教学规范
根据本专业教学规范,我们建立的教学规范指标如下表所示。
教学规范指标体系表
教学过程规范
教学行为规范
教师
学生
教学大纲
教学纪律
学风建设
教案编制
实验与实习实训大纲编制
教学态度
学习态度
教材选用
教学导向
参与程度
教学方法的运用
精神风貌
创新意识
课程考核方法
学术诚信
学术道德
……
……
……
该规范从教学过程、教学行为两方面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通过建立各级听课制度、教材选用制度、制订考试出题要求,制订课程考核分值比例及正在进行的往届试题上网等措施得以实施。
(3)教师队伍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水平,造价专业有专任教师28名,实验室专职教师2名。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中80%以上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其中工程管理教研室专业教师70%以上具有双师证书,85%以上具有行业实务操作能力,专业师生比大于1:10。
(4)教学效果
通过每年的学生评教、教师自查与听课制度,可以有效收集教学信息,通过信息整理,教学方法传帮带,做到持续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013年,专业老师讲授的《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估价》课程获学校2013年度的“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2014年,专业老师讲授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获得“四川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并有多位教师获学校2013年度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6.近三届专业实习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情况
本专业今年才有第一批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参加专业实习的共有三届,之前主要以参观实习为主,在实习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专业兴趣,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
目前专业负责人正在与相关实习单位协商顶岗实习,双导师制等事宜。
7.本专业办学的特色与创新
本专业在办学课程中,注重特色与创新。我校是研究教学型大学,工程造价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体现的特色为:
(1)强调不同课程的交叉融合,团队教学。通过不同专业教师间的沟通,可以有效利用学时,介绍课程重点内容,并让学生了解不同课程设置的目标。
(2)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学校开展的三大计划科研活动,培养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手能力;不定期举办的教授论坛与专家讲座,向学生介绍行业新知识与新管理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具有应对行业变化的能力。
(3)将仅靠老师讲授的理论教学,拓展为讨论式教学、自主学习+协同学习与教师答疑相结合,并且将教学从课堂扩展到学院机房、学生宿舍,特别强调基本概念的掌握与实际计量与计价的软件应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由于强调自主学习,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对新技术应用的渴望。
造价行业是职业内容变化更新较快的行业,专业教研室老师根据专业特点和专业的发展变化,总结出新形势、新要求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举措,如下图。
造价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举措图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理念与授课方法的创新、毕业设计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在2015年5月举办的“第九届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会”上作为主题报告,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表2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修业年限
学位授予门类
首届招生年度
建筑与环境学院土木系
工程造价
120105
4年
工学
2011年
注:“学位授予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
表3近三年各专业本科生人数
专业名称
12级
13级
14级
工程造价
44
45
45
表4专任教师概况
单位:人
类别
数量
总计
28
其中:女性
17
其中:具有行业或工程背景
3
9职称
正高级
7
副高级
10
中级
11
初级
0
无职称
0
学位
博士
14
硕士
12
学士
2
无学位
0
年龄
35岁及以下
7
36~45岁
11
46~55岁
6
56岁及以上
4
学缘
本校
17
外校(境内)
8
外校(境外)
3
表5聘请校外教师概况
单位:人
类别
教师数量
总计
5
其中:女性
0
来源
企业
3
行业部门
0
高校
2
其他
0
职称
正高级
5
副高级
0
中级
0
初级
0
无职称
0
年龄
35岁及以下
0
36~45岁
0
46~55岁
3
56岁及以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