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从薄弱学校到领跑办学
沙坪坝区森林实验小学好的教育就像“森林的样子”
“森林是树木生长的地方,是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的地方,‘森小’以‘让我们生机勃勃地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为校训,正是饱含着对每个生命的尊重与真爱……作为家长的我们真是无比的欣慰,感谢‘森小’帮助孩子们开启智慧,教会孩子感恩与感知生活的美好。”
字里行间,满是深情。沙坪坝区森林实验小学校长黄玲的办公桌上,一封来自五年级(4)班全体家长的手写信让人倍感温暖。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总会忠实地记录下奋斗者的足迹。近年来,在沙坪坝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森林实验小学从一所薄弱的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成长为享誉全国、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和窗口学校。森林实验小学的发展历程,也是沙坪坝区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的缩影……
破茧重生
在公平与质量的阳光中“蝶变”
冬季的清晨薄雾缭绕,树木静静地站在蔚蓝的天空下,阳光像一缕缕金色的细沙,穿过枝叶,斑斑驳驳地洒落在草地上。草地上闪烁着晶莹的露珠,散发着青草、鲜花和湿润的泥土的芳香。各色小花竞相钻出泥土,如繁星闪烁,让林中的大地闪耀出五彩缤纷的活力。
近年来,每一个走进沙坪坝区森林实验小学的人,无不发自内心感受到这所学校犹如森林呼吸般的自由律动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沉浸在如今自由、阳光、生机勃勃的氛围中,很难想象这曾经是一所发展受困,连招生都困难的薄弱学校。
时间回溯到多年前,彼时的森林实验小学还是斑竹林小学。作为一所发展薄弱的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学校的操场穿的是“百家衣”,校舍也只有一栋灰红相间的4层小楼,各方面发展都受到限制。周边许多家长宁愿大费周章选择其他学校,也不到斑竹林小学就读。
2013年,沙坪坝区高标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验收,斑竹林小学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并更名为“森林实验小学”,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
一所好学校,不仅要有强壮的筋骨,更要有丰富的肌理和内涵。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森林实验小学该如何实现内涵发展,品质发展?
2013年7月,在学校发展的关键节点,校长黄玲受命于此,带领学校开启全新征程。
“一片‘森林’就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中的生态系统,各色生命体不断生长,生命体之间以及生命体与环境之间时刻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流动,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的特性。”在黄玲看来,“一所学校就像一片森林,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是森林中的一棵树、一株藤、一朵花、一尾草,或者一头轻快灵动的小鹿、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儿”,应该遵循森林动态性、开放性、相关性和自我调节性的生态属性来办学。
“森林”的“无为而治”与黄玲心中接纳、呵护、成全的教育理想不谋而合。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鲜明地提出“发现潜力、呵护个性、尊重差异、激扬生命”的森林教育理念,致力于营造“自由呼吸,自在生在”的森林文化氛围,通过“学校平台化,教师创客化,学生个性化”的管理策略,让每一个生命“生机勃勃地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特色办学
手捧成长的热土
办学校就是办氛围
不久前,“外研社杯”全国小学英语自然拼读与绘本阅读示范课比赛落下帷幕,森林实验小学英语教师潘思颖凭借巧妙的课堂设计、精准的课堂教学和过硬的综合素质,获得全国一等奖。
作为一名刚进学校4年的年轻教师,潘思颖在全国大赛获得一等奖。这样的成长个体,在该校并不是新鲜事。
除了英语老师这一身份,潘思颖还是学校各类讲座、比赛、展示活动的“常驻主持人”。一开始,并非科班出身的她内心也有些忐忑,但在校长耐心的鼓励引导和充分信任下,潘思颖不但成为学校的招牌主持人,还发起成立了校园电视台。
“无限可能、温暖、正能量”是潘老师对学校的最直观感受。相信“相信的力量”,不仅让她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惊喜,也激发出她在教育教学上的活力,收获满满的职业幸福感。
潘思颖老师的成长经历,在森林实验小学并不是个例。
走进森林实验小学,教学楼上“让我们生机勃勃地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十分醒目,这句话不仅刻在教学楼的墙壁上,也深深印刻在每一个“森林人”心中。
基于“学校平台化”的办学思想,黄玲坚信“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内心的沸腾”,森林教育提倡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长的关注、对生态的呵护,全力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的成长氛围,让学校为大家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就如同森林为大树提供发展的空间一样,让每一个人发现自己的天赋。
不拘于时节,不囿于规格。只要对学校发展有益、对师生成长有益的事情,学校都会想方设法促成。在这样的管理文化下,老师们内心的生长力被充分激活,变“要我成长”为“我要成长”,迸发出无限的可能和活力。
激扬生命的力量
在“成全”中欣欣向荣
临近元旦,森林实验小学“木林森视频工作室”的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支回顾学校办学历程的总结视频。搜集资料、撰写文稿、剪辑配音、后期渲染,冗杂而繁复的流程让老师们费了不少劲,但一切疲劳都在内心的充实和满足面前烟消云散。
教语文数学的老师当起了视频制作者,水平甚至不逊色于专业人士。这样的实践在“教师创客化”的森林实验小学并不是个例。
在森林实验小学看来,“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老师。
学校以“教师创客化”发展,将教师推到发展的前台,在不过多干预的前提下,努力搭建各种发展平台,创造发展机缘,激发老师们走出心理舒适区,在“我愿意”的自主驱动下,自觉成为一名创客。
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申请发展项目,“木林森视频工作室”“有声有色影像工作室”“创客实验室”“森林文化课程项目”“数学文化研究项目”“自主识字项目”“整本书阅读项目”“魔方项目组”“有氧舞蹈团队”“翰墨书法社团”等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学校“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教师文化引领下,教师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教师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帮助、相互成全。
对此,刘兴雯老师深有体会。作为森林实验小学内涵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从初进学校的工作室引领,到参加各类培训竞赛飞速成长,刘兴雯的背后始终有一支坚强的队伍作为后盾。
“学校将‘以赛促教’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但不只看重结果,更加注重团队备赛的过程和经历。”刘兴雯表示,每次遇上比赛季,老师们常常备赛到深夜,但团队里的每位老师都很认真,甚至分不清‘主角’和‘配角’。”
正是在这样的齐心协力下,森林实验小学一群年轻的“80”后、“90”后老师们快速成长,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以成员校副校长秦大建为代表的一批干部得以成熟,成为播撒“森林教育”的骨干。不到6年时间,仅“教师赛课”一个类别,全校就有近20人次获全国一等奖。
关注个体的成长
感恩遇见、感谢相逢
说起森林实验小学,六年级(2)班学生涂俊熙的妈妈王丹打开了话匣子。
“孩子刚上小学时,森林实验小学刚刚搬迁到新校区,硬件条件和师资都有了,但学校不佳的社会声誉,让我们想要选择其他学校。”王丹坦言,因为错失孩子到其他学校报名的机会,一家人还闹了很久的别扭。
但孩子到学校就读不到半学期,她的焦虑就不复存在。一群年轻有活力的老师,一位乐于聆听的校长,一所活力四射的学校,让她打心底里满意,甚至加入了班、校两级家委会,成为学校“行走的代言人”。
从错失选择别的学校带来的深深懊悔,到奔走相告庆幸遇见森小,王丹说出了森林实验小学许多家长的心声。
让每一个孩子自由成长、快乐成长,既是所有家长的期盼,也是森林实验小学的真实写照。在“森林教育”理念下,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在森林的滋养中自在生长。
学校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创设赋能学生的德育体系、“自在生长”的学校课程和“生机勃勃”评价体系,让每个孩子都像一棵小树、一株小草般向上生长。
近年来,学校本着“固本浚源·积蓄生长的力量”这一课程理念,紧密结合核心素养框架,学校打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限制,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效性、整体性,让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教育资源在森小交汇,共同组成以育人为目标的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型的森林“固本浚源”课程体系。
除此之外,森林实验小学还开设了“思辨课程”、“小课题”课程、“创客实验室”课程、“爱心淘宝店”等一系列别具特色又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创新创造、多元思维、生活技能等能力。
结合“森林文化”特色,学校还积极构建起“多维生长”课堂文化,让师生在课堂迸发生命的灵光和活力。通过“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身心参与”的课堂高参与度,促进知识、技能、趣味、智慧、人格等多个维度的生长。
个性发展、多元发展的育人模式下,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变化,让家长们欣喜不已。不少森小家长感叹:“孩子在森林小学变得更加自信、开朗、阳光,有思想。”
未来之势
坚定初心“再出发”
回望来路,从底子薄弱到区域引领,森林实验小学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多年来,教育部国家督学傅国亮、国家教育发展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满生等多位专家、领导到校考察学校办学,均给出高度评价。
近年来,全国各地学习考察团慕名而来,学校先后接待百余个教育考察团。学校获评国培计划校长培训基地学校,优秀办学经验辐射到全国各地,“森林文化”“森林教育”成为全国驰名商标。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时代新的起点上,森林实验小学扎根沙坪坝这一方教育的热土,率先试点“一体化”办学,继续为沙坪坝区教育增添亮色。
“心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在黄玲看来,校长和老师应当是举火炬的人,在照亮别人的同时,点燃和传递更多的火炬。森林之美,因为集众美而生万物,施恩泽而惠八方。
如今,擎着那一炬燃烧的火炬,“森林人”正秉承着初心,照亮更远更宽的前路。
周珣覃燕图片由森林小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