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赤岸
故郡邯郸,自古便是金戈铁马的沙场,从来不乏驱除外虏的血战。抗日战争期间,设于赤岸村的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扎根在涉县这个扼喉要塞,恰如一颗强劲的心脏,为晋冀鲁豫边区源源不绝地输送着抗战的能量。
矗立的高山是抗日军民最好的伙伴。举头尽见千峰峙,着足不见半土平,如剑成林,不屈挺立,这是太行的筋骨,也是根据地的脊梁。放眼连绵群山,数之不尽的长壑沟坎,化作令侵略者深陷的泥塘。从阳明堡到响堂铺,从长生口到香城固,129师的将士们如尖刀般楔入敌后,给予日寇极大杀伤。奋战在东起津浦铁路,西抵同蒲铁路,南跨陇海铁路,北至德右、正太铁路的广阔大地上,徐向前元帅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动民众创造“人山”的谋略思想。清漳河畔,青纱帐里,抗战军民携手同心,给侵略者布下了天罗地网。以群众为靠山,游击战争的火焰在华北熊熊燃烧,规模空前的交通破袭战,将敌人埋葬,令鬼子胆寒。
依然记得1937年的那场秋雨,也依然记得陕西三原旷野上林立的猎猎战旗,129师全体官兵吼出的誓言,充满决心和血性:“我们一定要抗战到底,把侵略者赶出去!”(黄旭)
1943年,国民党胡宗南部集结重兵进逼延安,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率军区主力急赴陕北,保卫延安。此时,有一个人不得不与八路军第129师下辖的回民支队告别了,在最后一次动员中,他叮嘱大家“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
这个人就是马本斋,当时的他已经身患重疾。1944年2月7日,当战友们到达延安时,他在山东省莘县病逝,时年42岁。
盛夏的午后,位于莘县张鲁镇的马本斋烈士陵园,前来缅怀的人群络绎不绝。掠过的林风如泣似诉,细数着英雄光辉的一生:百战百胜勇抗日、积劳成疴捐沙场……马本斋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爱国情怀贯穿始终。
“马本斋生于河北省献县东辛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因贫困而辍学。”莘县党史研究室主任马世祥告诉记者,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让他做出了一个选择——参加奉军。
凭借胆识和战功,他一路由士兵成长为团长。193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地区,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奉行的对日不抵抗政策,马本斋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解甲归田。
临行前,忧国忧民的马本斋赋诗抒怀:风云多变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空有满腹男儿志,不尽苍浪付东流。
“如果说当初入伍是人生选择的开始,那么投身抗战就是他命运的转折。”莘县武装部部长刘保华感慨道。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大举进犯,平津相继陷落,马本斋的哥哥马守朋也惨死在敌人的枪口之下。
“面对国恨家仇,马本斋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带领弟弟和几十名群众在家乡组织了回民抗日义勇队。1938年4月,马本斋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他任总队长。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为马本斋守陵30年的蔡恩坤老人,对英雄的抗战事迹如数家珍: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被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
作为八路军第129师下辖的一支少数民族部队,靠什么战术让敌人闻风丧胆?发生在康庄的“引蛇出洞、围点打援”战斗,便是经典的一役。
康庄是当时衡水县城和日军安家村据点之间的必经之地。1940年5月30日凌晨,马本斋命令部队开始对安家村据点佯攻,敌人误以为是我方主力,赶紧向衡水的主力部队求援。在衡水的敌人得知后紧急集合部队前去增援,当日方部队进入康庄西侧公路最高、沟壕最深的一段时,埋伏在此的回民支队突然发起攻击。“不到40分钟,一次性歼灭敌人200多人。”张鲁镇党委书记张瑜说。
而说起“牛刀子钻心”战术,更是广为流传。
1943年11月16日,此时的马本斋已担任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支队奉命参加冀鲁豫军区组织开展的反“蚕食”斗争的首次战斗,攻克伪第二方面军孙良诚总部八公桥。组织这次战役的马本斋提出“牛刀子钻心”战术,即先集中优势兵力挖掉敌人总部八公桥,回过头来再清扫外围据点。此战毙伤敌数百名,俘伪第二方面军参谋长、特务团长及以下官兵1600多名。
1941年,为招降马本斋,消灭回民支队,日军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面对威逼利诱,马母坚贞不屈以绝食作抵抗,最后光荣牺牲。当马本斋拿到母亲的遗物——已断成两段的玉镯时,他擦干眼泪,强忍悲痛写下“宁为玉碎洁无瑕,烽火辉映丹心花。贤母魂归浩气在,岂容日寇践中华!”的壮语。
受这对英雄母子的感染,抗战期间,东辛庄先后有200多名青年参军参战,近百名优秀儿女牺牲在华北大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妻子送郎上战场,父母教儿打东洋”的感人故事。
(本报记者张天南王卫东通讯员耿育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