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招办主任王福:冷门专业可能是就业热门专业
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
每一个考生都需要填报院校专业。专业选择与未来就业密切相关,如何选择专业是考生家长填报志愿的重要环节,也是考生最焦虑的问题。为此,记者专访了武汉大学招生办主任王福,请他为考生家长答疑解惑。
记者:考生家长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往往不知如何评价哪些是热门哪些是冷门?作为考生,该如何看待专业的热和冷?
王福:填报志愿,考生和家长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考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其实,专业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专业的热和冷本身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几年,一些曾被认为是冷门的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逐渐转热,第一志愿填报率也在逐年增加。还有一些专业,如印刷与包装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等在报考时不热,反而就业时热,供求比例一般在1:10以上,合格的毕业生都能找到满意的单位。要认清,别人的热门专业不一定适合自己,冷门专业也可能是就业时的热门专业。
记者:今年武汉大学本科专业招生有哪些特点和变化?
王福:2017年,武大继续实行按大类招生,开放63个招生专业(大类),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120个本科专业。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设置横贯文理,兼容并蓄。对于理工科学生,注重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养成,对于人文社科学生,注重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此外,武大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机制,建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优化协调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康体魄。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武大学生志愿满足率达95%左右,近八成学生满足前三志愿。
图②:6月11日,辽宁省2017年高考招生咨询大会在沈阳市举行。众多国内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的招生老师,以及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到场,就考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武大于2010年创立了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弘毅学堂,采用新的博雅课程体系,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集中培养一批有兴趣、有抱负、有恒心的学生。2016年,“弘毅学堂”首次作为招生专业面向社会招生,各省区市报考学生积极踊跃,共录取114人,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近80%。2017年起,弘毅学堂将积极推行“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逐步完善集住宿、课外学习、学术讨论以及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学术社区性质的培养模式,学堂二年级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每个学科小班保持在20人左右,采用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不断增进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学科与学科间的沟通与交流。
图③:广西南宁举办的一场高校招生咨询会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批名校在内的数百所高校现场设点接受考生和家长的咨询。图为复旦大学的咨询台前挤满了考生和家长。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记者:在人才培养上,不同高校有着不同的特色,请介绍一下武汉大学的优势。
王福:在专业培养上,武大创新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本科教育培养体系。比如,重构通识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和大类培养;优化专业教育,重点加强10到12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增加选修课程比例;鼓励跨学科人才培养,鼓励学院开设更多的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跨学院选修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力度,每个学生必须修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自强创业班等。
值得关注的是,考生、家长不必太过担心填报的专业失误问题。武大非常尊重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个性发展,三大措施保证学生专业的“二次选择”,极大地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时的风险。首先,学校采用大类招生模式,对学生进行“打通”和“分段”方式培养,学生入校一年或两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选择具体专业。其次,学校有灵活的转专业制度,除少数特殊类型学生之外,读书期间发生兴趣转移的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分别各有一次自主申请转专业的机会,且不设转出门槛。最后,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绝大部分专业均提供辅修和双学位培养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七校联合办学项目”辅修武汉市其他六所部属高校的优势专业,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对方学校颁发的学位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