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下午好!
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自筹备以来得到了海内外有关学者的热情响应,共收到论文和提纲33篇,与会代表近百名。代表们提供的论文大多数都紧扣了会议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中国与西方”,其中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原典的文本解读,也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再阐释,以及与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既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的梳理,也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问题的现状分析、学理思考和经验总结。四个时段的小组讨论侧重围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现代性”、“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这三个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发言踊跃,观点鲜明,也有不同意见的碰撞、争鸣。两次大会发言也很有质量,尤其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卢卡奇当年的助手、匈牙利学派的赫勒女士的发言给与会者提供了她经过潜心研究的真知灼见。
各位代表,在中国老一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那里,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他们做学问的学术资源、生产资料,更是他们历经人生坎坷、探求真理过程中树立起来的政治信仰和理论经典,既是他们的世界观,也是他们的方法论。应该承认,他们在长期的摸索和探寻中,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具有相当高的造诣,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中国化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他们的理论遗产至今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朱光潜、蒋孔阳等先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但是也应指出,由于长期的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即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如异化、人道主义等等,在当代中国也常常被曲解或遮蔽,甚至被当作修正主义理论大加批判。在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似乎只有政治领导人、尤其是
第一把手,才具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特权,而学者只有解释权。这种对政治话语霸权的迷信,至今尚未完全破除。在西方,一些后马克思主义者,根据资本主义进一步高度发展的现实和矛盾,对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范畴、观点和原理作了重新发掘、阐释和引申发挥,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虽然有时他们未必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但总是能在其系谱的逻辑构架上作出新的补充、修正或丰富,或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相结合,开辟着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在当代发展的新空间,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的生命。当代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调节机制使列宁的预言被远远推迟,马克思主义在西马那里未必是一种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法宝,但仍是许多西马学者的一种真诚信仰,是他们用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锐利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和批判性,在他们那里继续得到了发扬,至少在这一点上,就值得国内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尊敬和学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是这次国际研讨会的主要议题。这自然是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要加速这样的进程,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寻找至今仍然有效且富有生命力的范畴、概念、方法和原理,还应该对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有充分的了解和借鉴。与此同时,中国在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在文艺实践方面出现的新动向和新思潮,要有广泛的了解和追踪研究。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现象的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今日中国当下所处的时代,还远远没有达到后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的程度,他们的理论观点并未过时,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中国当代文论缺少有效性,就在于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和文艺实践,因此既不能及时回答时代的课题,也提不出富有原创力的理论命题。而是 是无休止地转运西方特定语境下的问题、理论和观点,造成一次又一次的语境错位,而与中国自身的实践和命题一次又一次地擦肩而过。#p#分页标题#e#
中国目前还不是理论生产的大国,充其量只是理论制造业或来料加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都是改变这种落后局面的途径。更重要的,要有更多原创性的理论,而不是拾人牙慧的二手理论,才可能真正改变理论贫弱的尴尬局面。有位与会者说得好,我们不仅要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且要直接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当然是比较远大的志向,但并非痴心妄想。如果那一天在座中的某几位学者实现了这个梦想,请记住今日这个日子,因为曾经有人在此预言过。
最后,我代表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并宣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中国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现在胜利闭幕!
作者:搞笑的相声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