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新学期开学第三天,在学校的安排下,合肥寿春中学3000多名初中生,统一在早读课上读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篇开学演讲稿。这引起了一些家长的议论,“早读课不读课本,不背诗文,怎么读起了美国总统的演讲稿呢?”(9月5日中安在线)
2010年,山东省教育厅曾明确下发文件,禁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一时间中小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也是饱受诟病。如今,面对合肥中学生早读齐诵奥巴马演讲稿,又有一部分人出来横加指责,甚至指出其违背了教育的民族性,并担忧自己的孩子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会有所降低。
不管是诵读《三字经》还是奥巴马演讲稿,总是会饱受争议。首先,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全民关于教育内容调整的讨论不仅是民意的汇集,其更是透视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然而对待教育,我们一定要有怀着理性与包容的态度,切不可因过度敏感而对其上纲上线。就拿此次中学生早读齐诵奥巴马演讲稿来说,其何碍教育民族性?
所谓教育民族性,是指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发展规划以及课程内容安排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中,要始终体现国家民族传统、渗透民族精神的一种特性。奥巴马固然是美国人,但其演讲稿内容却并非仅仅透视出了美国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相反,其更是强调教育对自己命运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励志性。教育是没有国界的,何况各国的文化本来就有相通之处?民国时期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曾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今中国的孔子学院已经落户106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精华与糟粕,所以,对待文化与教育,我们需要的是兼容并包,去粗取精,而非固步自封,死守传统。如此一来,中学生早读课齐诵奥巴马演讲稿又有何不妥?
昨日媒体报道鲁迅作品在中学课本中遭删减亦是饱受争议,毋庸置疑,教育对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每一次关于教育内容的变动总会“一石惊起千层浪”,而这给教育工作者的不仅是一种隐性的压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更是一种束缚。电影《浪潮》中的历史老师琼斯用教学实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法西斯主义,虽然由于一个学生的心理畸形而酿成了最终的悲剧,但是关于教学形式与教育内容的创新与调整是值得肯定与借鉴的,所以,我们需要给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预留的是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诚然,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教育不仅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文化体,是文化传承的生命载体,这也就要求我们对待教育的内容必须要谨慎。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对待外来文化的过度敏感,并在此基础上无限制地上纲上线,因中学生读奥巴马的演讲稿就去判断其影响了教育的民族性。也只有怀着包容的心态,给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发挥空间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教育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