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一书,翻看目录——第一章“儿童是谁”。乍看这个题目,不禁暗自窃笑——儿童不就是一个个14岁以下的小毛孩吗?他们的能力不成熟,依靠于成人,崇拜于成人,依附于成人,这还用研究。待我看完了以下的这八个副标题的内容后,我却发现不得不重新审阅当前中国教育普遍流行的教育观。
这种儿童观,沿袭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观念,它看不起儿童,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知。于是,把成人世界的知识、技能教给儿童,必然使儿童过一种小大人的生活,很有赶鱼出水,赶鸭子上架的味道。这是对儿童的无理催逼,尽管成人可能是出于爱意、善意,即便如此,也是好心办坏事,是揠苗助长。于是相应的教育便是,成人自居为真理的拥有者、价值的评判者,因而他也是治理上的独裁者。他可以操纵与左右儿童,可以对儿童颐指气使,甚至可以体罚儿童,强行把成人世界的东西搬到儿童脑瓜里去。由于不了解儿童,只是将成人的东西硬塞给儿童。教师看似积极的、忙碌的,但实际上收效甚微,甚至是好心做坏事,破坏了儿童的发展潜能。儿童被迫记诵不感爱好的东西,他是被动的沮丧的学习者,我的儿童观。
而《儿》一书中,讲道在历史上,夸美纽斯、卢梭等人发现了前一种儿童观的弊端,重新定义了儿童,认为儿童有他自己的世界,有他自己的生活,有他自己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他在他的世界里如鱼得水。他们之所以有这种发现,是因为他们对儿童的发现,发现儿童有一种生动、独特、有成长价值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把儿童赶出这种生活是可惜的、浪费的和不人道的。于是相应的教育便是,先弄清儿童喜欢做什么,喜欢学什么,然后就让他们尽兴地做,尽兴地学。
儿童可以依其天性,作为一个“探索者”、“思想家”、“梦想家”来生活和学习,他是一个主动的快乐的学习者。此时,成人并非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成人是儿童的研究者、引导者、帮助者、大朋友。他要胜任引导者或幕后的调控者的角色,他就必须大练内功,以便做到耳聪目明。他要成为一个儿童的研究者,了解儿童世界可能存在的内容和各种过程,了解儿童当下的爱好、需要和发展的水平。杜威、蒙台梭利在这方面的主张最为鲜明。这样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儿童体验到幸福,而且更轻易达成教育目的,更轻易将儿童培养为未来社会健康的人才。成人更可与儿童一起享受探究的欢乐、成长的欢乐幼儿教师儿童观,甚至可以从儿童那里找到成人世界所没有的宝藏,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说,教育者只有解放了儿童,才有可能解放自己。
如此看来,我们的教育是应该继续徘徊在前一种情况里,还是朝向后一种情况变革,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更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将新的儿童观变成我们的血肉,把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念变成我们无意识的自动化的教育行为。而在现今的中国教育领域里,走进任何一个教师的课堂,我们仍然看到绝大部分老师仍沿袭着我讲你听,我令你行的教育教学观念,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想象力被扼杀。
怎样更新观念,改变当前教育形式呢?我不能像个专家一样着眼于整个中国教育,但我觉得我应该好好的改进一番:首先应该去除脚使得的功利思想。一次试验改革要经过许多无法预见的失败,作为一个真正想教好语文的老师,尽量抛弃一些现行的对教育的考核制度,朝自己的理想进发。第二,多与孩子交流。根据许多指导老师的观念,幽默,善谈是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我觉得我较缺乏这些素质,说实在的,我不太会逗孩子。我想,了解孩子的生活,与他们成为朋友也是理解这一儿童观的好办法。第三,付诸于实践。在教师的阵地——课堂上,从课堂设计到课堂上课到作业布置,真正的把这一儿童观融进去。#p#分页标题#e#
我相信,随着这一儿童观不断地被人们所熟悉,总有一天,中国的教育同样能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样会培养出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