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觞 国庆节那天,我看了一则视频,名为“王劲松经典演绎:中文,世上最美的文字”。 视频中提到了两个字:“中国”。这两个字,大概最早出自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这件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四字,其写法为“ ”。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思想中,大概有一种意识,即:自己当居于“天下之中”,其他皆为“四夷”。比如在商代的时候,商人居住的区域,已经有“中商”的称呼,四夷则被称为“方”。甲骨文卜辞中,就有“……于中商乎”这样的句子。前辈学者叶玉森说:“殷人称国曰方,如土方、马方、羊方、井方、盂方、方、苦方等,均国名。”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王者当居于“天下之中”,其他部族居于四方的思想,由来久远。 周代早期定都在镐京,大概今西安一带,其地理位置在渭河流域,比较偏西。据说,周武王曾经计划在今洛阳一带建设政治中心,未果而卒。 到了他的儿子成王时期,召公、周公继承其遗志,于周成王五年,在今洛阳一带建成了“成周”(又称雒邑,在今洛阳一带)。 《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雒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 《汉书·地理志》则记载说:“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进一步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王者居于“天下之中”的思想。 雒邑即洛邑。 周成王迁都到洛邑后,对一位叫做“何”的“宗小子”有一次“训诰”,何尊铭文记载了这件事。 周成王在“训诰”中提到周武王克商之后,曾经禀告上天“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这是传承周武王的遗志,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心,以便统治万民。成王还赐给“何”大量钱财,“何”做了这件“尊”,纪念此事。 “中国”的“中”字,是以指事的方法创造的文字。在何尊铭文中,“ ”很像一种旗子,中间为旗杆,上下有飘带,中间的小圈强调了中间这个部位,可看作一种指事符号。“中”的字义,即由此而来。 “国”字的写法跟今天大不相同。“ ”似乎跟今天的“或”字更加接近。《说文解字》谓:“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又说:“國,邦也,从囗从或。” 我们知道,“国”的繁体字写作“國”,“囗”形内便有一个“或”字。著名古文字学家陈梦家说:“‘国’字最早是‘或’字。”《说文解字》也揭示了这一点:“或”是“國”的字源,而“國”则是“或”的后起字。 “或”字从戈,从囗。“囗”表示人类居住区域,“戈”则表示以强大的武力守护之。《说文解字》对其字形的解说为:“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此处对“一”的描述是不太准确的。 “或”字,在毛公鼎铭文中写作“ ”,右部的上下有两个短画;在稍早一点的青铜器保卣铭文中则写作“ ”,右部的四周皆有短画。所以,应该将这些短画看作人类居住区域的“边界”“边缘”,似乎更为合理一些。 尽管“国”字的古文字形有很多种写法,但毫不例外地都有“戈”的存在。可见,我们的古人早就意识到,没有强大的武力,“国”将不“国”。只有具备强大的武力,才能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这也是一个国家之所以存在的基本保障。
作者:教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