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视有个著名栏目叫《我是演说家》,演说中一些别出心裁的人生视角与别具匠心的人生况味,令我时常陷于各种思考。
一年多前,一个来自哈佛大学名叫许吉如的中国女孩的演讲,用骨感而温暖的情结深深打动了我。
整个演说,讲了几个故事:两个关于以色列,在这个小而强悍的国家里,“安全”的概念,渗透到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与生存理念;还有个故事来自一个叙利亚留学生,她学成回国后,身份将立即成为“难民”;最后一个故事,在哈佛的校园里,老师经常安排许吉如在课堂上向大家解释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解释中国刚刚出台的二胎政策等等。
许吉如这样说:“我能在课堂上永远有一丝话语权,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
在演讲的结尾处,她说:“如果你觉得你活得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你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有很多人在为你承担风险。他们是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为了你和我更强的安全感,在不懈努力。”
这份处处显得“高大上”的演讲稿,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引发了出乎意料的关注与热评,也收获了丰厚的认可与支持。作为国家安全最直接的提供与捍卫者,中国军队赢得了全国网友真诚的尊重与理解。
无论哪一种形式和内容的“岁月静好”,都需要一种稳固到心底的庇护:安全感!
当然,在安全感为花样生活提供足够曼妙意境的同时,作为军人,最为直接的生活底色,却是这样一个冰冷的概念: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