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的政研室或办公室等部门,不少都设有调研科,本意是传承优良作风,加强调查研究,从基层获取真实情况,以供领导决策参考。但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基层部分本应带头搞调研的科室,整天忙于写各种讲话稿、汇报材料,很难迈出门、俯下身深入调研。
今年,中央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而部分身处基层、主要职责之一即为调研的科室,却没空搞调研,这一现象不能不引人深思。
整天忙着写材料,哪有时间搞调研?
“科室名称虽然叫调研科,但干的不是调研工作,主要是为领导写讲话稿、情况汇报、会议纪要、起草文件等。”西部某区政策研究室调研科干部说,科室一共4人,其中2人还是借调的,人少事多,遇到上级视察等情况经常要临时准备材料,加班是常态,根本没时间深入基层了解情况。
“平均一周要给领导写3篇四五千字的稿子。”东部沿海某县委办综合调研科干部说,为了更好理解领导的思路,还要经常跟着领导开会,下基层调研成为奢侈,“三四个月能下乡一次就不错了”。
由于没时间调研,不少政研室干部在撰写文稿甚至在起草重要文件时,只能层层要材料。“因为对基层不熟悉,许多时候不得不依赖各部门的二手材料。”某地一位政府研究室干部说,有些材料对方不掌握,就继续往下要,二手变多手,“年底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时,报告中提到的不少重点项目,在哪里我们都不知道”。
一些受访的基层“笔杆子”表示,在办公室闭门造出来的材料看似有文采,实则很空洞,因为缺少调查研究,很难提出真知灼见,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的作用不大。
“我们调研基本上是向各部门要材料、开座谈会、网上搜索,有些面上的情况和数据还得向上级部门协调获得,很少采取一线探访、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方式。”一位区党委办公室政研科干部说,这种材料来材料去的调研,深度、质量都不够,最终只有在文字上打主意。
“有效输入才能更好输出,我们也想深入田间地头、厂房车间了解情况,但写材料都忙不过来,实在走不出去。”一位区政府研究室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们每年最终形成的材料字数超过100万,算上反复修改、多易其稿的材料,字数就更多了。“真正需要这么多材料吗?又有多少人真正看过?”该干部说。
讲话念文稿、出彩靠汇报、落实看材料
本该重视调研的基层科室也难得深入调研,折射的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调查研究不够重视、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的苗头性问题。
——部分基层领导不会讲不敢讲,凡发言必念稿。一些“笔杆子”表示,地方领导活动多、会议多,凡是领导要讲话,一般都得准备讲话稿,这一项就占所写材料的60%以上。“有的领导要求高,事先也不沟通,有时几百字、千余字的讲话稿需要反复修改,非常折磨人。”一位基层干部说。
长三角某市下辖区政府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自媒体时代,一些地方领导担心讲错话酿成舆情事件,导致普通活动、仪式上的领导讲话稿也要层层把关,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部分地方衡量工作干得好不好,主要靠汇报材料。基层干部透露,由于上级部门对基层情况不一定熟悉,衡量工作成效优劣,上报的材料就非常关键,因此一些基层领导要求汇报材料必须出新出彩。
为此,相关科室干部不得不绞尽脑汁咬文嚼字,用新词、造新句、出新概念,讲究排比对仗、引经据典、押韵上口,谈成绩浓墨重彩、说不足轻描淡写,甚至不惜夸大效果、数据“注水”。但是细看,不少汇报材料没什么干货,很难真正把情况讲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还助长了虚浮之风。
——部分地方检查工作落实情况,主要看材料、留痕。半月谈记者采访中多次遇到,问及工作落实情况时,基层干部就搬出厚厚一叠材料,将各种总结、图表、照片等展示给记者看。有基层政研室干部说,少数上级领导和部门检查工作时,不深入基层,不听取群众评价,主要就是看材料,所以材料越备越厚。
大兴调查研究,基层需要“补课”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调研的重视可见一斑。有人认为,基层干部身处基层,深入一线的调查研究肯定可以常常进行,基层实情肯定能够掌握清楚。其实并不一定。
重庆市委党校教授侯晋雄认为,一些基层干部和部门没时间精力、没动力热情、没技巧能力去调研,从侧面反映了基层反对形式主义、改进工作作风要久久为功。
领导干部要带头垂范,扎扎实实调研。领导干部只有双手沾泥、双脚着地,既调查又研究,肚子里才有货,才不会缺了文稿就不会讲话,才能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作出正确决策。
既要看汇报材料,更要听群众心声。侯晋雄表示,一些基层干部和部门之所以不调研,还跟“搞不搞调研不重要、只要把材料写好就行”的心态有关。看汇报总结材料固然可以快速了解情况,但只有深入基层,听真话、察实情,才能检验工作是否真正落实、问题是否真正解决,才不会被各种材料蒙蔽双眼。
树牢调研意识、增强调研本领。一些基层干部说,就算身在县乡,如果长期待在办公室,也会逐渐不会说群众话语、不会察基层实情。建议加强基层干部调研培训,通过实践、授课等方式提升调研能力。
来源:《半月谈》2023年第12期(记者周凯李平陈圣炜)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