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作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就其具体内容来看,每一个方面都涉及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正确关系,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思想作风看,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会失去不竭的源泉;从学风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离开了群众的具体实践,就会成为空洞的教条,所提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就要犯错误;从工作作风看,如果脱离群众,就必然会出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从领导作风看,如果脱离群众,也必然会出现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等不正之风;从生活作风看,如果脱离群众,忘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也将会出现骄奢淫逸等消极腐败现象,使党的形象受到损害。
因此,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贯穿党的各种优良作风的一条主线,它把党的各种优良作风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区分党风性质的标志,是衡量党风状况的重要标准,是加强党风建设的关键,是检验党是否保持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标准。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有效做法坚持下去。通过作风整顿,注重探索建立长效的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和机制,把联系群众、亲民为民的制度和机制建立起来,保证作风建设成效真正得以加强,做到持久和经常。
具体说来,这种制度和运行机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
第一,必须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它鲜明的价值取向。即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使党的各级干部在“行权”、“谋利”和“用情”上,着力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即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符合实际和工作要求。
第三,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必须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相适应,坚持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深入发展的要求相协调。应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把握新阶段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围绕党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职能,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方略,在党的组织依托、设置方式、管理模式、联系群众等方面,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同时,逐步建立完善自我运行能力更强,党员参与程度更深,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大,更加富有效能的党联系群众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这种制度和运行机制建设的内容应该主要有:
必须建立健全干部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夯实干部联系群众的思想基础,提高干部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谋发展的能力。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际的效果性,不断增强干部联系群众的自觉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把提高干部服务群众的本领,当作密切干部与群众联系的重要内容来抓。#p#分页标题#e#
建立健全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和机制,扩大干部联系群众的范围,改进联系方式、丰富联系内容。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规定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安排一定时间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对群众的理解,加深对群众的感情。建立健全干部联系群众的激励制度,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价党员干部工作的根本标准,不定期组织群众对党员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激发党员联系群众的内在动力。要创新干部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努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为广大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建立健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化解基层矛盾的机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看得高于一切,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积极主动地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营造一个人人心情舒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社会氛围。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力争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作者:师德故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