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建设是新时代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内容。为了深刻认识美好生活的本质和意义,需要从时代特征和价值追求两个维度上加以学理阐明。
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本质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要亮点。它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党的使命、宗旨、目标与愿景紧密相连。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指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同时,进一步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可见,“美好生活需要”是整个社会对于生活水准的更高需要,同时,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事实上,一部人类思想史就是对未来理想生活形态的探索过程。西方历史上苏格拉底的“至善的生活”、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大同世界”等等,都是人类先哲对追求更高生活质量及其“理想生活境界”的构想和概括。
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革命和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或者说是根本命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同等重要,日常生活是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场域,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事关人的生存、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美好生活”思想的理论渊源,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本质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目标的同时,立足实际,在不同阶段提出了相应的革命和建设目标。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主减租减息和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都是我们党顺应人民需要,结合不同时代和不同发展阶段特点而采取的工作举措和战略部署。当前,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要明确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我国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必须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不懈努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坚定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向世人明确昭示: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勇往直前,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积极释放实现美好生活的持久动能
当前,急需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积极探索并充分释放实现美好生活的持久动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
经济建设上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大对困难群众的精准帮扶力度,在做大发展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政治建设上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基本政治权利不受侵犯,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文化建设上要坚持文化自信是美好生活的精神基石,积极发挥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媒体要坚持价值担当和责任担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积极构建主旋律的新传播矩阵,疏导社会情绪,引导社会心态,激发正能量。社会建设上既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又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不断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事业等实体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流动机制、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社会安全与保障机制等制度建设,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优化生态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对于与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最直接关联的生活用水、食物和空气,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要大力鼓励、扶持具有市场导向和市场潜力的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保的双赢。(作者:叶南客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
【纠错】责任编辑:李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