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4月17日电(邵以南)四月的山城,春意勃发,百花盛开。9日,作为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压轴大戏”,冠军争夺赛及同期活动在重庆大学圆满收官。本届大赛自2022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共有来自国内外111个国家和地区、4554所院校的340万个项目、1450万名学生报名参赛。参赛人数首次突破千万,规模居历届之最,呈现了一场“百国千校千万人”的创新创业盛会。
超越极限,重塑自我。本届大赛,坚持“我敢闯我会创”的赛事主题,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赛事改革,完善评审规则,进一步提高教育分值比重,更加关注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成长与发展,推动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观和质量观,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本届大赛,紧密结合教育教学、科技创新转化、人才集聚,进一步突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四新”建设引领,全面回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教改、新质量、新体系、新文化。
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自2015年举办首届以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打造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践大平台,累计吸引1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3万个团队、2533万名大学生踊跃参赛。这组数字,标注着青年创新创业热情的不断攀升;这项赛事,已成为助力众多青年实现创新创业成才梦想的摇篮。
以赛促教,坚守育人育才“本色”
在螺杆螺纹上设计子母牙,巧妙利用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实现超强防松——一项看似“不起眼”的创新,打破了国外在防松螺纹领域长期的垄断。
来自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安固子母牙防松螺纹”项目团队,发明了一种防松效果好、生产工艺简单、结构紧凑的子母牙防松螺纹,因其高精度、高性能、低成本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夺得第八届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赛金奖、国赛高职赛道金奖,并作为唯一一个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项目,入选本届大赛成果展。
“项目得到肯定,让我更加坚信职业教育也是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该项目负责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李楠说,他们将以此次参赛获奖为契机,力争在未来诞生更多创新成果。
为了深度结合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本届大赛首次采取高教主赛道按“四新”分类,“红旅”赛道通过“四新”赋能,产业命题赛道结合“四新”征题。
组织思路之变,凸显了大赛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各类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应运而生。
回顾过去8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带动各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万余门,聘请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双创专职教师近3.5万人,兼职导师13.9万余人,在各地厚植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实践的“沃土”。
以赛促学,点燃思政教育“红色”
红色,是标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关键词。
2017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设立“红旅”赛道,累计推动483万名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城乡社区,用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成果精准对接基层需求。
2022年5月,本届大赛通过北京、重庆设双主会场,各地设分会场的方式举行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启动仪式,全面展示近年来“红旅”活动的重要成果。历届优秀项目学生代表生动讲述“红旅”故事,分享参加“红旅”活动的收获和成长体会,全国大学生共上一堂融党史教育课、国情思政课、创新创业课、乡村振兴课、红色筑梦课为一体的中国“金课”。
在本届大赛“红旅”赛道上,广大青年学生充分彰显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南京农业大学“渔”杰冰清——护江使者、振兴先锋项目团队,发起成立了冰清养殖公司,免费为渔民培训养殖技术,促进渔民从“捕鱼者”向“护鱼者”转型;通过优质苗种繁育供应、全程技术服务和兜底统购统销等途径带动渔民增收致富。该项目团队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2021届研究生郑冰清说:“在拯救濒临灭绝的鱼类、带领农户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红旅”已成为一堂融党史教育课、国情思政课、创新创业课、乡村振兴课、红色筑梦课为一体“中国金课”,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洗礼、加强实践锻炼,用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成果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将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以赛促创,擦亮创新创业“底色”
“我们传承前辈精神,历经5年的夜以继日,就是为了实现一个梦想:把红外计算成像从理论变成现实,把黑夜变成白天。今天在这里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做到了!”4月9日,在本届大赛冠军争夺赛现场,“光影流转——亿像素红外智能计算成像的开拓者”项目代表、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王博文的路演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光影流转”团队展示的是亿像素红外智能计算成像项目,定位于远距离宽视场智能探测感知成像系统创新,采用编码孔径的思想来实现图像超分辨率成像,以有效解决图像像素化的问题,提升对远距离弱小目标的探测精度与作用距离,打破了国外高端热像仪产品的封锁。如今,项目正实现落地创收,同时斩获了本届大赛冠军。
本届大赛,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式设置产业赛道,努力破解产学研脱节问题。859家企业提供了1947个命题,中船、中核、中国移动、中国龙芯、大唐、华为、腾讯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踊跃参与,实现了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学生答题、同题共答。1270所高校、3.1万个项目、15.5万人次报名,大赛架起了教育端与产业端深度融合的桥梁枢纽,有力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推动了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
“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大学生敢闯会创的可贵素质,为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提供了新平台。”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大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8年来,依托大赛项目设立的市场主体超10万户,直接及间接带动就业500余万人,释放灵活就业、灵活就业岗位近50万个,新职业就业空间超千万。
以赛促“融”,再添高质量发展“成色”
在校赛、省赛、国赛的基础上,4支国内团队、2支国外团队一路过关斩将,站上本届大赛冠军争夺赛的舞台同场竞技、一较高下。
2017年,第三届大赛首次设立“国际赛道”,当时只有来自9个国家的17支队伍参赛。而本届大赛自启动报名以来,共有340万个项目参赛,较上届增长49%,1450万余人次报名,较上届增长51%,参赛项目数和报名人次数均创历史新高。国际项目中,来自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的1340所学校、7944个项目、25260人报名参赛,参赛项目数和参赛人数分别较上届增长44%和62%,其中不乏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
从第三届大赛的“一带一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校长论坛,到第四届大赛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校长论坛,再到第七届大赛的全球数字化教育云上峰会,每年大赛冠军争夺赛期间,都要举办一场重要的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交流会议,邀请各国高校代表,畅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共商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有效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
本届大赛冠军争夺赛期间,举办了第四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首届世界青年大学生创业论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等,邀请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典型高校负责人、创新创业教育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代表、历届大赛冠军以及海外名校代表等共同参与并交流经验,打造大赛系列同期品牌活动矩阵。
8年来,大赛聚合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万大学生,为国际青年搭建交流思想、互学互鉴、增进友谊的对话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更多国际化、年轻化、多元化双创力量。一个全球化的双创教育交流平台和双创生态系统,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