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齐鲁大地,走进美丽的世界风筝都潍坊,这里有一所独具魅力的职场文化校园。这是一所参照国外私立大学人事分配制度运行的公办高职院校,这里处处蕴含着改革的气息,这里创意无限,生机盎然。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坐落于山东省潍坊市浮烟山北麓,始建于1978年。2001年8月晋升为高职学院,是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35年来,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置身改革开放的大潮,以明确的办学目标、先进的育人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绿色生态的发展战略,打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职场文化”校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由地区名不见经传的小规模行业中专学校迅速成长为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和全国职教界普遍关注,承办了第五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会。目前,学院已拥有浮烟山主校区、潍坊滨海分校区、寿光滨海分校3个校区。主校区有在校生13000余名、专业50个,涉及纺织服装、外语、经济管理、机械、土木、生物与化学、信息、水产、艺术传媒、汽车等10多个领域,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18家国外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目前有15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就读。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处于较高水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每年各类培训鉴定人数均在2万人次以上,建院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6万多人,为山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其他由多所学校合并成立的职业院校不同,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是由一所中专独立晋升而来,2001年在编教职工只有199人,既没有人才优势,也没有资金优势。对此,他们的选择不是等、靠、要,而是着眼学院长远的发展,把提升办学理念放第一位。在苦苦的求索中,果断地走出国门学经验,走进企业找差距,开启了高职办学道路的长期探索。
“盗把天火来,煮好自己的肉”。学院领导带领大家走出“书斋”,感受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理念,走进“海尔”,体会成功国企的改革实践,让大家在巨大的震撼中理解改革的紧迫性。学院陆续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借鉴韩国新罗大学用人制度,实行“职能包干、绩酬融促”的新型人事分配制度;借鉴韩国庆北大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实行指导教师制;借鉴英国大学管理经验,探索全院教职工的职业能力提升工程;借鉴德国职教经验,按德国双元制模式探索双主体教学;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经验,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借鉴斯坦福大学办学经验,建设与专业相关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专业+教学工厂+专业研究所”的“园区集群化”发展框架,基本形成了“校企所共栖,产学研一体、职场化育人、国际化提升”的办学特色,初步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创新能力较强、办学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事物都有不断完善的过程。学院立足国情校况,时时研究,月月总结,年年提升,永不停歇。其中,2003年从韩国庆北大学引进指导教师制,经过10年的实践完善才算基本成型:在职责界定上,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工作进行全程指导;在双方关系上,师生双向自由选择,契约管理;在组织形式上,组建以指导教师命名的团队,打破传统的班级秩序,以专业为纽带,跨年级组合,级级相连,代代相传,成为学生快速成长的新型组织形式。实践证明,或许他们经历了很多的失败,走了很多的弯路,但永不放弃,永不懈怠、永不言败,一直朝着目标在探索中执着前进,势必更早地见到成功的第一缕阳光。
随着学院办学模式的日趋成熟,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在职教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在潍坊市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受潍坊市政府邀请,寿光职教中心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合并,成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滨海校区,输出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熟的管理模式,打造新型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亮点,在职教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不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专家指出:根本的原因在于高校沿用的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人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从1993年开始,就严格执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岗位责任制、聘任制、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打破平均主义,按照工作实绩拉开了分配的差距,奠定了深化改革的基础。2001年,学院抓住升格的机遇,实行“一校两制”,支持按劳分配的进入高职部,坚持既有政策的留在中专部,逐年引导,持续6年终于宣告结束。
“铁饭碗”换成“金刚钻”。该院“双规”运行,稳妥推进,按常规评定教师技术职称,退休后按原档案工资体系落实待遇;根据绩效考核晋升干部行政职级,调出或退休后,执行领导干部规定,既与市场经济接轨,又与外部环境保持一致。
学院打破事业编制束缚,实施社会化人才招聘,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广泛招聘行业企业专家,保持5%左右的人才流动率,打通了教师的进口和出口;打破事业单位档案工资体系,根据岗位、工作量和工作质量考核发放个人薪酬,建立“绩酬融促”的分配制度;打破原有职级体系,教师每年聘岗,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建立“评、聘、用”分离的教师职称、干部职级制度,截至现在,共有19名干部低职高聘,4名没有事业编制的同志竞聘为部门负责人;打破大一统的管理体制,教学系部拥有用人权、分配权和自我发展权,按市场机制运行,责权利高度统一;打破人情化考核评价框架,引入企业ISO质量保障体系,月月有考核,工资有起伏,业绩有验证,改进有方向,建立科学考核督导体系。
灵活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保障了学院办学改革创新的顺利实施,使学院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
建院35年来,学院坚持探索“校企所共栖,产学研一体,职场化育人,国际化提升”特色办学之路,在破解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学院把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作为自己的使命,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适应企业要求,培养社会最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学院首先重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当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问题。学院把对教材的更新放在教学改革的突出位置。传统的教材所讲述的知识过于陈旧,教材开发周期长,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教材开发周期越长,就越与新技术知识的更新相脱节,导致有很多教材在编写完后,就已经落后于时代,按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此,该院教师从2006年开始就利用寒暑假,到行业里最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三年后岗位群的变化情况、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是什么,以此为依据,开发校本教材,并且每年都更新。50个专业的课程全部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组织教学,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学院的课程改革、校本活页教材建设走在了全国同类高职院校的前列。
在“怎么教”的问题上,走校企合作之路已成为职教界的共识,但相对于德国“双元制”,中国的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学校没有实践教学的掌控权,质量就无法保障。该院从1986年开始,按照“围绕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的思路,创办了大批的教学工厂,实施了“双主体职场化”教学,将人才培养的过程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有效的对接,师生以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研发、经营的全过程,依托产学研一体的真实的职场环境,实施教学做一体的行动目标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高水平的职业化人才。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和做,在学到一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和职业意识。《熔体纺丝工艺与质量控制》就是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典型产品为载体,教师以技术主管等身份“做中教”,学生以准员工角色“做中学”,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职业素养明显提高,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截至目前,学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全国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现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33门,省级精品课程群3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在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研究所发布的专业大类评价中,学院多数专业连续两年处于全省同类专业领先水平。广汽本田公司免费捐赠100余万元的教学设备,在学院建立本田培训体系、组建广汽本田班;经管系与顺丰速运公司成立“山科—顺丰”校企合作班,信息系与联想集团合作共建专业,订单培养,学生毕业即可进入联想集团工作。2009级汽车装配与制造专业的20名同学到福田雷沃重工顶岗实习,期满已有10名同学被提拔为班组长或者车间调度,其中姜志超同学在300多人的新员工技能比武中夺冠,代表集团参加全国大赛获得第七名,成为集团重点培养对象;水产养殖系学生直接参与良种繁育和病害防控的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实验工作,部分学生毕业前承包基地的养殖大田,走上了创业之路并获得成功,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要素。学院把“上得了课堂,开得了机床,搞得出科研”定位为好教师的标准,要求专业教师做到“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精力搞教学,三分之一精力搞产业,三分之一精力搞科研,“横向科研引领,实践历练强化,教育培训奠基”,引导教师快速转型。电气工程系科研与综合管理科苏建国科长以前是山东潍坊拖拉机厂的技术主管,2004年来校工作。他的团队从2007年以来,为潍坊万隆电气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长期进行技术服务;2012年受潍坊海林机械厂委托,研制一种履带式小型土豆收获机,填补国内空白,获得服务经费10万元;为潍坊泰山拖拉机厂研发“运输型半挂拖拉机”,获得服务经费18.5万元;他指导的学生创新社团,成立于2008年,共获得授权专利40项,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制图技能大赛一等奖,荣获省级优秀社团。
企业能“埋单”,技术就过关。学院组织教师瞄准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水平,有力地提高了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2012年,180名教师参与横向科研,涉及项目139个,到位经费451.18万元,直接增加企业效益4亿元。学院联合潍坊中创药业等公司及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技术力量,成立崇德生化研究院、潍坊崇德机器有限公司、潍坊宝达新能源有限公司及潍坊中创药业有限公司,开展相关领域的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工作,被潍坊市人民政府授予“潍坊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科研项目都有效地转化为教学案例,《潍坊市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项目,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在潍坊功能区143km2范围内,进行了地毯式现场勘查,形成现场勘查报告,《环境监测》课程随之完成,学生在实干中学到了真本领。
围绕产学研三位一体育人需求,借鉴“园区”建设与管理理念,学院创新管理理念,尝试将控股的山东崇德投资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院系部成立的法人公司、行业技术中心和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组成山东崇德职业教育集团,统一规划校区整体布局和管理框架,重点建设教学系部、园内企业和研究机构等产学研平台,规范和统筹校区内各方资源,使产学研三方在物理空间、经营运作、文化理念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与融和,已建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水产养殖等多个产学研集群。
为促进教企融合,统筹规划产学研三方发展及融合方向,确保其有效运行,学院牵头成立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和集群专业产业发展委员会,决策产学研三方发展战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计划,协调解决产学矛盾与问题;产学研三方负责人互相兼任对方副职;企业设教育科,与教学系教务科有机对接。
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一是统筹人事管理。学院人事处兼集群人力资源部职能,打破专业教师和园内企业的技术人员的身份限制,统筹管理。二是制定基于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集群企业年度考核时,将企业技术创新及储备、教师培养、学生培养列为重要指标教学系年度考核时,将教师服务园内企业、服务社会及集群人才队伍建设列为核心指标。三是实行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混编”与考评机制。集群统筹人才建设,按教学岗位1∶3比例配备产学研三方人员,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实行双向兼职、双向考核及多元化薪酬分配办法。四是进行专业教师职称评聘改革。专业教师由中级职称晋升高级时,须有近5年内到企业(含校外企业)实践经历一年或累计满一年,且企业考核合格,否则不予推荐。
实践证明,园内企业、研究院所为职场化教学提供了环境和氛围,为课程改革和实施提供了真实项目载体,为教师双师素质可持续培养提供了平台;专业教师兼职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增强了企业技术优势;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意促进了产品开发,给企业带来了活力,以2012年为例,院内企业达到23家,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上缴税金2010万元,实现了“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学院正力争把产业逐步做成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域经济发展。这一探索在第五届国家示范院校成果展上得到了与会的教育部领导和国内职教专家的充分肯定。
学院培养学生的定位是:“干活的时候像工人,处理问题的时候像工程师,思考问题的时候像企业家。”他们认为必须要给学生两个“学力”:一个是学习能力,一个是文凭学历。
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借鉴美国大学入学教育方法,每个学生从入学开始都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和意愿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准确找到自我的定位。为了把梦想变成现实,学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基金,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基金研究项目,目前进行了4次,立项139项课题,学校给予实质性的资金支持。进行专利发明,也是学院培养学生的特色,学院出资为学生的创新项目申报国家专利,学生申报国家专利2009年109项、2010年119项、2011年141项、2012年175项,其中发明专利71项,2013年已超过500项。荣获“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单位”,是全省唯一入选的高校。
学院将素质教育作为建设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为了给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从韩国引进了“指导教师制”,启动“新生导航”工程,推荐选拔出优秀学生担任“导航员”, 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协助指导教师和辅导员进行新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一项健身技能受益终生。学院实施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和自主选择时间的“三自主”上课模式,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注重把竞技体育训练和教学结合在一起,跆拳道队连续8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共获得28金12银10铜,总成绩位列全国高职前茅,为华东区大学生跆拳道培训基地,并承办了2012年全国大学生跆拳道比赛。男子篮球队获山东省CUBA高职组八连冠,舞狮队、武术队赴德参加“中国民俗文化节”巡演,学院荣获山东省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志愿服务成为全国品牌。2008年,3000名安保志愿者奔赴北京服务奥运会,历时3个月,赢得组委会的高度认可,获奖100万元,荣获“奥运安保突出贡献单位”;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北京世界武博会、全运会等大型活动,学院成为主办方品牌合作单位,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正是由于学院的育人理念先进,强化能力培养,毕业生不仅能够实现走出校门直接顶岗工作,而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创新意识,发展潜力大,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在98%以上,2010年正式就业率99.29%、2011年98.61%、2012年99.94%,名列全省同类高校前茅。青岛四方动车、潍柴、鲁泰等行业龙头企业连续多年录用学院毕业生。全省纺织服装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多数出自这所学院,部分毕业生一年后大多晋升为工段长。仲成维同学入学时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读了预科,但在学院良好氛围的熏陶下,在校就取得4项专利,毕业后进入山东翮核能设备有限公司核电设备研发团队;樊惠阳同学是个“留守儿童”,调皮贪玩,对前途“一片茫然”,一年后,当儿子站到父母面前时,他们居然不敢相认。他在这个学院找到了感觉,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找到了学习的激情,实习期间就被潍坊市质检所录用。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国际化服务工作远近闻名,仅在考点设置上就可以略见端倪:教育部考试中心连续在学院设立了托福网考(TOEFL iBT)、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日本语能力考试(JLPT)、英国剑桥商务英语考试(BEC)等多个海外考点以及“阳光留学预备教育实验基地”。其他相关部门也在学院设置了国际IT认证考试考点和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能力培训机构及考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早在1997年,该院就以创办韩国语专业为契机,顺应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了一条通过卓有成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全面提高的新路子。十几年来,学院先后与美英俄日韩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院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国外来访交流与洽谈227批次1103人次,分别与该校师生进行交流、学生交流、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科研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截至目前,先后培养培训来自17个国家的500余名短期留学生、100余名长期留学生。中非商会直属分会、世界华人联合总会非洲分会在学院设立全国唯一的“国际人才培训基地”,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梦”点燃了所有中国人的激情,中国高职人也有着同样波澜壮阔的“中国梦”。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三位一体办学特色,基本建成“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产学研集群,形成较为完善的教产园区服务育人环境,构建起相应的理论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院校办学之路;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场化育人模式基本成型,力争使人才培养质量居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模式,发挥园区化办学的优势,打造融教学和高科产业于一区的特点,着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并与教育教学改革良性互动,让学院成为区域经济的“助推器”,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闯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Sourc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