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意味着我国未来扶贫工作的重心已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瞄准相对贫困。相对贫困群体动态性更强,管理难度更大,对统计监测、反贫困政策制定和实施都带来更大挑战。从具体实现路径来说,需要从党的领导、市场机制、城乡统筹、金融赋能四个方面着手。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制度优势。发挥党总揽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不仅是大事、更是难事,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落实好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决策部署,把制度优势转化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持久战力。
不断完备中国特色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制度供给。出台我国特色的国家扶贫开发法或扶贫开发工作条例,对相对贫困对象的确定、内生激励政策、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责任、扶贫项目和资金的管理等作出法治规范。出台针对扶贫对象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针对社会扶贫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金融扶贫的金融优惠政策等相应的财税金融鼓励措施。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扶贫开发重大战略的顶层设计并增加产业规划、县域经济开发、相对贫困人口素质提升计划等职能。在制度设计上平衡收入差距。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中的根本性作用。夯实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物质基础。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最终要靠市场经济发展。要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动力,深化经济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做大蛋糕,夯实解决相对贫困的物质基础。
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我国相对贫困人口基数大、范围广,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要解决问题往往无济于事,需要发挥好市场机制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必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就是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开发的格局,为解决相对贫困提供全方位支持。
激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扶贫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扶贫开发的大量实践证明,“输血”式的扶贫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必须引入市场机制,深入推进“造血”式扶贫,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和技能,激发相对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要进一步引导相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家庭参加各类互助组织、营利和非营利组织,积极帮助他们扩展获得各类信息和资源的途径与方式。
重视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必须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久久为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大战略部署。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末县级常住人口约9.06亿,占我国人口的65.18%,从2000年到2014年,县域城镇人口从1.9亿增长到3.6亿,新增城镇人口中56%都集中在县域,同一时期,县级GDP增量约占全国的43%。县域经济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动能所在,也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主战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和规划,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方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合理流动,给予农村劳动者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为乡村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持续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提供公平地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地参与市场的机会、公平地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机会,这些均要通过缓解和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来实现。在消除绝对贫困后,必须进一步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不断缩小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城乡差距问题。坚持提升劳动力素质,实施公民素质教育计划,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通过保障性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多维社会政策,帮助贫困者托住底线。
重视金融赋能,着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金融支撑。始终加强金融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党中央作出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金融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农业政策性银行为例,截至2019年6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精准扶贫贷款1.33万亿元。到2020年绝对贫困问题解决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贫困人口返贫,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金融必然要发挥更多更好作用。
发挥金融扶贫的整体合力。发挥金融的媒介作用,实现产业和市场的有机衔接,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社区金融服务、直接服务相对贫困群体等不同纬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加大金融开放,形成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手段的组合运用,发挥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城乡中小银行的各自优势,构建金融扶贫的“联合舰队”,在解决相对贫困中实现各种金融力量同向发力、优势互补、多维度支持。
突出发展好普惠金融。在解决绝对贫困的“攻坚战”中,金融扶贫更加强调的是“精准”;在解决相对贫困的“持久战”中,金融扶贫则需要更加注重“普惠”。从根本上来讲,针对相对贫困问题的产生根源和主要特征,在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社会各阶层均可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和可复制性,全面形成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金融支撑保障。(张孝成)
【纠错】责任编辑:李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