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二为夏云胜同志正在与群众谈心
初春的大别山,草木葳蕤,春茶飘香。采茶不忘种茶人。在安徽省金寨县果子园白纸棚村千亩茶园,正在采摘春茶、收获喜悦的村民们时时感念一个人——
他,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皖维集团原驻金寨县果子园乡白纸棚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夏云胜,一个在2年多时间内把全部心血倾注到扶贫攻坚工作,带着真情为百姓做实事,把初心使命牢牢扛在肩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共产党员。
以村为家,带着老伴一起来扶贫
安徽省第七批选派扶贫干部通知下发后,时任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党总支书记、时年54岁的夏云胜主动请缨。2017年4月28日,他带领两名年轻人来到对口帮扶的金寨县果子园乡白纸棚村。
白纸棚村地处大别山腹地,这里山高林密,地少田瘠,还有158户、622人没有脱贫。
搞透贫困户的情况,家底清,是做好扶贫的第一步。夏云胜一到这里,立即扑下身体,每天拄着拐杖,挨家挨户调查走访。家里有几口人,种了几亩地,一年收入有多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哪些……夏云胜一边问一边记,一边问一边与群众商讨今后增收门路。这里的村民都住在山旮旯里,且居住分散。从一个贫困户到另一户,往往要爬山涉水,翻山越岭,花费好几个小时。
来白纸棚村不久是五一小长假。这个小长假,当人们尽享假日快乐时,夏云胜带领工作队却坚守在扶贫调查摸底的第一线,一共走访调查了26户。
很快,工作队进村,农户家的狗不再狂吠,而是摇起了尾巴。工作队从“两眼抹黑”到熟悉村情,从一个贫困户不认识到与群众打成一片,黄大立感慨地说: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是很难的。
按照规定,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2天,换句话说可以每周回家2天。在夏云胜的带动下,几年来,皖维工作队一个月回去不了一次。和全县其他16支扶贫队相比,皖维扶贫队是驻村时间最长的一个。群众说,别人是“走读生”,夏书记他们却是“住校生”。
讲到“住校生”,不得不提“陪读生”夏云胜老伴李守华。
工作队三个大男人干事业可以,烧锅煮饭却成了难题,特别是忙起来,根本顾不上做饭。夏云胜看着年轻同事饥一顿饱一顿,驻村一个月后,便把已退休在家享清福的老伴也带到白纸棚村,为工作队烧饭洗衣搞后勤。从那以后,工作队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哪怕回来再晚,都能吃上热饭菜。
夏云胜带着老伴来扶贫的举动,一时成为村民们口口相传的佳话。此举在全省乃至全国可能也不多见。
2017年底,李守华因腰脊椎盘突出,腿痛越来越严重,整夜无法入睡。她倒想夏云胜陪她去合肥看病,但看到夏云胜忙得脚不着地,实在开不了口,一个人回巢湖去做理疗。每次去医院,老伴步履蹒跚,孑然一人,常常潸然泪下。2018年春节没过完,大年初三一早,夏云胜就踏上了回白纸棚村的路,把生病老伴一个人丢在家里。后来,李守华姐姐见妹妹生活自理都困难,把她接回家。过了一段时间,李守华身体刚好了点,又被夏云胜“绑架”到村。夏云胜经常这样安慰通情达理的老伴:我现在亏欠你很多,等退休后好好弥补吧。
一户一策精准扶贫再精准
近乎“工作狂”式的调查走访,很快让工作队掌握了全村贫困户的“家底”,一户一策、真扶贫扶真贫的实招随之而出。
“没有夏书记,我们哪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夏书记真是好人啊!”3月26日下午,在白纸棚村异地搬迁扶贫户周建霞家,周建霞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
现在的周建霞家安在白纸棚中心村,一百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房,窗明几净,出门就是公路,日子过得跟城里人差不多。
然而3年前,周建霞家还住在一座名叫红石岩的大山上,过着近似“原始部落”的生活。山上缺水少粮,虫子蚂蝗多,上下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那日子用周建霞自己话说“现在都没法想象的”。周建霞家以养鸡鹅为生,死亡率高,收人低。只有搬下山,才能拔掉穷根子。夏云胜一次次手脚并用爬上山,动员周建霞家下山。
俗话说,故土难离。起初对搬下山,周建霞一百个不乐意,夏云胜不急不躁,既跟她讲国家异地搬迁扶贫政策这些大道理,又跟她讲下山生活买个柴米油盐都方便这些小道理。一次上门动员不行就再来一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们这么三番五次地上门,这么苦口婆心地劝,是为我们好”。周建霞终于答应了。
搬下山还要稳得住,而稳得住的关键是生计问题。搬下山后,在夏云胜引导下,周建霞夫妇养起了黑毛猪,正当夫妻两甩开膀子大干时,2019年,突如其来的“非洲猪瘟”让他们损失惨重。就在夫妻两濒临绝境之时,是同样心急如焚的夏云胜,送来多方筹措的5万元救命钱,让他们再次鼓起继续奋斗的勇气,继续从事黑毛猪养殖。
眼下,周建霞家现有黑毛猪存栏37头,其中6头100公斤以上。尽管由于猪瘟重创,目前经济上还不是很理想,但夫妻两的精气神可是杠杠的,对未来美好生活信心满满。
2019年3月4日,省委书记李锦斌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对白纸棚村皖维工作队易地扶贫做法予以高度肯定,特别提到了周建霞夫妇。
红石岩山上另外6户贫困户,也都像周建霞家一样,纷纷下山,走上了易地搬迁脱贫之路。
记者采访老湾村民组郭可志时,他刚卖了7头小猪仔还没回家,采访的一个小时内,他的手机响了好几次,内容都是其他养猪户请教他“猪事”。原来,他早就是全乡乃至全县的养猪能人、名人。
郭可志清楚地记得,2017年6月一天傍晚,他正在地里种菜,夏云胜带着老伴来到地头,主动跟他拉家常。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夏云胜。得知他家因为父亲车祸、母亲生病,欠债40多万元,夏云胜倒抽了一口凉气,语重心长地跟他说:像现在这样仅仅靠种几亩地,能有多少收人,哪年才能翻身?那时的郭可志整个人是萎的,生怕遇到债主,对生活几乎失去了信心。
扶贫先扶志。郭可志回忆说,此后,夏云胜几乎天天到他家,一方面给他鼓劲打气,希望他振作起来,一方面与他商讨脱贫出路。2018年3月,郭可志用夏云胜帮忙贷来的1万元小额扶贫贷款,买回4只猪仔饲养,脱贫希望之火就此点燃。2019年饲养100头,当年还清了所有外债。2020年240头。今年已出栏140头,还存栏100头能繁母猪,还饲养了34头牛、17头山羊,可谓越干越有劲、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先富起来的郭可志帮扶了五六户群众养猪,村民漆德梅想养猪,苦于没有资金,郭可志借给她3万元,还借给她几吨饲料。漆德梅如今养猪也养得风生水起。
“我之所以有今天,全是夏书记费心的结果。”郭可志由衷地说。养猪成功后,夏云胜说本地草场多,建议他同时养牛羊;鉴于繁殖猪仔效益更好,建议他重点发展养殖母猪,就是连建养猪场化粪池该建多深多宽之类的小事,夏云胜也都一一过问。郭可志说,他家养殖场建好后,猪舍的窗户就是一个洞,夏云胜建议他安上网子,防止苍蝇蚊虫进入。
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才能心细如此,周到如此。
周建霞、郭可志只是夏云胜带领工作队脱贫帮扶的两个典型。2年多内,按照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工作队为158户、622名贫困户量身定做脱贫实招,他们或调整(扩大)种养业结构、或就地务工、或走上公益岗位,2020底全部脱了贫。
产业扶贫,扶上马还送一程
产业是扶贫的根基。没有稳固的扶贫产业,即使今天脱了贫,明天可能又返贫。
带队驻村后,夏云胜通过认真走访调研、多方论证,确立了白纸棚村以茶水果旅为重点、以产业带就业的产业扶贫思路。
白纸棚村种茶历史悠久,但品种老化,种植零散,效益不高,必须走规模化之路。走规模化,首要一步是将分散在一家一户的土地流转出来,再将成片连块土地发包种植大户经营。而要流转土地,谈何容易!
那几个月里,夏云胜带领队员挨家挨户反复上门做工作,比如你现在几亩地累死累活,一年有多少收成,地流转后一年租金有多少,在茶园务工能挣多少……用“磨破嘴皮跑断腿”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813亩土地流转出来后,夏云胜动员5个能人大户返乡投资创业,以皖维集团230万元扶贫资金作为村集体资金投资入股,办起了村茶园。他与“村两委”研究后,将上级下拨的各类政策性资金统一整合到村创福公司,全部入股到经营合作社,每年按固定比例分红。
夏云胜原来不懂茶叶,为了选准茶苗、种好茶,他除了向安农大专家请教,还刻苦自学茶叶知识。厚厚一本《茶叶种植与培育》不仅自己经常看,还要求工作队员看。有位乡干部说,在茶叶方面,夏书记后来比我这个学农的懂的还多。
扶贫资金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这是挂在夏云胜嘴边的话。任何一个项目,他都是审慎决策在前,热忱帮扶在中,严格监督把关在后,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不像有的工作队把钱一给,就不管不问了。连茶园杂草长了,夏云胜都不忘提醒别人及时除草。之所以这样做,是他深刻地意识到,村一方与大户一方合作搞扶贫产业,两者休戚与共。只有扶贫产业旺了,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才有望。
几年里,扶贫产业大户在经营上遇到任何困难,夏云胜都是有求必应,想方设法解决。2018年至2020年,皖维工作队为扶贫产业大户推销了194万元的农副土特产。
工作队刚来时,白纸棚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7.8元,到去年底,村集体收入达到74.13万元。白纸棚村的产业扶贫经验得到安徽省委组织部的肯定,2018年被列为全省“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
产业扶贫让白纸棚村摘掉了“穷帽子”,也让贫困户们端稳了在家门口就业的饭碗,仅2020年就安排了贫困人口就业126人,贫困户人均增收6219.8元。黄泥村民组陈荣付便是其中之一。
67岁的陈荣付当时一家11口人,守着6亩沙石地,一年累到头,收获微薄甚至倒贴。土地流转后,每亩一年租金500元,陈荣付躺在家,一年雷打不动有3495元进账。更来劲的是,陈荣付摇身一变为“打工仔”,在家门口的茶园打工,干些施肥除草之类的活,一天工钱110元。近3年,他家仅务工收入就有11.3万元。提及夏云胜,陈老汉红了眼圈,一个劲说:夏书记是真的为我们老百姓好啊!
以身作则,留下一支有战斗力的班子
夏云胜是一个时刻对群众和蔼可亲的人,他仅有的两次“发火”发在村两委头上。
驻村不久,夏云胜主持召开村两委会议,说好了8点开会。工作队提前5分钟进入会议室,可到了9点,人还没到齐。夏云胜脸一沉,宣布会议改在下午。
又是村两委开会,会议开始后,参会人员或进进出出,或接打电话口无遮拦,你刚打罢他登场,没有点会议的样子。夏云胜又“火了”,宣布休会。
会风会纪差只是冰山一角。原来的白纸棚村两委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拖沓懒散、得过且过等问题,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在群众中威信不高。
身为驻村第一书记,夏云胜认识到,必须抓好党建促扶贫,带好队伍谋长远,首先从正会风、从建章立制开始抓班子带队伍。
白纸棚村党支部书记漆仲存说,夏书记来了以后,坚持每周一次村两委学习会制度,“两会一课”、党员主题教育日等活动也纷纷走上正规。他以身作则,经常深夜精心备课,亲自上党课。金昌进、洪正杰等一些老党员因为年纪大了,不能到村部参加集中学习,夏书记就课后“送学上门”,逐一登门,一对一给他们补课。
年近八旬的陈世昌家住4里外的大山沟里,有次夏云胜带着学习资料和讲义,来到老人家上课。临别时,老人紧紧握住夏云胜的手,动情地说:“感谢组织没有忘记我们!”
通过加强学习教育,全村党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党员在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突出。变化最大的还是村两委,会风早就不在话下,两委班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联系白纸棚村的乡党委委员、人武部长王一民说:夏书记不仅帮我们脱了贫,还给我们留下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斯人已去,但永远活在村民心里
果子园乡党委书记黄大立说:夏云胜驻村扶贫,是带着真感情在做这件事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夏云胜出身农村寒门,对农民的苦感同身受,对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原因,是缘于他没有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缘于他气吞山河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正是因为带着真感情,驻村扶贫几年里,群众找夏云胜再小的事,他都会放在心上,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群众的冷暖。
2017年底,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住在山顶上的一家贫困户小鹅成批冻死,贫困户陷入欲哭无泪、叫天天不灵的绝境。是夏云胜深夜带人爬上山,送来给小鹅保暖的纸箱;
2018年初,同样大雪纷飞,空山鸟飞绝。人们都猫在家里,空寂的山村只有3个人影在移动。是夏云胜带着2名队员,冒雪走访群众,查看群众受灾情况,有没有群众缺衣少食。走访中,两个年轻队员都摔了一次又一次,年近六旬、身体瘦弱的夏云胜不知摔了多少次;
金林村民组方立志家房子盖在一座山体边,山体有滑坡的隐患。是夏云胜反复劝导他赶紧撤离,在他撤离后的当晚,一块巨石轰然滚下……感谢不尽的他一次次硬要拉夏书记到他家吃饭;
村医务室没有空调,村民打针吊水,夏天一头汗,冬天缩成团。是夏云胜找到“娘家”——皖维集团,买来大空调;
患有乳腺癌的兴民村民组王龙华接受靶向治疗过程中,治疗药物一时四处买不到。是夏云胜多方联系,及时送来了救命药……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
2019年9月,夏云胜积劳成疾,体检时查出肝癌。在生病住院期间,夏云胜依然时刻牵挂着白纸棚村的扶贫工作,牵挂着那里的父老乡亲,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曾经4次拖着病体来到村里,最长的一次长达一个多月。一到村,一如既往地投入忘我的工作。在2020年11月去世前的几个月,他最后一次来到他魂牵梦绕的白纸棚村,与队员一起走访贫困户,那时他身体很虚弱,说一句话都很费力。
两年多时间里,夏云胜先后获得金寨县、六安市、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1年2月,被追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曾经多次亲临白纸棚村指导扶贫工作的皖维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福胜说:夏云胜一贯党性强,作风正,在原单位就是位好同志。他驻村扶贫期间,忘我工作,履职尽责,所作所为对得起“全国扶贫攻坚先进个人”这个光荣称号。
是的,巍巍大别山可以作证。(作者:王小兵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合肥晚报·巢湖晨刊)
【责任编辑: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