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教育厅向全省在乡村从教20年以上的11万余乡村教师代表颁发了纪念证书,我市有3000多名老师荣获证书。这些扎根乡村几十载、坚守初心在讲台的乡村园丁,为了孩子的成长、教育的公平、乡村的振兴,倾注着爱心与真情,践行着人民教师的职责。
在第39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乡村教师,从他们的从教经历中,感知教书育人的榜样力量,传承躬行不止的奉献精神,见证河源乡村教育的变化与振兴。
东源县仙塘镇中心小学曾建平
传承师道育桃李 二十八载心无悔
三尺讲台,这一站便是28年;几支粉笔,这一拿便不曾放下……东源县仙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曾建平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耕耘在乡村教育一线,在乡村讲台上用“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先后获得“优秀学科教师”“先进德育工作者”“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
扎根乡村28年
1995年,曾建平从河源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仙塘镇任教,至今已有28年。
谈起为什么要从事教师行业,曾建平说,这是受到他的老师潘允雄的影响。在小学六年级,调皮捣蛋的他被潘允雄老师推荐成为了班长,之后又认真教导他如何做好班长、如何提高学习成绩,时常给予他鼓励,对他关怀备至。渐渐地,他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心中充满了对老师的敬重和向往,在不断地努力学习下,考上了河源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仙塘执教至今。
“我一直记得曾老师对我的教导,一刻也不曾忘记。”学生潘德运回忆,有一次曾建平找到逃课打游戏的他,语重心长地说,人生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小的时候就要好好学习,为未来的人生打好基础。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让潘德运心里泛起了涟漪,他努力改变自己,逐渐往好的方面发展。如今,潘德运有了一定的事业,时常感念曾建平的教导。
“为更多的乡村孩子指明方向、点亮人生之光,就是我坚守乡村教育一线的意义。”曾建平说。
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每年都有50名左右的留守儿童,老师们平常会更关注他们的学习成长。”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多,父母的缺位让很多留守儿童变得敏感自卑。在曾建平的教学理念中,家访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如果家访工作没有跟上去,教学质量是无法保证的。”每个学期,对每名学生,曾建平都会安排一到两次的家访,了解学生情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小潘今年读六年级,平常和奶奶一起生活。从三年级开始,曾建平经常去他家家访,给他带去各种学习用品、课外书籍等,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鼓励他努力学习,并教导他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辛苦。多年的联系,让曾建平与小潘家建立了亲密关系,现在每当有事情或者困难,小潘都会找曾建平寻求帮助。
为人师表,行胜于言。曾建平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弥补他们缺失的关爱。在教书育人的路上,他带着责任与使命,脚步坚实地前行着……
东源县柳城镇中心小学李秀霞
用爱教育农村娃 用心撑起一片天
面容慈善,和蔼可亲,这是李秀霞给人的第一印象。今年53岁的李秀霞,从东源县蓝口中学高中毕业后便在柳城镇中心小学代课,经过东源县教师进修学校及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学习并毕业,通过公开教师招聘考试成为一名在编教师,现在担任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我从小就立志当一名老师,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我认为老师都是一份很神圣的职业。”李秀霞自豪地说。
淡泊名利不求回报
农村出身的李秀霞,明白老师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在乡村执教的老师,除了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外,更需要引导乡村孩子在思想上、认识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抱负。32年的教育生涯,李秀霞从未忘记身为乡村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我想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有更好的未来,我的人生价值就是实现在他们身上。”
乡村的教书生活虽然平淡无常、朴素清苦,但对于李秀霞来说,看到孩子们精神抖擞地端坐在面前,一切艰难困苦都烟消云散。她认为,乡村教师有一种至纯至真的教育情怀,淡泊名利、不求回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李秀霞回忆:“让我感到最幸福的一刻,是我之前教过的学生小雨(化名)告诉我她考上了大学。”小雨当时是一名留守儿童,父亲病逝后母亲丢下了她和弟弟,只剩下奶奶一个亲人,原本开朗努力的她变得内向,也不愿意向别人寻求帮助,李秀霞作为班主任,在了解情况后并没有放弃小雨,经常买一些学习用品鼓励她、表扬她,慢慢地,小雨开始振作起来,最终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李秀霞认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仅是注意他们是否成绩好、是否活泼开朗,更要关注他们生活中的变化。作为乡村教师,最常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家访,尤其是留守儿童,从家访中清楚了解他们的生活及心理变化,从而做出应对。
今年是李秀霞扎根乡村教育的第32个春秋,离退休不远,但她将继续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教育之中,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带着学生们走向满怀期待的未来。
和平县东水镇中心小学刘雪梅
陪伴孩子如亲人 引导学生展自信
“同学们,请跟着老师一起大声读。不用担心读错,错了老师可以教你。”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刘雪梅带着三年级的孩子们大声地朗诵着《大青树下的小学》。经过两遍带读后,同学们的读书声响亮了起来,情感也有了。
刘雪梅是和平县东水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23年来辗转多所乡村小学,却始终坚守在东水这片热土、坚守着这三尺讲台,用真诚的陪伴与亲切的声音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农村娃,诠释着“润物细无声”的意义。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读小学时,老师在砖瓦房里教我们识字、数数,带我们在黄泥地的操场上做运动……是我的老师给了我们童年该有的模样。”在农村长大的刘雪梅从小就对老师怀有无限的敬意与憧憬,在老师的影响下,她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虽然清贫,但一样能给这里的孩子带来温暖、带来光明。”她说,这里的学生一半以上都是留守儿童,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需要心灵的陪伴。乡村老师有时要扮演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哥哥姐姐”,有时要扮演能给予拥抱、可以撒娇的“爸爸妈妈”,有时要扮演能疼惜孩子、宠爱孩子的“爷爷奶奶”。
鼓励孩子展现自我
珊珊是刘雪梅10多年前在东水镇六联小学教书时的一名学生,有一年她在全镇的演讲比赛中获得特等奖,这时刘雪梅离开六联小学到其他学校任教已有几年时间。后来珊珊告诉刘雪梅,自己喜欢上演讲并获奖,是因为受到刘雪梅的影响,“以前您教我们的时候,我总在观察您朗读的表情,模仿您朗诵的语气。”听到珊珊的话,刘雪梅惊喜于同学们的聪慧,发现孩子们比想象中还要懂事和努力。
如今,刘雪梅在自己的语文课上,坚持要求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带着情感朗读,她鼓励孩子们要站得上去、走得出去,她希望农村的孩子们也能大声地表达心声、自信地展现自我。
“人生来是有责任的。”刘雪梅一直记得以前老师对她说过的这句话,她希望自己能做好孩子们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希望看到更多的乡村孩子走出乡村、走向世界,将来奉献祖国、回报家乡。
龙川县赤光中学袁远辉
潜心教研助教学 当好学生引路人
从事教育工作22年的袁远辉,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秉持对每名学生负责的态度,致力于学科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坚守初心在基层默默耕耘,把青春奉献给三尺讲台。
坚守初心 投身基层教育
“同学们,‘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折腰’一词的运用,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揭示了他们为之奋斗的动机……”昨日上午,龙川县赤光中学九年级学生正在学习《沁园春·雪》,认真听着袁远辉老师的讲解。
2001年,刚到龙川从教的袁远辉分配到了一个陈旧的单间瓦房宿舍,除了一张旧桌子和床外,还有蜈蚣等昆虫做伴,时常在生活中、备课中看着它们从房顶掉下来钻进床底。
面对艰苦环境,袁远辉依旧坚守基层,“我事业的根在乡村,做一名乡村教师是光荣的,用自己的所学帮助孩子实现人生价值,心情愉悦而宁静,那些艰苦的日子,是我现在工作的精神源头,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袁远辉说。
潜心教研 扎根乡村教育
袁远辉一直重视教研工作,他主持广东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名著导读的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途径与策略研究”,该课题取得30多项研究成果,10多篇论文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部分市、县进行课题成果展示。2017年,该课题结题,被省专家组鉴定为优秀等级,成为我市首个被鉴定为优秀等级的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袁远辉潜心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积极参与教学成果申报,参加各类教学业务竞赛,取得一定的成绩。2010年,参加第五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参赛论文被评为一等奖;2012年,论文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评为一等奖。
“袁远辉老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探索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形成了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赤光中学教务处主任黄贤镜表示。
袁远辉表示,教学相长,在做好教研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境界,守好三尺讲台,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文/图:本报记者 邹茹玉
朱惠思 陈星 梁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