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高翔):图云关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东南部,是通往广西和湖南的交通要道。1939年初,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由武汉迁至贵阳图云关,并在此设立医疗救护中心和军医培训基地,指挥百余个医疗队奔赴各大战场救治伤员,成为战地救护的“心脏”。抗战期间,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医护人员奔赴此地,开展医疗与救护工作。
5月20日上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贵州综合广播电台采访了原贵阳市政协副主席杨永楦,其父亲杨锡寿曾在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做外科医生。据杨永楦回忆,父亲杨锡寿是1945年从江西国立中正医学院毕业后辗转贵阳,来到位于贵阳市图云关的红十字救护总队,通过医疗队考核并加入了医疗总队。
据杨永楦回忆,父亲当时所在的医疗救护中心条件恶劣,遍坡是茅草屋,搭建茅草屋的木桩也因时间紧迫未能来得及削掉。为了让伤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医护,冬天伤员烤的是用汽油桶装着的木炭火,病房是温暖的,而医生和护士住在茅草屋里,没有炭火,点着小油灯日日夜夜地为病人治病。
据统计,1939年至1945年间,在图云关工作的医疗人员总共近八千人,一般情况下也有近两千名医护人员在山上服务。抗战胜利后,杨锡寿继续留在贵阳从事医疗行业。
面对记者提问,杨永楦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服务,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杨锡寿用实际行动践行大医精诚的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