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第十三届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由山东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发展》杂志承办,山东大学语言经济研究中心、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经济学动态》编辑部、《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和《制度经济学研究》编辑部协办。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乔治梅森大学、雷丁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南大学、新疆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众多经济学和语言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期刊媒体代表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牛华勇教授主持,在各位嘉宾的致辞演讲中,本届语言经济学论坛正式拉开了帷幕。首先,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教授进行了致辞,他提出了经济学和语言学的四个“融合”:第一是研究范畴的融合,即搭建起经济学和语言学的接口;第二是研究尺度的融合,即宏观和微观研究的衔接;第三是研究方法的融合,即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结合;第四是研究伦理的融合,即构建人工智能和人类语言伦理学体系。接下来,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理事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教授表达了对各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方,以及各位与会的学者和筹办会议的志愿者的感谢,并提出了对语言经济学论坛未来的美好期许。随后,《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副主任李仁贵研究员追溯了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与《经济学动态》杂志的渊源,回顾了《经济学动态》历年关于语言经济学论文的发表情况,认为从文献评述再到丰富多角度的实证研究,语言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牛华勇教授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教授致辞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教授致辞
《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副主任李仁贵研究员致辞
嘉宾致辞后,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与商务研究中心揭牌仪式随即开始,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教授和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教授共同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与商务研究中心揭牌,宣布该研究中心的成立,黄少安教授正式受聘为北外语言与商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与商务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黄少安教授受聘为北外语言与商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开幕式之后,上午的主旨演讲环节正式开始。来自乔治梅森大学的DanielHouser教授作了题为《LearningLanguage:AnExperiment》的报告,该研究通过自然实验随机分组,探索了各组在学习不同结构语言时的效率问题,从而检验相关语言学假设。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刘朋建研究员发表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现状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的主旨演讲,介绍了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现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仍然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核心任务,要加大力度、高水平高质量的推广,并重点在民族、农村和边远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教授作了题为《国家翻译能力对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的影响研究》的报告,认为经济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考察国家翻译能力对一国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的影响,提出了关于翻译经济学以及国家翻译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山东大学语言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卫国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经济学如何研究语言》,分别从语言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实证方法及政策指向探讨了经济学是如何研究语言的,重点回答了语言经济学研究“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艳教授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展示了“京疆情”推普扶贫活动中推广普通话所取得的成果,展现了语言产业在我国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任务和功能。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赵子乐博士介绍了方言经济学的总体框架,描述了方言经济学的三个故事,即“沟通故事”、“文化故事”与“认同故事”,以及经济学故事与方言学故事之间的张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孙文莉教授则探讨了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特质在商务谈判中的独特作用,分析了欧洲语言的总体特点及其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刘朋建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山东大学语言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卫国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艳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赵子乐博士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孙文莉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15日下午,本届论坛同步开设三个专题分论坛,分别围绕“语言、战略规划与企业治理”、“语言能力对经济因素的影响”、“语言、文化与社会发展”这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分论坛一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何蓉教授主持,该论坛围绕“语言、战略规划与企业治理”进行了探讨。在语言与战略规划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骆津晶汇报了“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性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张鹤曦总结了新世纪二十年来国际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研究的特征及趋势;首都师范大学朱海平关注了海外在华语言测试状况及启示;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苏剑则聚焦于语言扶贫视角,与大家探讨了其对语言能力与相对贫困治理的研究,而在其他语言扶贫的相关讨论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张娜、西南大学夏海鹰还分别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推普扶贫的委托代理机制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推普与扶贫举措精准对接完善路径;上海大学文学院李思贤、北京外国语大学佛山研究生院杨雯分别汇报了新疆英吉沙县民族教师语言状况调查、商务汉语在线直播教学研究。在语言与企业治理方面,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倩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张佳和基于文化维度与语言特征视角分别展示了中美商务广告竞争力对比研究、国际趋同背景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语言特征对比研究;另外,北京外国语大学曹鸿星、中国银行韩相仪分别就品牌名称翻译方法和机理、语言与组织行为关系等议题进行了论文报告。
分论坛二由清华大学郑捷副教授主持,该论坛围绕“语言能力对经济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语言能力的贸易效应方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焦思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政分别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语言距离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以及语言距离对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在语言能力的投资效应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媛媛和杜雅宁、刘宜昕和山东大学廖纯分别对语言的FDI效应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国民英语能力和语言距离等因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另一部分学者关注了个体语言能力的经济回报问题:山东大学张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普通话能力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山东大学厚鑫从方言的角度阐述了方言能力与个体收入的U型关系;天津财经大学李萍从普通话和方言两个维度,探讨了语言能力对流动劳动力定居意愿的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尹靖惠则对中国多语种回报率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我院博士生张威汇报
我院博士生廖纯汇报
我院博士生厚鑫汇报
分论坛三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范静主持,该论坛围绕“语言、文化与社会发展”进行了探讨。首先语言与文化方面,南昌铁路通信段龚毅从逻辑学的角度对“语言的经济性、逻辑性和语言经济学”进行了阐述;新疆大学周殿生针对国外语言冲突的本质引出了个人的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启示;首都师范大学郭展眉汇报了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以中国经贸企业为主体的语言文化传播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王晓娟讨论文化差异与并购业绩之间的关系;山东大学程实汇报了方言壁垒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其次,语言与社会发展方面,中央财经大学的师文杰以建筑业获奖与认证为例,阐释了中国企业国际推广中的英文翻译策略;中南大学宋焱焱、华中师范大学李少多和北京师范大学李权聚焦于网络语言,分别汇报了自媒体语言中性质量的程度范畴表达、新发展格局中“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的转化与应用,以及政务微博中网络语言使用的规范问题;上海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殷志平基于场所语言分析了嵌套组织场域视角下组织身份相似性和差异性;扬州大学邹莉就中国语言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话题进行了分享。
我院博士生程实汇报
下午所有分论坛汇报完毕后,论坛又进行了三个主旨演讲。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从普通话普及率、国家语言能力、中文成为国际语言生活中重要语言、中文成为多语自动翻译的“轴心语言”等多个维度提出了中国成为语言强国的几个标志。山东大学彭长桂研究员发表了题为《观念如何塑造制度实践——内蒙古草原政策的叙事分析》的演讲,通过内蒙古草原政策的制度实践得出:在政策执行中需要做好公众沟通工作,做好政策与群众观念之间的有效对接,把加强顶层设计与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来自雷丁大学的刘科成教授从符号学的视角,分析了语言经济学在数字时代的行为作用。最后,牛华勇教授宣布本届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圆满结束。
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彭长桂研究员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理工大学刘科成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正如山东大学张卫国教授在演讲时所说:“语言是人类行为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缺乏语言与经济关系研究,语言学研究是不完整的;不吸收借鉴语言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成果,经济学家也不能真正理解语言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本次论坛为经济学和语言学提供了一个跨学科前沿的交流平台,为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思维碰撞的对话窗口,有利于推动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学术领域的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