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入分析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明确要求:“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如何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可以把道理讲得更加亲和、更有魅力、更有效果。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故事都是文化传统赓续和价值理念传承的重要载体。讲好故事能滋润心灵,引发思考,鼓舞人心,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引导人们保持理想,坚定信仰,最终让大家在思想和感情上产生双重共鸣,实现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是善讲故事的典范,他在不同场合所讲的故事,贯穿着中国历史文化之“道”,中国改革发展之“道”,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之“道”,充满着“中国智慧”和“中国风格”,为思政课教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示范。
一、向历史借智慧,故事中贯穿中外历史文化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历史作为沟通的平台,用文化建立人们之间联系的无形纽带,能够唤起人们的共同记忆而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尤其是能够彰显民族特色、奋斗历程的故事和代入感强的故事更容易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古今中外留下许多充满传奇故事的文化典籍,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料中汲取思想营养,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一些历史典故,并用朴素的大众化的语言呈现出来,让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例如,在《摆脱贫困》中收录的《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司马光“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于物淡然无所好”,“恶衣菲食以终其身”,肯定司马光的这种高尚品质,并强调努力做到“廉不言贫,勤不道苦”,这样我们就能永远植根于群众之中。2014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1708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用时10年绘制成的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反而被西方传教士带回去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这就说明“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
成语故事精辟简短但思想内涵深刻,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妙用”成语故事。在《摆脱贫困》中收录的《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一文中,他讲述了闽东这只“弱鸟”如何先飞的故事。“弱鸟先飞”是对成语“笨鸟先飞”的化用。一字之差,反映出的是积极向上意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闽东这只“弱鸟”化被动为主动,借助其软功夫“飞洋过海”,创造“弱鸟”在诸多领域先飞之奇迹。1990年3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从“插队落户时耳闻目睹”的“滴水穿石”这一自然景观中“领略了不少生命和运动的哲理”。坚硬之石,最终输给柔情之水,“滴水终究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他正是以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带领闽东地区人民努力摆脱贫困。党的十八大后,他又多次号召,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关键节点上,坚定扶贫决心、坚持久久为功,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讲了“霸王别姬”的故事,以深刻的历史话语提醒党员干部,要从党的生死存亡角度看待作风问题,作风问题解决不好,党的执政基础就不牢固,就会地动山摇,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拥护,人亡政息的悲剧也就在所难免,就会出现“末路悲壮”的“霸王别姬”情景。今年3月,在访问意大利被问到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习近平同志回答:“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里的“我将无我”,是对“至人无己”等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概念的化用,强调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要有更高的道德境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用到了神话故事。2014年3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他提到根据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的故事而演绎出神话小说《西游记》,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在2018年3月的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提到“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说明中国人民有着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是心怀伟大梦想精神的勇毅攀登的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还善于通过国外名言和历史典故拉近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例如,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提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写到的“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用以阐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会遭遇挫折和困境,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西国会演讲时,通过200年前首批中国茶农漂洋过海来到巴西种茶授艺,来讲述巴西的“中国茶缘”这段历史故事,启示中巴人民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提到莎士比亚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期待中英两国在合作共赢的新时代“向前看”;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时,讲述15世纪初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多次造访新加坡,今天新加坡博物馆里藏有一艘按原样复制的郑和宝船,这就一下子让本来就有“亲戚”感的两国民众之间情感变得更亲了;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中,提到阿拉伯人“没有不变的常态”这句话,强调尊重阿拉伯国家的变革诉求,支持阿拉伯国家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等等。
二、向现实取养分,故事中贯穿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9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锻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这些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汲取的养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到了苦难辉煌的革命岁月和如火如荼的建设年代中涌现出的许多影响深远的故事。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看到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讲了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的故事,由此说出:“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了红军“半条棉被”的故事,阐明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将士们哪怕冻饿交加,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哪怕烈火焚身,也岿然不动,直至付出生命;哪怕身陷绝境,也坚守战位,慷慨赴死”,彰显了革命纪律的伟大力量;多次提到当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率的一段对话,给全党以鞭策和警示;多次讲过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和“进京赶考”的故事,号召中国共产党人要在新的历史性赶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些伟大实践给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精彩的故事。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指出:“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两个故事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2016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讲了“国产手机逆袭”的故事,阐明供给侧一经完成颠覆性的创新,市场就会报以积极的回应,同时阐明了我国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内在共生逻辑关系,以及科技和产业革命创造出的供给能力。2018年4月,在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宜昌一手抓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化工过剩产能,另一手利用旧动能腾退出的新空间培育精细化工产能,引导化工产业向高端发展”的故事,说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致力于培育发展先进产能,增加有效供给,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三、向未来求共识,故事中贯穿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还注重从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角度,讲中国倡导的正确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新型大国关系理念等宏大故事。例如,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自古就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刻总结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指出:“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讲到:“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正是因为当今人类的前途命运皆紧密相连、休戚相关,只有同舟共济、荣辱与共,才能够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变为现实。
讲好中国故事,关键要立足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在这方面,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尤其在近代百年以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有“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故事,有“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故事,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故事。广大思政课教师只有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在这样的时代题材上深耕细作,才能不负中国故事“主讲人”这一时代使命。
(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