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感到很高兴,今日我站在这里和各位做实习经验交流。首先很感谢新闻学院的领导 和老师给了我们一次实习的机会。在实习过程中让我重新认识了新闻这个职业,让我对新闻人重新定义。我站在这里时间只有5分钟时间,时间很短。我想我应该怎么在这有限的几分钟能够不浪费各位这么宝贵的时间,让各位能够有所收益。就我自己的实践和各位谈谈。
我去的是铜川电视台,电视台的新闻和报社是不一样的。在实习的两月中,我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每天的笔记总结出了一些特点和自己对于新闻的一些看法,仅供各位参考。
一:电视台的新闻稿件比较注重口语化。
当你在写一篇新闻稿件时,除了语言精练和文字通俗之外,必须注重口语化。就是说你在写完之后必须自己在读一遍,看一下写完之后符合不符合我们平时说话的口语逻辑。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连接词和转折词、语气词的使用比较频繁。在报纸里面很多不用的词语在电视新闻稿件中却要频繁的使用。比如:“了”“而”“同时”等词语的使用。
二:新闻不是报告。
现在我们看很多同学写的新闻稿件,纯粹就是一个报告。我在实习时深切的感觉到这一点。刚写时,每一个新闻稿件怎么那么生硬,没有一点人情味,对事情的叙述没有点到位,缺乏深入的思考。很多甚至是一些材料上的原话照搬下来用上。其实这是不行的,我们需要自己仔细的观察和细心的思考。新闻告诉的是人民发生了什么,什么时间、地点、谁,发生了什么事情,对谁或者社会有什么影响。造成了什么后果。把这些要素写全了就是新闻了。当然很多新闻部需要5w一应俱全,写够其中3个要素就可以了。
三: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不论你在哪里实习,电视台抑或报社新闻写作是必备的。特别是在报社。我
第一次和老师出去就要我写作。当时我写时一下子懵了。这个怎么写啊?该怎么办啊。虽然自己也写过不少东西,但真正自己来写时有点心虚。当然我的老师挺好的,一字一句的细心指导,这个该用什么称呼,文字应该怎么表达,都一一指导。最后稿子改了6—7遍。终于发出来了。
四:专题人物报道突出重点。
中间有一段时间天天和老师下乡采访。做先进人物报道,那么在几分钟的片子或者几千字的新闻里,要做出一个新闻人物就需要抓住其典型,抓住一个典型人物的突出特点,重点描述典型事迹进行实际采访。对于数字必须精细。但是采访先进人物是很多的镜头是必须摆拍的,不然无法做节目。
五:电视新闻稿件的写作有一个基本范式和规则。
每一篇电视新闻稿件必须案这么一个标准来写:标题、导语、正文、同期声、字幕。必须一一写清楚。(附一) 六:背景资料的运用至关重要。
在采访时对于一些大众所不能充分理解的事情必须加强背景资料的介绍。让大众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是怎么发生的,产生了什么后果,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七:新闻采访需要吃苦。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采访时很多时候需要下基层到实地去的。当然很多采访任务比较艰巨必须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完成采访任务。大热天的谁愿意到田间地头去,而且还扛个大机器,有时候累的一身汗在所难免的。用眼看、手摸、鼻闻、体验等方式来进行。遇到这类观察性的采访,作为实习生的我们尤其需要珍惜,千万不要错失良机。因为一些突发性新闻,如矿难、火灾等,主要靠记者对现场的观察来完成。一次和老师采访火灾时,我们的摄像机一直没停过,遇到一个人顺便拉过来询问情况。路人会告诉你她所了解的情况,然后采访消防,里面有人被救出来还要询问当时着火的具体情况,还要靠近火源拍摄镜头,再就是询问权威部门,火灾的原因和造成的损失。最后才能完成一遍新闻稿的写作。所以采访突发事件是最累的也是最锻炼人的。关于这类新闻的写作其实高钢老师的《新闻采访写作精要》做了十分具体和实践性很强的叙述。#p#分页标题#e#
八:电视新闻会涉及到拍摄角度的选择。
新闻采访可能会牵涉到拍摄角度的选择和构图问题。我跟老师出去时一般的采访一般利用黄金分割点和九宫格比较多。除非是领导的正式讲话才会放到正中间。画面必须干净,背景不能太复杂,当然这些都是采访时记者自己调度。
实习后关于新闻的一些思考 当然在实习时我也发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可以和各位分享一下我列出了几点请各位看看,当然这些特点仅适用于党政新闻。这些东西在党报和地方电视台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可能到一些都市报可能会淡很多《华商报》肯定不会出现以下情况的: 一:电视新闻中领导的话语权。
电视上的讲话都分为合不合格,什么人才可以在电视上讲话。比如我
第一次采访的是一个关于“残疾人辅助器械的发放仪式”在当时的发放现场有残联的理事长讲话,但是当把它的讲话写进稿件的时候遭到了老师打批评。因为残联理事长在市级电视台是没有话语发言权的,这和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就不一样,在民院的新闻中不论哪一位领导都有讲话的权利,上至书记院长下至同学都可以讲话,当然做为一个观众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谈谈感受或者感言那是另外一回事。对于电视稿中领导人物的话语权问题。在一个市级的电视台一般情况下只有市委常委一般人才具有话语的发言权。在新闻稿件中话语权还是有区别的,对于市长、市委书记的讲话可以用“强调”、“指出”等指令性的词语,对于其他的一些市委领导一般用“说”。再往下面的人就没有了话语的发言权了。
二:会议新闻写作模式化。
对于会议新闻的写作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和方法。下面我们看几篇会议新闻稿件就可以明显感觉出来。
例如:某月某日,某某召开,某某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某某。某某出席并讲话。某某列席会议。
会议原则通过某某 某某指出某某 某某强调某某。
某某日,我市召开某某座谈会,某某讲话,某某主持会议。、 会上,某某汇报某某情况,安排某某,通报了某某情况。安排部署了某某工作。
就某某问题,某某强调某某。
某某就某某问题强调某某。
套格式的新闻写作模式虽然可行通用,但并不能传递新闻价值,这样写出来的新闻不但读者不喜欢,连我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也味如嚼蜡丧失激情。
三:出境时间等级化。
出境时间的长短是有严格的限制的。对于每天的新闻出境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市长的出镜时间是不能比市委书记长。在电视上的讲话市长也不能超过市委书记。这个问题上就是说,作为一个舆论的引导作用都有其实实在在我们所不为人知的一面。当时在采访市长时,写了一篇新闻稿足足有3000字,老师看了后叫我努力删,最后删去一大半才通过。老师在删稿时这么说,今日市委书记的稿子才XX多字。所以当天的稿子必须删。这就是潜规则。
四:新闻内容趋于形式化。
对于新闻的写作,对于形式更加注重。新闻已经不是一种纯粹新闻性的东西。他的宣传性大于其实际的新闻作用。这是我们在学习新闻理论时所不曾想到的东西。所以形式在新闻的拍摄和写作中占一部分比重。电视新闻讲究通俗话语,但是在运用到领导的讲话时却不尽人意。比如:一次会议作为一个领导人所强调的话。大都是空话套话。(在一次土地改革和发展会议上,市上领导提出的问题是很专业的,一般人是听不懂得。什么“经营城市,盘活土地”。这些话语放到新闻上一般人能听懂不,反正我是听不懂。) 关于新闻学习的建议 一:新闻实践在平时学习中至关重要。#p#分页标题#e#
虽然新闻学院在实践方面对于学生的实践比较重视。但是平时的实践还是太少。校园自办台和《民院青年》以及大学生生活文化站都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里面学的东西不是很多。走进社会才发现对于新闻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先天不足”。在实习时我们其实还是有一定优势。在实习时,老师曾说你们学的还挺好的,操作性很强。因为我们会新闻拍摄和新闻剪辑的一些基本技巧。前不久,铜川电视台来了一位贵州大学的实习生也实习了两月。结果摄像机的开关机都不会,这不丢人吗,学了两月。就会个开关机。最后啥都不会,拍拍屁股走人。这一点我们还是应该感到骄傲的,这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会,我们实践过。
二:加强新闻的写作能力培养。
新闻写作在新闻采写中占了相当一部分力量,甚至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报社。这就需要平时加强锻炼。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大二在上《新闻写作和采访》课时还需加强训练。我们不缺新闻写作和采访的理论,却缺少新闻的实际操作。任何上过新闻课的人走知道5个w。但是到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了。该怎么写,写什么内容,怎么组织语言,怎么写才简练,怎么写才是一篇新闻。这就不是新闻理论所能解决的问题。他需要实实在在的新闻写作。
三:新闻采访和写作课本的选读问题。
06级新闻学的同学在发教材时领到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海贵老师的《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在这本书中刘老师对新闻采访和写作理论进行了重点阐述,我想很多同学的这本书可能是新的。因为这本书对新闻的实践操作其实是不足的。相反很多同学看过中国人民大学高钢老师的《新闻写作精要》却受益匪浅,这本书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更多的是实例。在分类新闻和事件新闻中。更多的提出了一种案例,分析我们该怎么报道,应该报道哪些要素。在事件新闻报道中更多的给我们指明了一种方向。灾难新闻(空难、车祸、火灾)、体育新闻、会议新闻给我们指明了新闻报道的信息来源和和报道要点。
实习生活是艰苦的,又是充实的,这段经历,成为我们心中难忘的回忆。这一次的实习让我们新闻媒体产生了新的认识,拓宽了我们的新闻实践面,在提高了各位的新闻采编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新闻的采写和制作。
以上就是我讲的内容,不知道正确与否,仅是一己之见,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请见谅。谢谢各位!
作者:竞聘上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