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梁平区扎实推进科教兴区、人才强区行动计划,切实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让我们走近梁平区优秀教师代表,感受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玉壶冰心,“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的敬业态度,“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谢祖芳: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38年如一日,合兴初级中学德育老师谢祖芳把青春和热血献给边远农村教育第一线,用真情和智慧不遗余力地行走在创新育德的路上,以丰富的学识、阅历和经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园丁之歌。
初心不改
执着耕耘德育沃土
从初入教坛的年轻老师,到白发悄悄爬上头的“老先生”,谢祖芳始终怀揣一颗丹心,挥洒一片赤诚,为边远农村教育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曾经由于经常连续代课上课、熬夜批改作业、不放过学校管理事务的每个细节,谢祖芳积劳成疾,患上了空洞性肺结核。“当时,我心里记挂的是我的学生,怎么能放得下他们。”谢祖芳回忆说。不顾病情严重和医生劝说,谢祖芳在患病的4年时间里,一直奔波于学校和医院,从没落下学生一节课。
“谢老师全身心扑在德育教育教学上,即使患病也不离开学生和讲台,对他来说,从事教育是最幸福的事。”学生和同行如是说。
多年以来,谢祖芳处处严于律己,事事关爱他人,一直坚持融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筑梦、追梦、圆梦,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生。他因高尚的人格魅力、务实的工作态度、卓越的工作业绩,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优秀德育工作者”,赢得了学校及社会的高度认可。
以德育德
柚乡大地盛开“德育花”
“身正”方可为范,“德善”尚可为师。谢祖芳不断精进教育教学的修行,一路播撒德育的芬芳。
作为一名资历深厚的德育教师,谢祖芳领衔成立了梁平区中学政治名师工作室,紧紧围绕“修德、炼艺、引领、辐射”的工作思路,带领聚奎镇中、礼让初中等10名学员教师开展研修活动,组织开展集体活动40余次,举办思政高效课堂、班主任管理艺术、家风家教指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等专题讲座30余次,让5000余人次的教师和家长受到教益;创建修身立德大课堂在全区推广,在全区各类中学作“践行价值观”系列主题学生报告会30余场,受教育人数达到3万多人次。
作为一名创新育德的“探路者”,谢祖芳尤为关注学生思想素养,大力推进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效思政课堂,通过实践探索构建了“激趣·导学·笃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并在全区得以推广;通过“农村初中修身立德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构建了“儒雅修身”的特色教育理念,打造了儒雅特色的校园文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将继续深入探索‘创新育德’的实施路径,让柚乡大地“德育花”更加娇艳。”谢祖芳说。
王继霞:做学生和家长的贴心人
在日常教学中,她认真落实各个环节,对学生循循善诱;在班级管理中,她倡导平等互助,引导学生在友爱的班级里长知识,树人品;在育人过程中,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学生信赖的益友,是家长青睐的伙伴……她就是福禄镇中心小学数学老师王继霞。
用心用力
营造和谐友爱教育氛围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王继霞恪守的教育理念。从事数学、英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6年以来,王继霞始终把教育教学工作摆在首位,对待各项工作一丝不苟,对待每个孩子关怀备至。
潜心于专业学习,注重课堂教学实效,又能跟学生们打成一片、相处融洽,王继霞由此炼就了不少“特别本领”。
比如,她尊重个体差异,总是拿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擅于观察分析每个学生的现状,并能对症下药,对待调皮学生耐心引导,从来不言放弃;时常牺牲休息时间培优补差,挖掘学生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巧用举例法、激励法等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规范他们的德行,有效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培育学生心灵,以出彩的教学技艺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王继霞既当学问之师,又当品行之师。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荣获区县、学校“优秀班集体”称号。近5年指导学生在区县级征文、演讲赛中获等级奖30余人次,2015年被评为县“优秀辅导员”,2018年被评为区“优秀德育工作者”。
爱心帮扶
为孩子送去温暖阳光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过硬本领,还要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
2014年,王继霞担任福山完小2017级(1)班班主任兼数学、英语教学工作,全班41个孩子,留守儿童占比就达到90%,面对这群孩子,她选择默默付出,成了啥事都操心的“王妈妈”。
为了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改善一些特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王继霞通过电话、QQ、微信、入户家访等方式,与每位学生的监护人交心谈心,每逢周末,她轮流到特困学生家中,指导学生做家务,帮家长做农活,还时常自己花钱为他们购买鸡蛋、食用油、大米等生活物资。
不管是在福山完小还是福禄镇小,王继霞都会在每学期以价值1000元以上的课外书籍、文具用品对学生进行奖励和鼓励。给贫困生开集体生日会,送蛋糕、糖果;给学生买袜子、围巾、护手霜,让学生温暖过冬;免费给村小学生送英语资料,给贫困生买书包及学习用品;甚至肩负起监管无人看管的孩子的代管义务……这些都是王继霞坚持在做的事。
王继霞的点滴行动,像阳光般照耀学生和家长的心灵,让教育充满融融暖意。
张勇:让青春在教育的舞台上闪光
有人说,老师是钥匙,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有人说,教师是基石,筑起高万丈的人才大厦。在西南大学附属梁平实验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张勇看来,老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加强管理
推动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
身兼年级管理者和年级科任老师的“双重职责”,张勇从未懈怠半分。只要是他分管的领域,都会直面问题,冲锋在前,和老师们一道想办法,从容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证年级和学校工作更有效推进。
2019年高考,张勇所带的高三年级,在全体师生不懈的努力下,实现了低进优出的目标,取得了学校历史上最好的高考成绩:243人参加高考,重点本科上线66人。其中,学生邓杰文顺利被清华大学录取。
在这一优秀成绩取得的背后,凝聚了全体高三老师和张勇的辛勤汗水、努力奋战。3年来,张勇以身示范、带头到岗,不管夏日炎炎还是冬日寒冷,都兢兢业业的和年级组的老师们同进同退,一同认真研究和分析高考形势,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学校学生的高考复习计划,充分挖掘了艺体生的学习潜力。
与此同时,张勇积极参与学校各类教研活动,带头上公开课、示范课,通过参加“近仁杯”技能大赛、西南大学专家教研会活动、名师工作室等方式,拓宽自身的视野和眼界,实现教研水平的持续突破。
创新务实
把每项工作做到更出色
因工作安排,张勇还承担了学校办公室的工作,这让他更加繁忙。“学校信任我,才会安排我负责办公室的工作,不同的工作岗位,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对此我感到十分荣幸。”张勇说。
从事办公室的工作以来,张勇始终严于律己,勤奋工作,乐于奉献,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
除了从思想上认真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对学生的教育溶入平时点点滴滴中,张勇还做好了学校全年各类文件和讲话材料撰写工作;整理各种会议记录和纪要,实施学校会议相关决议;收发、登记、传阅文件等多项文秘工作,以及来访接待、会议管理、档案整理、考核评议等一系列工作。
在教育的舞台上挥洒青春的热情与汗水,张勇的努力换来了学生优异的学习成绩,得到了同事、家长和学校领导班子的认可和鼓励,结出了飘香硕果:他先后荣获重庆市公共安全优质课决赛二等奖,梁平区高中政治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校“近仁杯”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撰写的教育论文多次获市(区)级二等奖及以上。
邓巧林:做一朵飞向乡村学校的蒲公英
大学毕业那年,邓巧林放弃主城的工作,毅然选择投身教育事业。来到袁驿镇响滩完全小学,邓巧林亲眼目睹了乡村的贫瘠与落后,切身体会到乡村教师的苦辣酸甜,但她想到乡村娃那充满渴望的眼神,扎根乡村教育的信念便更加坚定。
无怨无悔
做托起莘莘学子的“春芽”
刚到响滩完全小学时,邓巧林碰到了学校语文教师紧缺的棘手情况。“校长,请相信我,让我来试试教语文。”邓巧林的回应坚定且有力。就这样,她开始由本职教数学改专业边学边教,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班上期末成绩跃居全县第二名。
2012年秋,邓巧林生病动手术,仅休养了一个月,便回校接手一个合并的大班,既教语文又当班主任,期末成绩从全县63位提升到21位。
一手狠抓教育教学,一手狠抓育人环境的创设,邓巧林开辟“春芽故事汇”,展示好书推荐、读书心语、励志名言等;自编“春芽阅读手册”,记录学生课外“一日三读”成果;还开设了“春芽问吧”,让学生你问我答,增强学习热情。
“如何带动教研持续向好发展?怎样协助校长做好各项管理事务?……”当上学校教导主任后,邓巧林向师生广泛征求教学管理建议,向书本、网络及兄弟学校教导主任学习教学管理方法,很快便适应了岗位、进入了角色。她还与同事积极参与各种竞赛活动,精心谋划和组织学校家校共育、贫困学生一对一帮扶、留守儿童关爱等工作,取得了实效。
尽心走教
点亮孩子心灵的一束光
响滩完全小学是乡村学校,完小本部与民主村小两个教学点都办齐了1至6年级,为确保“走教”活动持续推进,邓巧林组织音乐、体育、科学等学科教师坚持每周到民主村小上1至2天课,每学期定期送“研”到村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邓巧林说:“每周星期二到民主村小给3至6年级上完科学课后,孩子们总会一涌而来围着我,舍不得我离开,我的心里暖流翻涌。”
一次“送教上门”的经历,令邓巧林至今难忘。一间老屋,一扇破窗户,一张小板凳,一个漂亮女孩……当邓巧林接触到11岁的小芳时,她十分心疼,“孩子虽然已经11岁,但智商只有两岁左右,最近癫痫病频繁发作,她的妈妈只能将她锁起来。”
看着孩子妈妈满眼的心酸和无奈,邓巧林知道这个孩子、这个家庭都需要关爱,需要抚慰。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邓巧林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在双周星期三定时到她家陪伴孩子,和她一起做游戏、陪她画画、给她讲故事,为孩子送教,也为这个家庭带去了生机与活力。
青春之火,为教育而燃烧;扶贫之路,因奉献而精彩。邓巧林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且歌且行,永不止步。
姚兰张骞月图片由梁平区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