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要求每位教师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近日,渝中区印发《渝中区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渝中繁荣,首在教育,教育发展,贵在教师。渝中区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作为“办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提师德、强师能,打造出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
目前,渝中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市名师奖获得者9人,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培养对象3人,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8人,重庆市首批教学专家工作室导师1人,特级教师40人,市学科带头人5人,市骨干校长8人,市级骨干教师479人,区级骨教师649人,市区级名优教师数约占全区教职工总数的23%……群众们由衷地赞叹:“老百姓身边的好老师越来越多,孩子上学家长越来越满意了。”
微访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国情、面向未来,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渝中区作为重庆基础教育大区、强区,将紧紧围绕“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认真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以解决老百姓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力推动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共渝中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唐点权
锤炼师德
树立“四有”好老师典范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广受社会尊重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一项根本性的民生工程。
“希望广大教师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素养、博大的仁爱之心,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和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在9月举行的渝中区庆祝教师节大会上,渝中区教委主任唐点权对全区教师提出殷切希望。
在渝中区看来,“好老师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高尚的师德一定是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渝中区将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通过筑、学、诺,锤炼“四有”老师。
筑牢根基强信念。渝中区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引导党员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的示范标杆。
以巴蜀中学为例,学校班主任队伍中,72%是党员,各类课题、论著、论文、赛课活动中,党员有428人次获奖,占68%。人民小学积极推行“帮扶一片、带动一片、造福一方”城乡教育联动发展模式,组织党员教师送教下乡,学校帮扶范围已拓展到24个区县50多所乡村学校。
强化学习提素养。渝中区各中小学利用集中学习时间,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注意用先进文化涵养师德。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举行教师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讨论。将师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理论学习和研修,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
完善机制重诺行。渝中区制定实施《关于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把师德表现与教师个人的年度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既能促进教师重视培养师德师风,又能为师德师风建设保驾护航。
为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今年6-9月,渝中区开展了“渝中好老师——我身边的教育故事”微视频制作比赛,84件入围作品通过网络进行公开展示,获得了全国各地网友168万人次的点击量。
“课间10分钟,老师连喝一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全都用在给学生复习指导了,老师忘我的精神令人钦佩。”“特殊学校的老师对待孩子比父母还用心”……一个个时长不到2分钟的微视频,让更多人看到教师平凡而忙碌的日常点滴,一下子产生由衷的敬佩和赞叹。
此外,渝中区还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先进人物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营造起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全区涌现出如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丁小彦老师等一批优秀师德模范。
名师引领
培养渝中教育领军人才
为学员购买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相约晚上9点半与成员们打卡阅读一小时,听每位学员随堂课并为他们做出指导,带领成员去上海、广东各地参加高级别课改交流会……这是人和街小学郭莉老师作为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的部分工作内容。
“让更多一线教师有机会分享他们的经验,走向更大的舞台,激发专业成长的自觉,这是名师工作室的追求。”郭莉说。
从普通教师到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郭莉从渝中这片沃土上汲取营养,成长发展,发光发热。她不仅自己获得我市首批教学专家工作室导师等诸多荣誉称号,还带领工作室成员取得突出成绩。工作室成立2年来,4名学员被评为或认定为区级骨干教师;1名学员被认定为市级骨干教师;3名学员被评为区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工作室主持人和学员累计发表论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向内凝聚带动、向外辐射示范,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学习型组织,集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在发挥教师培养模式优势的同时,又创新了载体,对区域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渝中区教委负责人强调。渝中区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全区涌现出一大批教育优秀人才,郭莉正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近年来,渝中区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为广大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据悉,渝中区现有28个名师工作室和特级教师工作室,吸引青年教师332人参加研修。
为了让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渝中区从政策、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保驾护航。
以评价机制为例,渝中区出台了《渝中区〈重庆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重庆市渝中区“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等,定期对名优教师、骨干教师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对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慰问,充分发挥了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名师领航,一路前行。渝中区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带头作用、教学团队的带动作用、师德师风的模范作用,实现了“带一批教师、抓一批课题、出一批成果”的目标。近3年,该区名优、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市区级各类教学、论文学术活动获奖200余人次,指导学生获奖300余人次。
创新方式
激活年轻教师新生力量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新入职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如何帮助他们缩短“适应期”,站稳“成长期”,是渝中区一直在探索的课题。近年来,渝中区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方式,探索有突破、有成效的渝中模式,助力青年教师发展。
渝中区抓好新教师入职培养工程,创新新教师见习期培训方式,增设基地学校跟岗研修项目,通过整合名校资源,搭建研训一体、区校一体的平台,为新教师注入专业可持续发展基因。
2016年至今,全区共投入177万元,用于161名新入职教师参加基地校跟岗研修。青年教师在教研员和基地学校指导老师、聘任学校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步入从合格到胜任的职业发展轨道,变“新生力量”为“有生力量”。
“在二十九中跟岗研修以来,我多听课、多反思,学到很多的教学技巧和宝贵的教学经验。”复旦中学魏志龙老师表示收获满满。目前,他主研了重庆市重点课题1项,发表论文2篇,在第十四届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大赛中获市级一等奖。
这样的变化绝不是个例。李玲丽、徐梦颖等老师已经呈现出良好的状态。一些专家听了她们的课堂后感慨:“教师对课堂整体的把握、教学的艺术、专业的学识丝毫不亚于一个成熟教师。”
在渝中区看来,重视青年教师就是重视教育未来,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的引进、培养机制,为青年教师成长构建科学化、综合性、立体式的人才培养环境势在必行。
渝中创新优秀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开通教师招聘“绿色通道”,建立了既重培养又重引进的双管齐下的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了《关于引进区外在编在职教师的实施办法》,采用直接到高校招聘、公开招聘、选聘、考核招聘等多种方式引进教师,多渠道多形式引进教师。近3年新进教师405名,其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06名、特级教师1名、高层次教育专业技术人才2人,实现了教师队伍结构、质量双提升。
针对青年教师培训,渝中区从2005年起,设立并逐年增加教师教育专项经费,构建起区级培训、校本培训与教师进修学习等方式互相补充,参与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创新手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此外,渝中区开展微青年教师微分享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才艺展示平台,拓宽了成长渠道,营造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氛围。
各种激励与培养措施齐头并进,使渝中区青年教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迅速成长为教学与管理生力军。
链接》》
人才强区谱新篇
不久前,渝中区印发《渝中区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将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推动渝中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大科教支撑和人才保障。
据悉,为了进一步加大名优教师队伍建设,渝中区将大力实施名师强教工程、干部培训“群鹰、奋飞、领航”项目,由区教委牵头,加强校长、教师、教研员三支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知名校长、教师。同时,着力培育市、区级名校长20名,建成名校长工作室5个。
姚兰胡忠英图片由渝中区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