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以“水资源和国家安全”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国家安全论坛在京举行。该论坛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联合主办,各界人士200多人参加。
水资源问题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治水历史悠久的国家,兴水利、除水害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中国人均水资源非常少,只是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669个城市里,4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110个城市缺水严重。农业耗用了大多数的水资源,但是用水效率很低,地下水位已下降较严重。”与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钱易教授寥寥几个数字,便将中国水资源的先天劣势勾勒出来。
“水利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不仅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在会上做主题发言时语重心长地说。
周学文副部长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近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损害等新老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对保障国家水安全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国家环保部总工程师赵英民表示,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是维护国家水安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不仅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程度,也对水生态造成了损害,已经成为制约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今年的4月份,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十个方面的要求。赵英民说,这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谈到具体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工作,钱易教授则介绍了四大战略:第一,控制需求,节水优先。要发展节水工业,在工业、农业、生活都要推行。要调整工业结构,改革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使得工业用水量减少,使得重复用水量增加。第二,源头消减,治污为本。在产生污水的源头减少污水的产生,变污水为资源。第三,多渠道的开源。第四,与洪水和谐相处,变抗洪为利用洪水资源。
钱易教授特别强调,世界各国搞水处理的人都认为废水、污水是宝贵的资源,可以用在工业、农业、市镇废水中间的氮磷都是肥源和化工原料。假定中国真能做到这样的话,废水产生量可以大大减少,得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透视他国破解水资源短缺之道
事实上,近年来,水资源缺乏已不仅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受到全球普遍关注。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缺水最严重地区之一,但是以色列却是一个例外。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顾正龙说,以色列依靠科技创新,一半的生活用水是通过海水淡化等技术取得,基本解决缺水问题,创造了沙漠上的奇迹。
有关数据显示,全球70%的供水流向农业,因此优化农业水供应的解决方案对解决全球面临的水资源挑战至关重要。顾正龙说,在农业用水方面,以色列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措施。一方面,90%的污水会被回收处理,被处理污水75%用于农业灌溉,节省大量水资源。另一方面,经过数十年研究开发,以色列已实现100%的滴喷灌,最高水利用率可达95%,居全球首位。
同时,以色列还实施开发浅层地下水,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和再利用,推广管道供水系统,实行全民计划用水等措施,大力节约水资源,取得了显著效果。
另一个在节水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是日本。日本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资源精细管理办法,其对水资源的管理利用方法经验值得借鉴。
以东京为例,全东京自来水的管道共有27000公里,相当于地球周长三分之二。但东京却是首屈一指的漏水率最低的城市,漏水率仅为2%。东京是如何做到的呢?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焕利认为,东京主要靠的是政府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政府对自来水系统全天不断地进行监察和维护。工人们经常深夜戴着像听诊器一样的设备,在地下听水管流水声,凭声音就能断定地下漏不漏水。另一方面,政府对自来水管道系统有非常详尽的记录和地图,可根据标识和记录,判断自来水管道是否需要更换。
此外,日本在雨水的管理和利用、家庭节水技术等方面,有着值得借鉴的经验。张焕利说,从90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就下大功夫,在东京环七路的地下修了一个永久的巨大储水池,一下暴雨水储存在这里,需要水的时候再提出去,既储存了水又防止了泛滥。
张焕利说,为应对干旱,日本很多独栋房子到现在还有用来储水的水井,就是以防万一,以防战争、地震供不上水。除每家有水井之外,还有就是利用空中的雨水。像九州,特别是冲绳等地,几乎每家屋顶上都有一个白色储水罐收集天空雨水。这样做一方面省了钱,二来也节水。
另外,在日本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一片保水林,不仅仅是绿化,还用来保存地表面以下的水源。“日本水的利用,水的保护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张焕利说。
第十四届中国国家安全论坛在京举行聚焦“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钱文荣: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关乎全球性国际安全
【纠错】责任编辑: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