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一等奖作品《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讲述河尾滩边防连官兵的戍边故事,讴歌伟大的戍边精神。本文从其主题表达、文本架构、语言特色三个方面予以评析,旨在为军事新闻工作者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卫国戍边故事
2019年春节期间,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新春走军营”融媒体采访分队,奔赴全国驻地海拔最高的边防连—河尾滩边防哨所和被授予“喀喇昆仑钢铁哨卡”荣誉称号的神仙湾边防连队采访,采写通讯《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作者:夏洪青蔡鹏程李蕾许必成,编辑:蔡鹏程王通化陈小菁),并于农历新年第一天,刊登于《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各大网络平台相继转发,引起强烈反响,最终荣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为军队媒体和军事新闻工作者如何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成功样本。
一、主题为魂:结合时代背景,挖掘精神内核
中国边防军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同样主题重大、立意深远的同类题材作品中,该篇通讯能脱颖而出,与它主题表达和立意的方式密切相关。
巧选时机,背景铺衬凸显重要性。开篇引子直接交代边防哨所的生存环境和地理位置等背景—氧气稀薄,是“生命禁区的禁区”,地势险峻,高达5418米。苦寒中自有梅花香,环境愈高愈险,采写得来的故事才愈动人可贵;隐于文本背后的深层时代背景更为作品增添了深意和厚度—我国西南边陲与多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邻,边境形势错综复杂,戍边任务异常繁重,边防官兵在守护国土、捍卫主权上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奉献,这篇作品采写于这个特殊地域且正值春节期间,表达了对全国边防军人的深深敬意。文章最后,“不断发展前进中的伟大祖国”“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关注关心关怀的目光”,更是点明了当下的发展,且未来值得期待。善用“看得见”的背景,更要把握“看不见”的背景,有深厚的背景铺衬,立意、站位、格局更高一筹。
优选素材,故事化表达建构主旨。在主旋律、大格局下,本文不囿于宏大叙事,记者故事化陈述亲身见闻,以略带感性的笔触构建主旨,舒缓的节奏、深情的表述,将戍边故事描绘出别样美感。战士与家人视频时不敢露面的故事、拒绝亲人上山探亲的故事、巡逻途中负伤甚至牺牲的故事,徐徐讲述、娓娓道来,朴实且生活化,尽显战士的坚韧之美、朴素之美、刚毅之美、奉献之美,再结合高原哨所自带的凄清萧肃之美,豪迈的家国情怀、忠贞的卫国精神在动人的故事讲述中点滴展露。
直抒胸臆,硬核精神力透纸背。文末意旨升华处,文笔不再含蓄委婉,三段气势恢宏的排比段落直陈肺腑,对边防战士的情感毫无遮掩地袒露。结尾呼应开头,再写5418米的“海拔高度”、再提戍边军人的“精神高度”,回应开篇疑问;且此处有了前文丰富的文本铺陈和情感累积,“豪迈和无畏”“英雄的群体”“顽强”等用词直接抒情、深情表白,更添说服力和感染力,边防精神的内核和戍边军人的品格特质不言自明、力透纸背。文末作者还点明“老高原”“老边防”的精神代代传承,并随时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二、结构为骨:情感脉络牵引,巧思合理布局
文章的布局架构是支撑主题和精神内核的重要表现形式。全文结构精巧严密,段落间层次鲜明又互相勾连,阅读时不仅能直观感受文本的结构美,更能在其精巧设计间窥见深层情感轨迹。
结构严整,并列布局层次鲜明。全文三个并列式段落严丝合缝、层次丰富。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目的等要素,并以“河尾滩边防连的海拔高度”引向“戍边军人的精神高度”,树起了全文立意高度。
第一部分写“不敢相见的思念”。记者见到战士与家人视频不敢露脸,这是对亲人思念的婉转表达;而后从已婚官兵口中得知他们拒绝妻子上山探亲,这是对爱人思念的另类表示。亲情与爱情交织构成了完整的“思念”内涵。
第二部分写“转身离开的大爱”。通过连续讲述河尾滩官兵“无法完全尽到儿子之孝、丈夫之义、父亲之责”的三个故事,官兵的情怀与坚守跃然纸上。
第三部分写“守望雪山的春天”。执勤牺牲和面临截肢的士兵的故事,本身是令人惋惜遗憾的,但最后笔锋一转,以“春暖花开”自然过渡至结尾,升华牺牲官兵的伟大价值。情感跌宕、一波三折,读来有节奏有起伏。
明线推进,视点穿插时空转换。正文三部分以时空顺序为明线推进,从记者初次上山登上哨所,到傍晚和官兵包饺子,再到参与“雪山春晚”,移步换景,形成一条“参观轨迹”。“气喘吁吁地爬上连队门前的50级台阶”“记者仔细打量”等语句,让读者不禁自行代入,跟随引导提示,将空间自户外移至室内,推进叙事。“记者疑惑:李明辉为啥要‘说谎’”,心理活动无形中与读者形成互动,拉近了心理距离;同时,对话和回忆丰富了空间和内容,视点由限知转向相对全知。在交谈和回忆中,再现了军嫂千里探亲、挥别母亲转身成永别等动人故事。“在场”与“不在场”的视点转换,拓展了时空线索,也使得叙事更为流畅完整、真实可信。
暗线铺陈,情感线索交织演进。文中看似三组平行并列式的段落,实则贯穿情感暗线,层层递进。每组标题高度凝练该部分主题,并在对比中拓展内涵—“思念”与“不敢相见”“大爱”与“转身离开”“春天”与“守望雪山”。河尾滩官兵在这三对矛盾中作出的坚定抉择,印证和升华了三组词的意涵—“思念”体现远在天涯近在心头的亲人之爱,“大爱”包含心中更广阔的家国之爱,而“春天”则是在伟大祖国的不断发展前进中,得以滋养精神和理想之花绽放的环境与沃土。三个部分的故事讲述,层层叠进,小家之爱和大国之情交织推进,逐渐将意旨推向高潮。
三、文采为要:形象刻画入微,言语真挚细腻
优秀的通讯作品不只是新闻,更是篇美文,字字句句值得分析斟酌。好的语言风格为文章添彩增光,彰显审美和品位;真情实感的流露使得作者下笔有神、文由心生,本离我们遥远的戍边故事才变得真实切近。
文风质朴,真实记录真情流露。环境描写以白描居多,“窗户上的剪纸、墙上的中国结、桌上的新鲜水果”“夜幕降临,窗外雪花飞舞,室内欢歌笑语”等语句,有静态特写,也有动态画面,简笔勾画哨所大年三十的节庆气氛;文中也不乏电影镜头式的语言,“被皑皑白雪映衬得分外醒目的五星红旗和大红灯笼”,色彩鲜明对比触目,语言不加繁饰,别有一番视觉之美。适当的环境描写作衬托点缀,形、声、色俱全,烘托渲染高寒之地的边关哨所难得的喜气氛围,尽显质朴。
讲述故事时,有细节有分寸,不刻意煽情。特别是对受伤、牺牲战士的回忆,叙述语调平静舒缓,不作悲情渲染。如在“雪山春晚”现场,下士高国龙提起已牺牲的巴依尔班长常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晚会现场顿时安静了下来”,陷入回忆。“他经常弓着腰,让战友踩着他的背爬上雪坡”,寥寥数语描绘生前模样,“强健的体魄,没有抵挡住高原的侵蚀”“一座新的墓碑面朝雪山,静静伫立”,现实残酷却淡淡落笔,拟人手法凸显悲壮,悲伤、惋惜等情感缓缓流出,情感如郦道元笔下的高猿长啸,哀转久绝。
笔触细腻,细心雕琢塑造人物。对戍边官兵个体形象的出彩塑造才能支撑起整支队伍的精神特质。记者善用简笔勾勒人物,并以充满人情味的细节丰满人物形象。“嘴唇发紫,铺满‘高原红’的脸上留有多个被紫外线灼伤的瘢痕,粗糙的双手上裂开了一道道口子”,这段肖像描写聚焦战士发紫的嘴唇、高原红的脸蛋和裂开的双手,用词精炼,细致写实,宛如一幅工笔画,充满视觉和触觉冲击,高原之寒、边防之苦和战士之坚更生动可感,读来不禁心生爱怜。另外,人物言语真实质朴,如“妈,别担心,我在这里挺好的!您看,山上啥都不缺”“我妈有糖尿病,腰内还有钢板,担心她”,不加修饰直陈心声,展现官兵可爱真挚的品格。真实细腻的描绘使得边防战士的形象不流于单调扁平,读者从中得以一叶知秋、窥斑见豹,戍边战士这个英雄集体的形象传神显现。
修辞点睛,丰富寓意横生妙趣。结尾三段单句排比语调铿锵,情感洋溢,承接上句隐喻“守防官兵置身雪海,心里却春暖花开”,看似酣畅抒情却又暗含说理,解释官兵内心“春暖花开”的原因,使得全文收束磅礴大气又透彻严密 ;结尾还加入“‘老高原’‘老边防’精神滋润出的精神之花、理想之花朵朵绚烂”的比喻意象,生动刻画戍边军人神圣的价值追求;另外诸如“山下的家人遥望山上,山上的官兵牵挂山下”的顶真修辞,语句环环相扣、富有节奏,体现山上山下官兵与亲人双向的爱。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