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聆听习主席发出的号召,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南疆军区某团警卫侦察营营长马成龙倍感振奋:“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我很幸运。”回望成长经历,马成龙常常感慨,“每一步都踏在了时代的鼓点上。”
那年,全军首批优秀大学生士兵提干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正在长春大学埋头苦读的马成龙,一下子被学校公告栏里的一则征兵公告吸引住了。
“本科毕业”“不超过24周岁”……当时,马成龙千方百计搜集着有关大学生士兵提干的信息,然后逐条对照自己。得知大学毕业生入伍年龄放宽,自己有机会逐梦军旅时,马成龙高兴极了。
终于,向往军营已久的马成龙拿到了“入场券”。
从北国春城到昆仑山下,从森林草甸到大漠戈壁,5000多公里的地理跨度,从此改变了马成龙的人生轨迹。
训练场上,一次次跌倒与爬起;巡逻路上,一次次探索与攀登……在日复一日的奋斗中,马成龙从一名体能不合格的新兵逐渐成长为侦察连的训练尖兵,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连队首位戴着义务兵军衔的班长。
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那些年,大学生士兵提干选拔范围,正在向作战部队和艰苦偏远地区倾斜。日复一日的努力,马成龙收获了继续逐梦军旅的机会,成为一名军官;全军掀起实战化训练热潮,初任连长的马成龙有了更多在演兵场上检验训练成果的机会;部队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马成龙迅速转变观念,积极摸索信息化时代连队发展的路子……
这些年,马成龙身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伤疤。在一次次埋头苦干中,他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军旅舞台,被评为陆军第四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
“当时代向我张开双臂时,我要做的就是勇敢且热烈地拥抱这个时代,并用拼搏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此时此刻,马成龙愈加感到自己的幸运,也愈加坚信那句座右铭:“在当兵这条路上,唯有比别人多吃点苦,才有机会换来更多的甜。”
训练中,南疆军区某团警卫侦察营营长马成龙(中)为官兵介绍经验。刘孝强摄
“新时代十年,我们都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唯有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翻阅马成龙的学习笔记,最新的内容跃然纸上——这是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后,马成龙的切身感受。
10年前,排长马成龙第一次走上喀喇昆仑。从此,这里便有了他此生难忘的记忆。望着高耸挺立的冰峰雪岭,马成龙心中感慨万千。那一刻,他无比渴望能够登上雪峰,看看脚下这片壮美辽阔的土地。
10年过去了,马成龙走上的高原从最初的海拔3700米逐渐攀升到5600米。高原10年,这条蜿蜒曲折的上山路,他走了无数遍。望着目光尽头延绵不绝的险峰,马成龙心中的热血再一次翻腾。
攀登
“时代为我们搭建了向上的阶梯,我们唯有努力攀登”
马成龙入伍时已经大学毕业,相较于其他战友,他的年龄虽大,但军事训练成绩并不理想。下连后第一次体能考核,成绩公示栏上,马成龙3个字后面跟着的是一连串刺眼的红。
看着战友们优异的成绩,马成龙独自一人走进图书室,呆坐了两个小时。
“入伍以来,我没有比任何战友少训一分钟。眼看着大家飞快向前奔跑,而我还在原地踏步。”本以为当兵就像学习一样,只要跟着学,总会有进步,可现实却给马成龙浇了一盆冷水。
当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时,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放弃。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总有着他们特有的倔强。“既然到了谷底,只要迈开脚步,总是向上的方向。”走出图书室,马成龙暗暗地为自己鼓劲。
爬山往往都选缓坡,能够稳中前进,可现实容不得马成龙四平八稳。当身边的战友已经到了半山腰,还在山脚的他只能选择陡坡追赶。
第一次索降训练,马成龙从4米高的空中沿绳索一撸到底,强大的摩擦力割破了手套,在他的手掌上划出了触目惊心的口子,手心的皮肉向两侧翻卷,疼得他直掉眼泪。
一旁的连长朱杰感叹:“没见过基础这么差的,也没见过这么拼命的。”听着连长的“夸奖”,马成龙龇着牙挤出了难看的笑容。
半年的苦练换来了训练成绩的提升。第一年结束时,马成龙的专业水平已和老兵不相上下。第二年,他争取到了参加新疆军区侦察兵集训的机会。
“训练站排头,打赢当标兵。”出发前,班长告诉他,“这是一名军人最高的追求。”
在集训队,面对各路高手,马成龙拼了。攀登训练,他总是全副武装,经常双手磨破皮,脚踝划出血;格斗训练,他为增强抗打击能力,每天练习倒功上百次;立姿据枪,他将训练时间延长,并在枪管上放弹壳,掉一次加练10分钟……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奔跑越久梦想越近。”这是马成龙写在日记本扉页的一句话。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马成龙在集训队脱颖而出。
2011年夏天,指导员董飞告诉马成龙一个好消息:“团里今年有个大学生士兵提干的名额,你各项条件都符合,想不想报名?”
“想!”马成龙急切回答。
“时代既然给了我圆梦军营的机会,我就要顽强地走到底。”从军校毕业后,马成龙选择回到南疆军区某装甲团任排长。他从一名侦察兵变成了一名机械化步兵,起点再次归零。
也正是在那一年,试飞员戴明盟驾驶歼-15战机在辽宁舰上以一道完美的弧线,迈出了中国海军“航母时代”的关键一步。
“戴明盟刚被选拔为首批航母舰载战斗机试飞员时,歼-15战机还只是一架没有编号的试验机,试飞机场上也只有跑道和简易塔台。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摸索,慢慢敲开了舰载机事业这扇大门。”辽宁舰官兵奋勇前行的事迹,极大鼓舞着马成龙和战友们。
从侦察专业到装甲步兵专业,面对数十种装备和上百份说明书,马成龙和战友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为了一个目标:尽快让新装备形成战斗力。
“时代为我们搭建了向上的阶梯,我们唯有努力攀登。”马成龙说。
冲浪
“实战化浪潮滚滚向前,只有拼命冲浪才能立于潮头”
“红方六负一胜!”“跨越-2014·朱日和”的战报曾一度震动全军。
那一年,全军掀起实战化训练热潮。初任连长的马成龙以指挥员的身份带领侦察连深入喀喇昆仑腹地参与某场实战演习。
演习中,指挥所命令侦察连前出获取“敌”情,马成龙信心满满:“侦察是我的老本行,干起来总不会出什么纰漏。”
出乎意料的是,马成龙带着一小队战士,好不容易摸到“敌”指挥所,却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对手“包了饺子”。
“本以为是在最偏、最远、最隐蔽的路线上严密伪装,哪料是在‘敌’潜伏哨的眼皮底下大摇大摆经过,早早暴露了目标。”复盘时,马成龙恍然大悟。
敌情意识差、实战素养低……导调组的评价像一根根利箭扎进马成龙心里,让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能力恐慌。
不编脚本、不做推演、不搞摆练,全新的对抗方式,考验着马成龙和战友们。与此同时,全军演兵场上,也在上演着一场场演兵史上罕见的激烈对抗。在马成龙看来,一切向实战靠拢正成潮涨之势。
实战化练兵的浪潮中,许多官兵得心应手的看家本领,仿佛一夜之间没了用武之地。
“观念的陈旧,比枪炮的陈旧更致命;思想的偏差,比准星的偏差更可怕。”面对强烈的落差,马成龙决心改变。
那年秋天,马成龙又一次奔赴高原参与实战化演习。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他面前,半年前连队主战装备刚刚完成了机械化向信息化的更新换代。这次演训,是大胆启用新装备,还是继续使用老装备过渡?
有人提出,新装备列装时间短,喀喇昆仑山高路远,万一掉链子怎么办?也有人认为,这次演训是锤炼新装备性能的大好机会。
犹豫之下,马成龙向时任团参谋长赖俊旭说出了心中的顾虑。“暂且不说新装备能否适应高原环境,如果这次不是演习,而是打仗,你会怎么选择?”赖俊旭反问马成龙。
“锤炼新型作战力量,取决于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能否超越武器性能的边界。”思考再三,马成龙决定带着连队全方位检验新装备高原技战术性能。
这次演练,虽然连队与新装备磨合期短,没能在演习中取得理想成绩,但采集的多组数据成了团队宝贵的财富。
“实战化浪潮滚滚向前,只有拼命冲浪才能立于潮头。”从那之后,实战思维在马成龙的脑海中更加根深蒂固。
不久,马成龙受命带队参加新疆军区侦察兵比武集训。确定参训队员时,他一改以往拼凑尖子的惯例,采用抽签方式在全连范围内确定人员。
有人善意提醒:这样会影响集体成绩,拿不到奖牌谁的面子都挂不住。马成龙却自有一番道理:“脸上的面子挂住了,打仗的里子谁来负责?直面问题可能会让我们丢分,但打仗不会以分而论。”
马成龙顶着压力,带着一支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的队伍前往军区参加比武集训。他带着队员逐课目、逐内容攻关。武装越野,马成龙带头冲锋;通过障碍,他第一个扛圆木、攀网梯、越高墙;武装泅渡,他起步就是5千米……
每天清晨,其他队还在休息时,马成龙早已带队出发,返回时整栋楼都熄了灯。盛夏的戈壁滩在骄阳炙烤下滚烫无比,马成龙脚底的肉皮被磨得与鞋袜黏在了一起。
最终,这支不被看好的队伍成了集训队的黑马,拿下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成绩出来那天,马成龙兴奋得睡不着觉。躺在床上,回忆起和战友奋力拼搏的点滴瞬间,一股激流涌动在马成龙的心中,燃起了他内心无限斗志。
探索
“我们走的是前人从未走过的路,勇于探索是一项基本素质”
那年,陆军首批信息化部队公开亮相。从报纸上看到这一消息时,马成龙感觉距离自己还很远。
后来,在与军校同学聊天时,马成龙得知,部队调整改革后,战友所在部队的侦察分队用上了无人装备。
羡慕之余,马成龙感到,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扑面而来。
很快,马成龙所在单位由装甲团整编为合成团,编制、体制、作战模式全面一新。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偏偏在此时,单位接到了全员全装开赴高原开展实战化演训的命令。
改革即出征,刚整编的团队能否经受住严峻考验?每个人心里都没底。
那些夜晚,“合成”“体系作战”“要素协同”等一连串熟悉又陌生的词汇,一直在马成龙的脑海中浮现。
“那些因循守旧、抱着原有经验不放、在老路上画延长线的人,到最后不是被时代淘汰,就是被战争消灭。”机动路上,马成龙找出了以前的战斗笔记,逐条逐项梳理分析。“新型步战车速度快,要和火力分队配合好,否则炮火覆盖还没结束就冲到了‘敌’前沿”“营属侦察力量要衔接好上下情,及时为指挥所提供可靠依据”“电子对抗设备会对无人机造成干扰,二者也存在战术协同”……
这些在当年尚未成型的想法,像一道光射进马成龙的脑海。
在随后的高原大练兵中,团队把演训任务放在了全军研究联合作战的背景之下,深入研究要素协同、单车指挥、合成战法等基本问题。马成龙则带着侦察骨干验证各类装备的高原作战性能,填补了多项空白。
挑战不止于此。那年秋天,在与兄弟单位的一次对抗中,马成龙沿袭以往战法压制对手。没想到过去屡试不爽的战法在新的战场环境中没能发挥出效能。
“新环境和新战场,对应的是新能力。”这次失利,让马成龙感受到战法创新的紧迫性。
在一次课题研讨会上,马成龙大胆提出了新的战法构思。沿着这一思路,各级指挥员集思广益,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新战法。
不久后的一场演习,马成龙指挥侦察分队驾驶某新型侦察车悄然渗透到“敌”营。观测塔台缓缓升起,侦察兵综合运用红外、雷达等设备精确侦测。顷刻间,数枚炮弹准确落入目标区域。随后,他们通过无人侦察装备锁定“敌”火炮阵地,激光精准定位、引导火力打击……操作一气呵成,成功拿下首胜。
在该团备战转型重难点问题清单中,记录着马成龙近年来的多个“首次”:首次进行合成体制下侦察要素战场实践、首次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构设合成营指挥体系……
前不久,马成龙受邀同全团首批少尉排长交流。看着一张张充满朝气的面庞,他勉励新战友:“我们走的是前人从未走过的路,勇于探索是一项基本素质。”
这些天,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我和战友们内心久久难以平息。思前想后,我们决定通过“手绘高原石”这一边防官兵独有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激动和振奋。
我捡了一块较为平整的石头,用红黄两色漆画上了党旗,郑重地摆在了我的办公桌上。
这是我收集的第20块高原石。这些高原石是我一次次走上高原的见证,写满了我对高原的热爱。
我的家乡在红色革命老区宁夏彭阳。记忆里,村子被大山围住,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是通向外界的唯一方式。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爬山,总想看看山的那边是什么。
后来,我上学、参军、第一次上高原,我才知道山原来可以那么大。在喀喇昆仑,目光所及是插入云霄的山体,故乡的山与这里相比显得有些小气,我一时震撼不已。
壮美的高原风光让我心中豪气万千,一股强烈的念头从心头涌起,我要用双脚去丈量山峰的高度。此后,我利用演训空闲时间,将营区周边的山峰爬了个遍。印象最深的一次,我攀上了海拔4600余米、垂直落差近200米的山峰。
那天,我从山顶捡回了第一块高原石,郑重地放进了背包。从那之后,每次高原驻训,我总会利用空闲时间爬上驻地附近最高的山峰,捡回一块石头。
我爬上的这些大山,远比家乡的山艰苦恶劣。一开始,我也曾有过抱怨,觉得自己当兵来错了地方,但时间长了,我发现自己早已深深地爱上了这里。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见证了时代的变化,这里的每一座冰峰雪岭都印刻着英雄的痕迹。每次走上喀喇昆仑,我的脑海中总是回荡着三十里营房前无名边防英雄和康西瓦烈士陵园里英烈们忠诚戍边的故事。泪流满面的同时,我心中坚守喀喇昆仑的决心也更加笃定。
时光无言,高原为证。看着一块块高原石,我由衷感到,过去10年,我的成长历程与强军征程同频共振。奋进新征程,我将继续攀登高峰,用不懈奋斗兑现军人誓言和青春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