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幼儿教育网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宁夏:民族同心一家亲山川互济共致富 正文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宁夏:民族同心一家亲山川互济共致富

2023-10-03 06:24:30 来源:演讲稿网作者:演讲比赛 点击:230次

  央视网消息(记者王静远彭俊邢明):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央视网主办的“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宁夏站启动仪式在银川市举行。

  此次主题活动是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为期4天的采访活动中,媒体采访团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吴忠市、固原市等地开展采访活动,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全媒体报道形式,展示宁夏的新实践、新成就、新风貌,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刚收割完玉米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社区唱响“和谐曲”邻里根植“团结心”

  “这是我们社区的‘邻居节’,一到节日大伙儿就欢聚一堂,特别热闹!”在银川市西夏区盈北社区党委书记王红霞身后的长桌上,摆放着水煎包、卤鸡爪、凉拌三丝、油饼等各种美食,十几位老奶奶正围坐在桌边有说有笑,分享着自己的拿手好菜。王红霞表示,社区每周都有“邻居节”,这样的场景时常出现。

(盈北社区“邻居节”央视网记者彭俊摄)

  在隔壁的党群活动服务站邻里中心里,52岁的杨立萍正在给一位老奶奶理发,每周一、周三和周五,她都会来这里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服务。

  据王红霞介绍,盈北社区是个典型的“村改居”社区,有三分之一的居民都是老年人。由于他们的子女长期在外务工,一些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身体健康、精神慰藉成了社区工作的重点。

  “许多老年人为了省钱,一两个月都不理发”,王红霞发现这个问题后,想起社区的杨立萍大姐会理发,并且热心公益,就把她请到了邻里中心,定期为社区居民免费理发。

(杨立萍正在为社区居民理发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理发的问题解决后,王红霞又找到缝纫经验丰富的柳大姐,把她的裁缝摊引进邻里中心,每年只需要1元租金。“我们把利益让给她,她再把利益让给老百姓。”在柳大姐的裁缝摊,居民修个裤边最多只要五六块,比外面便宜得多,此外柳大姐每月还会为社区所有低保户和残疾人提供一次免费的服务。

  在盈北社区还有“共享妈妈”“共享奶奶”,她们大多是退休的老教师,以及下岗或者退休的志愿者。一些忙于工作无法接孩子放学的年轻家长,只要跟王红霞打个招呼,她就会联系安排“共享妈妈”去学校接放学的孩子,“阿姨们都退休了,平时吃完晚饭没事干总在小区遛弯儿,所以现在一说让她们帮忙接孩子,大家都特别热情,都抢着说‘这个孩子我包了’”。

(盈北社区党委书记王红霞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据了解,盈北社区辖区有7856人,其中包括满族、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281户883人。为了让各族群众融入、享受城市生活,2019年4月,盈北社区在银川市率先成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同年9月,该社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距盈北社区六公里的玫瑰园社区,位于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街道,同样为多民族聚居的多元化城市社区。

  玫瑰园社区党委书记郭红梅介绍,社区充分利用辖区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社区党员、公益达人、大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成立了“老王说和室”、“680”爱心联盟、平安使者巡逻队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

  在社区“老王说和室”里有一个登记本,上面记录着近年来老王曾调解说和的邻里纠纷案例。老王名叫王忠岭,1950年出生,河南周口人,1971年从部队转业后因参加建设大西北工作来到宁夏,2003年退休。

(“老王说和室”登记本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据王忠岭老人介绍,玫瑰园社区是2012年由矿调院家属院、煤炭设计院家属院、涤纶厂家属院三个小区改造后组成的,社区刚成立时,三个小区的居民难以融和,再加上改造中的遗留问题,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面对这一情况,曾在单位做过调解工作的王忠岭,主动担起了调解邻里纠纷的工作,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谁家要是出现了矛盾,他总会第一个出现。久而久之,大家遇到问题总会先想到老王,找到他家里去让他给评评理。

  2014年7月,王忠岭老人牵头将辖区内具有调解工作经验的老党员、老干部和居民组织在一起,成立了“老王说和室”。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他们还向居民宣传惠民政策和法律法规,为社区提供自治便民服务。

(王忠岭老人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现在我们社区的矛盾纠纷几乎是没有。”郭红梅表示,截至目前,加上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区网格员,“老王说和室”的队伍已经扩大到了55人。

  “只有走进老百姓家里的门槛,才能走进他们的心坎。”今年年初,王忠岭被西夏区法院聘为特邀人民调解员。在他看来,小区里面不和谐,家庭肯定不和谐,而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让大家都拥有和谐的家庭和社会,是我最大的快乐。”

(玫瑰园社区的老年合唱团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在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也有一位姓王的71岁老人为社区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她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老人。

  王兰花待人热情,做事雷厉风行,被不同年龄段的社区居民亲切地唤作“王奶奶”“王妈妈”“王阿姨”“王大姐”。她是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王兰花热心小组”慈善协会会长。

  多年来,“王兰花热心小组”积极开展关爱青少年成长、拥军优属、调解民事纠纷、助老助残等各类公益活动7000多场次,先后为居民解决各类困难7000多个,调解各类民事纠纷600多起。

(兰花芬芳志愿服务中心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16年前,退休后的王兰花主动联系6名退休干部和爱心人士,成立了吴忠市首个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16年间,以她为代表的“兰花芬芳志愿服务”逐渐成为吴忠市民广为信赖的志愿服务品牌。

  如今,吴忠市利通区的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从最初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志愿者也从最初7人发展到如今的9.5万余人。在每周的志愿者公益日,不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居民小区,随时随地可以看到身穿红色马甲、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他们用实际行动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到了每一个社区、企业、机关、学校、家庭。

(“王兰花热心小组”最初成立时只有7人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我也是一名兰花志愿者,人人都是兰花志愿者。”正如金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张丽萍所言,王兰花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社区工作者践行为民服务的标杆、志愿者弘扬奉献精神的模范和子女们传承家风的好榜样。

  山川互济共致富闽宁协作奔小康

  1996年9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了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新部署,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自此,远隔千山万水的闽宁两省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年39岁的刘莉,目前是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一家酒庄的生产车间主管,也是今年年初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中白麦苗的原型。“《山海情》拍得很真实,你们没有经历过那种人生,不会懂得很想努力但是没有方向的失落感。”说到这里,刘莉的眼睛泛红了起来。

(穿着工作服的刘莉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在刘莉的家乡西海固大山深处的大麦沟村,水是最金贵的东西,半夜排队挑水是常事。村子三里外崖下有口泉,每天凌晨三点,村里人轮流去打水,半小时才能攒一桶水,“山泉比手指还细”。

  2013年8月,刘莉一家四口从固原市隆德县温堡乡大麦沟村搬迁至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政府给每户移民都盖了两间水泥房,全部都通上了自来水。一下车,刘莉就走到屋里拧开水龙头,“水哗哗地流出来,我的眼泪也跟着哗哗地流。”

  刚搬到原隆村的第一年,刘莉到处打零工。安顿好新家的次日,她就坐上街上招短工的中巴车去种树,除此之外,她做过清洁工、搬过树、种过玉米、在工地做过饭,每天早上5点出门,晚上8点多才能回到家,最远甚至去到内蒙古界内找活做,一天最多能挣80元。虽然很累,但刘莉觉得这比之前在山里的日子好多了。

  2014年,刘莉经人介绍到离家不远的酒庄葡萄地里除草。因为做事踏实认真,2015年年底,刘莉被聘为车间主管。次年,在外地务工的柳发明也来到原隆村的酒庄工作,成为葡萄种植基地的一名员工。一个生长周期过去,他成了基地的负责人,带着同村十几个工人一起干。

(刘莉工作的酒庄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6年前,刘莉家花7万多元买了辆小轿车,有时候下班他们一家四口会开着车到银川逛街、吃夜市,回想起刚嫁到大麦沟村时两口子为了省8元车费爬了80多里山路的情景,刘莉总会觉得不真实。

  工作上的成就感让刘莉变得自信起来,就连走路都变得更有底气了。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举家移民到闽宁镇,从只有初中文凭、没上过一天班到成长为酒庄的车间主管,刘莉觉得移民政策为自己“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门。”

(《山海情》故事的原型地——闽宁镇央视网记者邢明摄)

  移民政策同样改变了马燕的生活。2012年,马燕一家11口从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移民到闽宁镇原隆村。2019年,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建成投产,落户闽宁镇原隆村,优先招录当地留守妇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这样,在政策的红利下,马燕从一名留守妇女变身为产业工人。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车间开始尝试网络直播销售。尽管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但马燕还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她第一个报名参加,并和海燕、摆西彦3个人组成了“巧媳妇”直播带货团,再后来团队又逐渐增加至6人、12人。

(车间工人们正在将枸杞装瓶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光是学会说‘欢迎大家来到巧媳妇直播间’这句话就花费了很大的工夫。”第一次直播时,马燕紧张得不敢出现在画面中,只好把镜头对着墙壁,“屏幕里的网友都看不到我,只有我的声音。”那段时间每次下班后回到家,马燕总会对着家里的墙再练习几遍不同产品的介绍词,然后把练习的过程用手机录下来反复地看,有时候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也会教自己拼音、识字。

  车间里的工作忙碌却欢乐,马燕的变化也在逐渐显现。以前马燕不爱说话,也不愿与邻居打交道,“以前一看见人就想把门关起来。”有了收入后,马燕变得活泼、自信,学会了化妆,越来越愿意打扮自己,“以前挣不来钱,在家里没有地位,现在在家里跟老公说话都敢大声了。”

(主播正在介绍宁夏特色八宝茶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但最让马燕开心的是,她终于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了,过去她连个礼物都买不起,如今给两个孩子都报了兴趣班,“自己以前没有机会为自己活,现在我想为孩子们争取一个更好的生活,让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21年间,受益于福建、宁夏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闽宁镇这片曾经的戈壁荒滩,被建设成现代化的生态移民示范镇。

  6万多名曾经生活在西海固贫困山区的农民陆续走出大山搬入闽宁镇,通过移民搬迁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闽宁合作,也为当地农村妇女的人生带来新的可能。

  发展特色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是我国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1236”工程的主战场,也是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1998年开发建设以来,通过工程措施将黄河水引到了这片古老的荒原上。

  23年前,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大山深处搬迁而来的贫困群众,很多人的全部家当只有一口锅和破旧的铺盖。如今,他们彻底摆脱祖祖辈辈千百年来“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稳步实现了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和全面奔小康的三次历史性转变。

  永新村于1999年搬迁建设,是红寺堡区柳泉乡下辖村,移民主要来自海原、西吉两县。走进永新村,红瓦白墙的房屋排列整齐,道路两侧的林带郁郁葱葱。

(旧貌换新颜的永新村央视网记者邢明摄)

  2016年以来,红寺堡区以乡村旅游为抓手,规划布局了一批特色旅游村落。永新村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凭借南临罗山景区和肖家窑万亩葡萄基地、北接孙家滩现代设施农业园区的得天独厚地理位置,以及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等赛事资源辐射,成为乡村旅游的先行者。

  永新村通过将村里有条件的农户庭院进行改造,提供餐饮及住宿服务,配套果树认领、土特产品销售、休闲度假等服务事项,积极打造“永新农家”乡村旅游品牌,大力推行民宿旅游扶贫产业。

(永新村改造后的民宿内部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据永新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彬介绍,以前村民种地,每户一年收入在七八千元,外出务工的话也就在2万元左右,村民整体收入低,生活水平也差。自从村里开始打造旅游民宿之后,村民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航模节期间,每户平均能接待200多人次的游客。现在有些家里男的在外务工,女的在家经营民宿,如今村里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每一户家庭收入都翻了倍。”

  据介绍,永新村目前实施乡村旅游农产品展销、创业中心及附属设施建设等15个项目,共计投资2362万元,同时该村民宿旅游示范户由最初的2户发展到60户,每年可接待游客达1万人次,户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在固原市西吉县马莲乡南川村,致富带头人马存录通过创办生态肉牛养殖示范园区,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该园区从内蒙古通辽引进了西门塔尔良种肉牛,辐射带动全县18个村发展育肥牛养殖,并由园区统一采购品种、统一饲料配方、统一饲喂时间、统一喂养标准、统一防疫标准、统一防疫时间,保证牧草质量。

(工人正在收储饲料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养殖发展中畜禽粪污污染是个“老大难”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园区建设了一套畜禽粪污资源化循环利用设施,将粪污、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经微生物发酵、除臭和完全腐熟后制成有机肥料。农户既可用湿牛粪按一定比例兑换有机肥,也可按市场价格出售,既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实现了变废为宝、互利共赢。

  经过多年的探索学习,该园区已初步形成了牛粪有机肥种植优质牧草—牧草饲养标准化肉牛—牛粪生产有机肥—有机肥还田种植的闭环发展新模式,走上了一条集种、养、加、销为一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子。

  马莲乡巴都沟村村民赵国武是园区的一名员工,主要负责给牛送草料、检查牛的健康情况、给牛打防疫针等工作。过去赵国武在外地打工做木匠,每个月收入两三千元,如今他每年的收入达到了二十多万,比之前足足翻了六倍:“家里养了18头牛,去年卖了5头,收入12万元;我在园区工作每个月收入5000元,去年年底奖金1.8万元;去年我在厂里入股10万元,年底又分红2万元;我老伴儿给厂里做饭,一个月3000元……”

(赵国武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近年来,西吉县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坚持走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小群体、大规模”并举的发展路子。2020年底,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42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7万吨,实现牧业总产值19.5亿元。

  固原市原州区素有“春去秋来无盛夏”之称。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深厚且有机质含量高、农作物病虫害少等独特的自然优势为固原市冷凉蔬菜的培育和种植提供了良好环境。

(农忙季节的蔬菜基地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走进姚磨村蔬菜基地,数千亩菜畦一块接一块,番茄、辣椒、甘蓝、特色叶菜、菜心等各类适宜当地种植的蔬菜品种,拼接成碧绿锦缎,向着远方延展。该蔬菜基地位于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9月末,六盘山区的最低气温已经降至10?以下,露地种植的冷凉蔬菜也进入了最后的收获期。

(姚磨村蔬菜基地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在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种菜仅是一项副业,且以老白菜、芹菜为主,品种单一、价格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种菜效益逐渐显现,“一亩园顶一亩田”成为现实。事实上,这一转变离不开科技的助力。

  今年8月,姚磨村蔬菜基地刚刚引进了“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新模式,将鱼池、蔬菜大棚与发酵罐、过滤系统、滴灌系统等连接在一起,组成一整套生态循环种养系统。

(“鱼菜共生”种养模式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具体来说,在“鱼菜共生”种养模式里,养鱼用水通过沉淀和过滤,一部分含有鱼粪的尾水经过生物技术处理后用来浇灌蔬菜,鱼粪可以转化为供蔬菜吸收的营养物质,另一部分进入水塔,经过净化、消毒,重新回收注入养鱼池,从而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循环系统。如此一来,不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还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升了蔬菜品质。

(“鱼菜共生”种养模式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晰表示,经试验测算,以种植普罗旺斯番茄和养殖斑点叉尾鮰鱼苗为例,“鱼菜共生”设施大棚年增加渔业收入近2.78万元,年增加蔬菜收入2.27万元,农药使用量减少50%,每栋大棚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5万元。李晰称,目前园区已对8个温棚进行了“鱼菜共生”改造。

作者:建军节演讲稿
------分隔线----------------------------
专业代写演讲稿
  • QQ号:1367771518
  • 微信:yjgfw_51yjg
  • 邮箱:51yjg@163.com
  • 手机:18911358095
热点演讲稿
推荐演讲稿
演讲稿排行榜
专业代写演讲稿
  • QQ号:1367771518
  • 微信:yjgfw_51yjg
  • 邮箱:51yjg@163.com
  • 手机:18911358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