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
让中国文化促进世界合作共赢
光明日报记者饶翔郭超牛梦笛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始终贯穿着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国际交往理念。坚定的国家立场、开放的世界眼光、包容与担当并重,为国际交流提供了根本宗旨和明确路径。”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感慨良多。
文学交流是推动文明互鉴、增进各国间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阎晶明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作协在加强对外文学交流、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作家作品的国际影响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今后,我们将遵照习近平主席演讲中强调的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理念,继续扩大文学交流层面,增进中外作家间的交流,把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译介作为工作重心,让世界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通过中国文学作品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呈现的无穷魅力。”阎晶明说。
“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总揽全局,高瞻远瞩。读了今天的演讲全文,我深受鼓舞。”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黄会林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要与世界人民合作共赢。”
黄会林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持的“看中国”项目已经运转了8年。“看中国”就是请外国青年到中国来,每人拍摄一部讲述中国故事的10分钟短片。“他们会以自己的眼光和语言,把自己对中国的感悟传递给世界。”黄会林说。
除了“看中国”项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每年还会举办中国文化传播论坛;出版英文学术杂志,研究中国文化如何向世界传播;举办“会林文化奖”,每年奖励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作出突出贡献的一位外国人和一位中国人。黄会林兴奋地说:“我们的项目响应让中国文化立起来、走出去的号召,就是要让中国文化像中国的综合国力一样,在世界上受到更多认可。”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主旨演讲,意义非凡。”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表示,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使友谊更深,交流使感情更深。通过艺术的捐赠、收藏、展示、传播,可以更好地增进了解、加强友谊,促进合作共赢,加深文明互鉴。”吴为山说。
“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不仅引发与会人员强烈共鸣,同时极大鼓舞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文化教育工作者在世界和平合作大潮中,在中国勇于担当的大国气魄中,主动作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说,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组建了“全球音乐教育联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乐者,天地之和也。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教育是人类共同的期待。”
“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对此深有感触。”参加本次博鳌亚洲论坛的青年演员黄晓明说,“改革开放40年,我也40岁,当演员近20年,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015年黄晓明拍摄了电影《大唐玄奘》,这部电影不仅在中国赢得了良好反响,在米兰举办的意大利中国电影节上也收获了荣誉。“未来,我希望可以拍一些优秀的中国文化影视作品,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共处同一个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黄晓明说。
【科技界】
创新中国将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光明日报记者杨舒詹媛袁于飞
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在全国科技界引发强烈反响。广大科技工作者一致认为,科技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让科技界深感振奋,创新中国将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开启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新篇章。
“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敬畏自然、珍爱地球,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尊崇、顺应、保护自然生态,加强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交流合作,共享经验、共迎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海、绿水青山。这体现了习主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地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当代和后代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说。
姜文来表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地球的关系始终是世界各国需要直面的问题。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需要我们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观,这是我们的必然抉择。我们要与自然、地球和谐相处,要做他们的朋友,而不是做他们的主人。人与地球、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地球和自然面前,我们要有敬畏之心,要在地球承载力范围内开发利用资源,因为我们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
“这也启示我们,在发展实践中也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这也是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姜文来说,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绿色发展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遵循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原则,打好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硬仗,为建设美丽中国,为子孙后代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对此,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感受很深。他表示,合作共赢和互利共赢已经是全球科技创新的趋势,我国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等很多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项目,这种国际合作既带动了我国相关领域人才的发展,也促进了相关新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我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提升,为将来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甚至牵头和引领国际大科学工程创造了条件。
面向未来,罗德隆认为,我国在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正在逐渐由参与向牵头转变。“我们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了一些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更多地融入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增强了我们开展国际交往的能力,同时,推动形成了较好的合作机制。参与这些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体现了中国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方面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在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未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提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对此,外资企业有要求,中国企业更有要求。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起草小组成员、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司长张志成指出,产权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是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更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知识产权保护,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强调,“今年,我们将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完善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把违法成本显著提上去,把法律威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此,张志成深感振奋,“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有利于将知识产权集中管理,更好保障创新发展,我们一定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保驾护航”。
博鳌头脑风暴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开放是岛屿经济体的突出理念
要发挥好智库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岛屿经济体合作中的作用。岛屿经济体有非常突出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开放的理念。岛屿经济体和内地经济体有很大不同:岛屿经济体不开放就没有活力和动力,就没有市场。要提倡岛屿经济体一体化,努力推进旅游一体化、环境研究一体化,实现岛屿经济体的互联互通。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
这些技术会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认知、互动、共享、调取和跟踪以上这五方面的技术对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新技术会提升效率,形成新的工作和社交方式,也会产生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也需要更多新技术来解决——这个循环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机会。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
技术革命需依托数据获取解决方案
当今世界,许多技术变革正在发生,这些是数字和数据革命的衍生,包括人工智能的应用、大数据、生物科学的应用等,需要利用数据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
中国区块链底层技术研发居全球前列
中国的区块链底层技术研发走在了全球前列。2017年以来区块链金融的技术平台和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是建立了多维度直接交互的架构,在参与方多、高复杂性的金融交易场景中,可以协同处理业务、精简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二是出现了一些可信数据存证等区块链应用平台。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
人工智能使未来的社会更有温度
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都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还需要有人文关怀。随着深度学习算法在各个领域落地,人工智能会将我们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释放出来,使未来的社会更有温度。未来,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一个人工智能的助手,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轻松、更有趣,我相信人工智能能够创造一个真正的美好世界。
波士顿咨询集团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
创新物流模式驱动经济持续发展
目前,全球许多地方仍然尚未实现理想的互联互通,物流行业还未达到全球的高效性。对此,所有的参与者都应该把新技术视为机会,依托用户需求不断创新出一些物流创新模式,改变整个行业格局,驱动整体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荷兰南荷兰省省长雅普·斯密特:
如何保持宜居是大城市面临的挑战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大城市面临着如何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保持环境宜居的挑战。良好的生活条件是人们的本质追求,而舒适的城市空间则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如何创造适宜的居住条件是大城市所面临的挑战。
科伦坡大学校长拉克什曼·迪萨纳亚克:
研究型大学是新经济的重要基石
大学是创造新知识的地方。在以创新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中,我们要展望未来,实现知识为导向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和开发上,让研究型大学成为新经济的一个重要基石。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林文怡:
让学生以项目为基础跨学科学习
创新是大学职责所在。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能力,不是只学会特定的学科。让学生以项目为基础学习跨学科的内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要从学生的需要角度设计课程,提升学生参与度。
(王佳整理)
《光明日报》(2018年04月1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