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雁南飞》是张恨水的小说。一些评论家将张恨水归于鸳鸯蝴蝶派,认为他的作品是旧式的才子佳人小说,近年来才逐渐有文学研究者提出,张恨水的小说尽管属于通俗小说,但有很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不同于传统的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为何张恨水的小说会引发这样的争论呢?我带着这样的问题,翻开了这部章回体小说。故事的开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1不会南飞的雁读后感
人类对动物的帮助是否有益?有许多人认为当然是有益的,但有时候却不是有益的。《不会南飞的雁》再一次讲明人类对动物的不是绝对有益的。
《不会南飞的雁》讲的是作者和朋友到温哥华海边看大雁。发现这儿的大雁不回南飞,靠人类的救济过冬。使作者震惊、疑惑,朋友便讲清了因果。原来,由于人类的喂养,大雁有了惰性,有了依靠心里,使得大雁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可悲的大雁,它们原以为得到了免费的午餐。可是,天底下到底还是没有免费的午餐。雁不知道,这午餐是飞翔能力交换的,不会南飞的雁便不是真正的雁,它们不再是家禽仰慕的对象;不再拥有翱翔于天空的自由、快乐;不再拥有生命成长的经历。要知道雁的生命是在一次次南飞的长途跋涉中坚韧起来的。不会南飞的雁,已和那些失去本能,只靠人类的喂养而存活的家禽有什么区别。如果有哪一天人类不再喂养大雁了呢,那大雁将怎么存活?
人类呀,你们对动物的帮助是应有的,但不要过分,使得动物失去生活本能,难以在大自然中立足。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2读《南渡北归》有感
文/梅贻琦
《南渡北归》共有三部,但由于时间问题,我才看完第一部《南渡》。《南渡》讲述的是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说实话,以往我是不愿看描述抗战时期的书籍,因为不愿去揭开那段历史。
但如今,合上这本书,我只觉神清气爽,一位又一位大师的经历在我脑海中回荡,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不同的抗战岁月。
《南渡北归》的作者名为岳南,《南渡》所述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3《南渡北归》读后感(一)
最近,终于把《南渡北归》这本书看完了,回想起来,这本书从买来到看完,话费了半年的时间。
个人觉得,看《南渡北归》需要耐心,因为有几百万字2020的篇幅,更要有足够的理性,因为这本书给你的想象空间是无穷大的,稍有疏忽就容易陷入愤世嫉俗。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作者岳南隔空打牛、言此意彼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线牵着我的目光,使我恋恋不舍地跋涉完这段悲喜交加的书途。每每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桥段时,难免哑然失笑,笑过之后的余味,却是深深的悲凉。
《南渡北归》一本书能让读者如此不知不觉中陷入思索之阵,自然是大大的了不起,而书中的吉光片羽,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在这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我看到,在纷繁复杂的政治面前,大师们依然葆有傻乎乎的天真烂漫。当隆隆炮火烧到北平城墙之下的时候,朱家骅、傅斯年等学界精英积极奔走,力争尽量多的抢救学人,投奔台湾。纵然拼尽全力,朱、傅二人在台湾的境遇却让人唏嘘不已,前者被老蒋故意找茬摘掉教育部长的官帽,而后者则是在连一条棉裤都买不起的境况下,贫病离世。这二人的窘境是迁台学人的一个缩影。胡适虽然是着名的学界大鳄,过得却同样不甚风光,要忍受台湾同行的明枪暗箭,还要忍受小儿胡思杜的检举揭发,精神上的悒郁可想而知。在胡适迷人微笑的背后,其实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最终,这位古稀老人在一次宴会上溘然离世,总算死后备极哀荣。我想这份哀荣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具有独立治学精神的学者应有的。在胡适死后若干年发动的那场浩劫中,在红卫兵歇斯底里的批斗声中,曾经积极揭发过他的学生、朋友、亲戚,不知道想到的最多的又是什么?是懊悔,是自惭,还是恼恨?上天确实开了个冷玩笑这一出闹剧明明已有前车之鉴,很多自以为得计的学术精英却依然趋之若骛,唯恐落伍。政治的翻云覆雨,他们哪里来得及看清。当那一记响亮的巴掌打下来,痛的不止是这些老者的脸,还有时代的心。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几个字2020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貌似绝决的含义透露出特定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那些曾经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昂的灵魂却不是时代可以抹杀的。乱则隐,治则现的大贤处世法则,我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奏效的。那么意思已经很明显,大师是有,但他们是否愿意出现在聚光灯下,就要取决于他们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了。
我曾经看到过有一些活跃在各大媒体上的知名学者,自封大师。那时,我跟绝大多数人一样,疑惑大师这一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得道高僧的称谓,怎么会用来给学者冠名。那么看完《南渡北归》,我想我对真正的大师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他们学高身正,难道不就是得道之人,不就是大师吗?和尚修道在寺庙,大师修道在红尘。他们,其实就是最不普通的普通人。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普通人,分解出来就是可怜、有爱。身赴台湾的胡适,临死都不知道曾经谩骂他是美帝国主义走狗的小儿胡思杜已经自杀,还饶有深情地在遗嘱中提出给小胡分遗产,其状堪怜。一心维系家国命运的梅贻琦,虽然在台湾新竹完成了重建清华的夙愿,但直到生命弥留之际再也没有见过爱子梅祖彦。考古界的巨擘李济,因为海峡两岸的政治对垒,因故旧凋零、思亲情重,最后也郁郁而终。台湾之于中国,是领土的割裂;而大陆之于台岛上的异乡人,则是整个思念的寄托。这份家国情怀,可能是大师们都有的一种普世情怀吧。1946年,林徽因结束了九个年头的颠沛流离,跟家人回到了一直以来念兹在兹的北平,满怀深情地重访每一处故地。抗战结束之时,虽然已受尽病痛折磨,但她依然选择了放弃赴美治疗的机会,选择了和祖国一起受苦。在生命的最后九年,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这位智慧女神的化身,就像一位勇士一样与病魔作着斗争,紧紧守护在祖国的身旁。我想:她的一生,是对得起金岳霖对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哀挽,以及终生未娶的痴情的。
当下,有人不乏嘲讽地说,现在的生活事故多了,故事却少了,而大师的故事却是少之又少了。我真诚地期待:《南渡北归》不会是一曲挽歌,而是大师故事的一个变奏,是开启大师时代的一把小小的钥匙。
《南渡北归》读后感(二)
《南渡北归》是一本描绘大师的佳作,虽然在我看来,许多大师的风骨并没有表现得太淋漓尽致,是零散、琐屑的片段构成了一个个大师的剪影。梁启超,只是众多大师中的一位,但对我个人而言,他是主角。
梁启超的一生,似乎都在与变革、混乱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他在慌乱中逃亡,在变革中崛起,他曾在一系列文章中对奴隶性的表现、产生根源及其严重危害作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在与革命派论战的过程中,梁启超创造了一个新词:中华民族。他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七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词。他认为,中国人家庭观念、乡土观念浓厚,但毫无国家意识,只知道服从权威和统治者,不知服从国家和主义。他在那些举国困苦的年代,为了中国文学的未来而担忧,他一面主张引进西学,一面主张中国人要学会创新,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梁启超拿起文学的笔,书写下了他的新思想。岁月的流年带走的是他青涩的无知和淡淡的无奈,陨落的梦想是凋落的栀子花,芳华犹在,悠悠地飘落,跃然于脑海的信念是青春最美好的记忆,在成长中沉淀却不消逝。记录下的缱绻是生命中悠长的河。少年的梦想在风中实现。
穆旦说: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但是,在那动荡的年代,那些学者们只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南渡北归的含义在于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胡适、梅贻琦、傅斯年等等,随着内战爆发,带着自己的个人理想和抱负,越过台湾海峡,进行第二次南渡,并最终长眠台湾,死后倍受哀荣。而陈寅恪等一批知识分子,则在南渡中突然改辙更张,回归故土,但仓皇张望时,却不知如何适应,终于在大时代的革命洪流中哀婉地死去,身后情境凄凉。更有一批原地不动的知识分子,紧守故土,积极改造,其晚境凄凉;也有一部分投靠江青等权贵,红极一时,最终又陷于世人皆曰杀的尴尬之境,令人悲叹。这不仅是大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抉择,也是小人物在大时代的缩影:有的人选择了逃离,有的人选择抗争,有的人选择固守不动,有的人选择投靠他人《南渡北归》用学者们的选择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每个普通人的抉择,知识分子精英的变迁只是那个年代中一个小的倒影,而南渡的远远不止知识分子精英,南渡的还有中国人民的精神和财富,那些大人物的远去,不仅仅是个人的远去,也是一个时代的远去。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每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为此感叹和扼腕,但是,我们何必为了已经远去的大师在独自叹息呢?大师真正的魅力不再于让我们为之感叹,而在于很多年后,当他们远去,却能把那坚定的足迹留给后人。他们在面对国破家亡时毅然投入救亡图存的潮流中,且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保住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他们拥有强烈的自强精神。而现在,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却每天在面对着他们辛苦扞卫的中华文化时抱怨,没有了当初的力量与激情,是时代造就了他们,还是时代糟蹋了我们?
一本书的好,不再于别人对他的评价,而在于它对我们心灵的升华,《南渡北归》让我知道,纵使路途坎坷,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勇往直前;纵使前途渺茫,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持不懈;纵使北归无期,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强不息。
《南渡北归》读后感(三)
花了将近十天读完了岳南先生的鸿篇巨着《南渡北归》。该书由《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曲组成。《南渡》主要讲述七七事变爆发时,以清华、北大、南开、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的知识分子,南迁至长沙、蒙自、昆明的故事。《北归》主要讲述抗战顺利后南迁的知识分子迁回原单位的故事。《离别》主要讲述在1949年这些知识分子走与留的故事,无论是走,还是留,这一抉择都决定着他们后半生的命运。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是多么沉重,多么的忧伤,但不管怎样,任何人都挡不住时间的脚步,尽管有那么的不舍,那么的依恋,依然要离去,有的甚至都来不及道一声珍重,从此就成永别。
读完该书感触颇深!
第一,那时的大学,有着充分的学术自由与思想自由,不仅没有思想的桎梏,而且还能容纳不同政见者。
第二,那时候的知识分子,很多都出于对科学的热爱,为学术而学术,并没有争着抢着、挤破头皮去挣钱。
第三,那时候也有学阀与学霸,比如傅斯年先生,不仅手握重权,而且和庞大的基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并没有靠这些发财,而是竭力搜罗人才,培养人才,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第四,那时候的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不是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而是想通过科研为国做贡献。
第五,那时候还是教授治校。
第六,那时候的校长清廉,如梅贻琦先生、傅斯年先生、胡适先生,并没有贪腐。傅斯年先生还得靠拼命挣稿费来买裤子、胡适先生死后只留下130多美元,让人震惊的是清华的梅贻琦先生,手握清华庚子赔款,死后连一份遗产也没有留下。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4南渡北归读后感(一)
继【陈寅恪与傅斯年】后,又手棒岳南的新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南渡】、【北归】、【离别】)反复研读。读后,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鸿篇巨作震撼之余,更多的则是感叹和无语。如果前者是再现了陈寅恪和傅斯年追求学术独立和一精一神自一由的曲折而辛酸的一生,而【南渡北归】三部曲则是立体呈现了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在剧烈的历史变迁中的史诗巨着,他们在20世纪所遭遇的命运剧变,谱写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哀歌,更重要的是在含泪读完每部多达450多页的大部头后,他们完全颠覆了我从小所受的历史教育,对大师们经历的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敬佩作者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的简单描写,而是重点着墨大师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的交待以及人物成长的家世背景及其对他们成长(特别是思想形成和专业造诣)的关联影响,辅以详实的背景材料为支撑,兼具文学作品的流畅描绘和历史学家严谨的治学方式的考据和追溯,让这三部厚实的巨着能让人有一气呵成读完的冲动,同时读后带给读者深深地思考。在为大师命运悲叹之余,在无法排遣的怆然中,不得不去仔细思量如果身处其境自己又该作何诀择和判断。历史不可重来,但以史为鉴,是每一个国家和有使命感的人都应该看重的。
历史的真相,对于我们认识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梅贻琦、叶企孙、曾昭抡、陈梦家、吴宓、穆旦等大家都有重要意义。在扼腕叹息的同时,大师们在重要人生关口的选择对启迪后人方面将有深刻影响。
距么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在一个岁月安稳的时代,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能凭着独立之思想,自一由之一精一神在各自的学术上有所建树,带领我们这个巨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开放、自一由,鼓励创新的时代对国家的发展有多大意义毋庸置疑,在经历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历史变革之后,后世之人当以历史为鉴。
当再次吟诵陈寅恪的诗词东城老父机先烛,南渡残生梦独多。衰泪已因家国尽,人亡学废更如何时,相信大师们的一精一神和伟业以及他们遭逢的命运洗礼会深深警示后来人。
南渡北归读后感(二)
写于2012年夏,重新整理。【南渡北归】可谓大块头的历史佳作,可与这几年出名的【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相媲美。内容丰富、详实,是一部了解民国文化和抗日历史的佳作。
刚读完岳南着的【南渡北归】之南渡,堪称民国时期大师们命运变迁的史诗巨着,着重描写了清华、北大、南开、同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囯营造学社等在抗日期间艰难跋涉的历程,大师们包括蔡元堷、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梅贻琦、梁思成、梁思永、李济、林徽因、金岳霖、冯友兰等,命运坎坷,刚毅坚卓!文中还有大量的注释和考证,还原了很多历史真相:张自忠在卢沟桥事变中的历史污点、胡适对学生运动的批判议认及对日主和的由来,还有林徽因和金岳霖之间柏拉图式的一爱一情,等等。何时能追寻一趟大师们南渡之足迹:长沙、云南蒙自、昆明、四川李庄。再加上重庆、腾冲、松山、龙陵,可谓抗日文化苦旅!
【南渡北归】第二部一精一彩内容多多:方先觉军长在以少战多的衡一陽一保卫战中最终是投降还是停战?闻一多教授如何从一名新月诗人变成楚辞学者再变成一位共产斗士;为了让苏联出兵东北,美、英、苏在1945年初达成雅尔塔秘密协定,出卖中国利益(外蒙正式独立),苏联红军在东北大肆掠夺厂矿、交通设备。身为驻美大使,胡适如何外交斡旋,让美国政一府停止对日贸易;九一八事变后的大撤退是是张学良自己主意,还是受蒋介石指使?
终于读完了【南渡北归】之离别篇。抗日胜利后,内战爆发,最终胡适、傅斯年等人撤到台湾,梅贻琦等人赴美,陈寅恪、梁思成等大部分教授都留在大一陆准备建设新中国。短暂的欣喜之后,新中国开始复制苏联发展模一式,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随后爆发了反右、文革等系列政治运动。奉行独立、自一由的大师们大多被迫害至死,自一杀者甚多。梁思成临终前说过:抗战八年,跋山涉水,面对饥饿与疾病,过关斩将,终于迎来胜利之日,但过不了文革这一关。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南渡北归读后感(三)
第一次在网上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封面上那些联袂推荐的作家的大名所吸引的,李存葆、莫言、张志忠、朱向前等,然后觉得很奇怪,何谓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什么才称得上是大师,这里所指的大师又是哪方面的呢?于是毫不犹豫地在网上买了下来,最近才看完第一部分,南渡,就深深被其中的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以及两者交叉呈现的内容所吸引,更准确地说是感动。有感于大师们的民族气节和一精一神,更有感于他们的治学、求学之严谨,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如何更迭,风云如何变幻,烙印在他们心底的那一份一爱一国与求学的一精一神不来,同样,带给我们的这一份感动也同样永存!
【南渡北归】它以时代背景,历史变迁为线索,按时空的逻辑细致全面地描述20世纪在我国国家危亡,民族饱受凌一辱的特殊历史时代,一些有志有为的学术大师们的命运变迁,他们是中国近代最有名的知识分子,也是近代中国在饱受列强侵略和瓜分后保留下来的知识分子的种一子,然而他们的命运,时运都很不济,可谓是命运多舛,用文中自己的文字来讲就是天欤,亦或时运欤?
在这样一部着作里,我们看到了无数大师级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们要么抱病离开,要么含恨而终,要么终于与自己毕生所追求所向往的事业与人生失之交臂,悔不终生。他们为了中国的文化传承事业,为了国家民族大义,放弃了自己原本美满的生活,违背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或放弃权威、名利本可以双收的社会地位,或失去亲人,或离开一爱一侣,而这些都是他们所不想更不愿的,然而他们处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一切都身不由己,一切也都理所当然。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他们付出了,牺牲了,可是值还是不值?
我想它留给我们后人尤其是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应该是更为深刻的思考与反省,如今局势安稳,环境充裕,我们可否一时像这些大师们一样潜心于学术,专注于真知,废寝忘食不是为了备考,绞尽脑汁不是为了作一弊,我想我们不会如此肤浅,不会这么快对一件事情失去热情,失去耐心。
书中阐明了一个观点,当代的中国人(指那个历史剧烈变迁的时代),大多下愚上欺,官僚勾结、腐败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面对这样的民众,如果仅强其体魄,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也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崛起,在这一点上,我想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由强其体魄,转为强其一精一神、灵魂的观点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从这一个层面上来看,发展壮大中国知识分子队伍,重视文化、知识、品德的教育就显得越为重要了。这也是这批大师们命运剧烈变迁留给后人的一大启发吧。
可是还是有遗憾,还是让人回味无穷,如果吴宓真的迷恋一毛一彦文,如果徐志摩真的倾心于林徽因,如果生在和平年代,处于安稳之秋,也许有情一人终能眷属,至少没有那么多凄美的色彩。如果陈寅恪真的是奔李庄而去,也确实去了,留给他自己的不会是深深的遗憾,留给后人的也不会是迷一般的历史遐想,然而,陈寅恪最终却舍李庄而去。自此,一代史学大师失去了李庄,李庄推动了这位三百年才得一见的大师。而史语所同仁与陈寅恪之间的交往也如滚滚长江中游走的鱼,渐行渐远,直至冲出三峡汇入大海的那一刻分道扬镳,相忘于江湖。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5今天,我读了一则寓言文章——《山木与雁》,读完后,它让我受用不尽。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庄子在山林之中漫步,看见一棵巨树,而且树叶茂盛,他想这是一棵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呀。但伐木工们都坐在这棵树的旁边休息,却不砍它,庄子带着疑问把伐木工人都请回了家中,向伐木工人询问不伐这棵树的原因,伐木工人说:“因为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才得以活得长久啊!”
庄子从自己的家中出来后,来到了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家,朋友非常高兴庄子能来,就叫自己家里的童仆宰杀家中的大雁做菜来招待这位贵客——庄子。童仆问:“家中有两只大雁,一只大雁会叫,另一只大雁是不会叫,请问主人杀哪只?”主人回答:“先杀不会叫的大雁吧。”庄子听了心有所悟:不能以鸣叫给人带来愉悦的大雁,因为没有用而被宰杀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在事物的互相关系中,有用或没用的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的。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6刚看完《南渡》的时候,心里是满满的惋惜和钦佩。我一直困惑着,怎样的一群人,才能被作者称为“后无来者”的大师?
所谓大师,我想,可以用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一句话来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刚刚走出封建社会的中国还很闭塞、落后,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传统的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注重功名的,但是偏偏有逆天下人所好、离经叛道的人。梁启超就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梁启超不光自己在中国宣传新思想,把先进的文化带回中国,更让自己的子女踏上了治学之路,并且净捡荆棘密布、无人问津的路来走。中国人没有搞建筑的,他就让梁思成去美国读建筑。中国冷僻的考古事业没有科学的方法,他就让梁思永去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中国缺少将才,他就让梁思忠走上了军事道路。“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中国人民没有受过现代科学的洗礼教化,他就用这样的方式把现代科学带进了国门。梁思成等人的不凡成就,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伟大的父亲,而中国普通百姓从蒙昧中的渐渐觉醒,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像梁启超一样不计私利、只为改变祖国现状的大师。他们携着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漂洋过海,终是砸开了愚昧落后的大门。这可谓“为天地立心”了。
“立命”之说来自孟子。《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妖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自己做到修身养性以奉天命,或许并非难事。而大师与平常人的区别就是他们是“为生民”而“立命”。被称作“三百年来一大师”的陈寅恪先生和他的夫人最令我感动。艰难困苦的逃生路上,他的夫人“悄悄叮嘱女儿:‘王妈妈和我们奔波半年,过旧历年总要让她多吃几块肉。”’想要为天下百姓谋福祉,首先就应对身边的人有发自肺腑的关怀。陈寅恪先生毕生心力都投入在中国史学上,就连逃命都不忘提着书箱。傅斯年邀他去史语所就职,可是他却舍不下在清华教书育人的位子。他的右眼视网膜脱落,迫于时局无法医治,可他依然不放弃他的教授职业。书里这样写道:“此时他的右眼视网膜脱落,仅剩左眼视力勉强看书授课。陈氏仍像当年在清华园一样,每次上课都用一块花布或黑布,包着一大包书向教室匆匆走来,至时满头是汗,却从不迟到。”他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的学生。“为生民立命”恰是陈寅恪先生人格的写照。
张横渠所谓“绝学”指的是儒学,在此就让“绝学”扩充一下范围,暂代所有的学问。如果将“继”简单地理解为继承,那么这个人必定不会是个大师。一个真正的大师,必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不管是董作宾的“五期断代说”,还是老金的符号逻辑,都已经超越前人,令人赞叹了。但在这众多大师学者中,我最钦佩的还是蔡元培先生。蔡元培曾在北大说过这样一段话:“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学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蔡先生毕生追求着他的理想。他鼓励胡适之、李大钊等人在北京大学宣讲新文学,也不排斥辜鸿铭、陈汉章这样的守旧派,这种学术的“自由”之风,不正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发展吗?能达到如此程度的学术自由,我想是当下很多高等院校所难以企及的吧。蔡元培先生可以说是“既往圣之绝学”的很好的例子吧,而且,这里的“学”可谓包罗万象,“继”也绝不仅是继承弘扬这么简单。
张载将“为万世开太平”放在最后,或许是以此为四者中最高境界。日寇的铁蹄踏上了中华大地,中国成百上千的学者、学生踏上了南迁之路。同是南渡,但各人的表现确实迥然有异。在书里,我们看到有爱慕虚荣的女同学,逃亡途中还不忘装扮一番,我们也看到了像闻一多一样坚决主战,甚至有点儿狂热的“愤青”,更有如陈寅恪、吴宓一般沉着冷静,参看时局之人。但是无一例外,作者所说的大师,都是为国奉献,渴望“万世开太平”的仁人志士。抗战期间,傅斯年曾一度担任国家要职,在逃亡路上呕心沥血。1939年1月20日,他为爱子仁轨画了一张旅程图,题记日:“小宝第二个生日,是在牯岭外公外婆家过的。爸爸在南京看空袭。生下来三年,走了一万多里路了。”一席话读来不免令人唏嘘。傅斯年舍弃个人安危,甚至顾不上出生不久的孩子,但是却不曾放下自己的责任和事业。董作宾、李济等史语所的专家,为了不让出土的文物损毁,更是想尽办法运输转移。更不用提北归后的闻一多了,用一颗穿过头颅的子弹,咆哮出对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爱!这些为万民开太平之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大师。我突然想起在书里读到的这样一段话:“在这风雨之秋,一只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退缩,只有鼓起勇气,坚韧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
二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
本书的封面有一行极其醒目的宋体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我想了很久,作者的这一席话究竟有何意味。我觉得先有必要探讨一个算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是时代塑造大师,还是大师铸就时代。
最大、最不可忽略的背景就是上个世纪上半叶持续不断的动乱和征战。辛亥革命前后,国家科技落后,人民愚昧麻木,那些留过洋的青年,在见证了他国的强盛和我国的贫弱之后,有了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希望能够把西方的一套搬到中国来。自然,这种渴望不会终止于物质,为了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对民主政治的渴求也在人群中爆发。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有守旧派,有革新派,有想做回皇帝的,也有呼吁民主共和的,军阀割据的现象极为严重,外国势力也颇为猖獗。社会上没有一股可以强大到独霸天下的力量,各个利益集团互相制约。这似乎有点儿像我国历史上孕育了“百家争鸣”局面的春秋战国时期。或许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复杂,对任何思想没有过多的压制,也无从压制,这就促成了当时人们在思想上的极大自由,从而为一批大师崭露头角营造了合适的土壤。如果说辛亥革命前后这段时间是一个大师萌芽的阶段,那么抗战时期的民族存亡危机,则直接催生了大师的生长。中国军队军备落后,面对强大日军无可奈何,这让每个中国人深深忧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踏上留学之路,他们不只是为自己而学,更是为让祖国强大而学。当他们背负上了国家的荣辱,就有了鞭策自己的强大动力。曾昭燏在给傅斯年的信中就曾透露过自己的心境,她说祖国缺什么,她就学什么,不再学别人学过的,以免浪费资源。
任继愈先生在谈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曾列举董作宾的成才事例,他说:“一个学者的成功,个人努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人在社会里,都是社会里的一个成员,不管你有天大的本事,你总是拗不过这个社会的大潮。只有在这个大潮里面,你个人的作用才有可能显现出来。”对此我深以为然。
书里还有一个细节吸引了我的注意。蔡元培、梅贻琦等校长在招聘教师时,并不唯学历。傅斯年等人在外攻读多年,可谓学贯中西,但也不曾获个什么博士学位,这些人是纯粹的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而反观当今社会,“功利”已经成为几乎一切活动的目的。读大学,是为了找个能赚大钱的好工作;运动员拼了命地训练,只是为了换一块对得起谁的金牌;医生不再救死扶伤,而是为了提成乱开药物……很多东西都变了味。社会风气的浮躁,让很多人失去了专注做学问的耐心。当下极端功利的社会风气,在很大程度上抑制、阻碍了大师的产生。作为当下社会的一员,我觉得有必要深刻反省:我是否也在这功利的世界里变得浮躁不已呢?
记得在卞敏方的文章里见过这样一句话:“先觉者总是超前的,超前者总是孤独的,孤独者总是忧郁的,在忧郁中抉择,在期待中觅路前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大智者生命的基本造型。”
一句提示
文章两部分开合有度。
从张横渠“立心”“立命”谈起,揭示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基础与精神来源,这就把握了问题的根本。
文末上升到“一切大智者生命的基本造型”,结得好!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7读书是人生至乐的事。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写出自己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他人或感染他人。那么,关于写作品读后感你了解多少呢?也许以下内容“南渡北归的读后感”合你胃口!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8读别人的人生,写自己的感悟。看到大部队都读完了《南渡北归》,我很汗颜,并没有读完,才到第六章。
看来我暑假时间利用率有点低,不给自己找借口。虽然只是阅读到第六章,感受还是深刻的。阅读《南渡北归》让我对民国到新中国建立之前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也对那时候的伟人有了更仰慕的敬意;更对那时候的苦难有了更醍醐灌顶的痛和悟。拥有和平年代的我们,该何去何从,该为自己和社会做些什么。先辈们用血泪打造给我们的和平安稳社会,我们该怎么珍惜并也做出些什么。
常常为文学大师的思想震撼,到底是怎样的情怀才可以不顾自己个人而为大家,为后代留下什么。
伟人和凡人的不同,因为他们的思想境界不同;而伟人又和凡人相同生活的爱恨情仇,又多了份真实感。他们也会因为意见不合而不合,也会因为性格不合而不来往。但他们最终的目标是为国家而奋斗!
文学大师诸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傅斯年,胡适,蔡元培等。他们的思想真的是永垂不朽。梁启超的育儿观让我记忆深刻。西南联大迁移的难和保护文化遗产而牺牲的伟人都让人敬佩不已。我已无话可说,文字言语都太无力,表达不出那时候的难。
觉得自己太渺小了,感受也很浅薄。我只能表达对那时候付出生命牺牲小家而成全国家的敬意,而让自己对民族有更高的敬意,民族毅力永传承,平时个人生活的挫折困难算得了什么,简直渺小至极!
感受也只能到这,我的阅读分不及格!我没有阅读完暑期任务,后期时间利用率应该提高了。《南渡北归》我连一半都没读完,要赶紧迎头赶超了,否则新书又开始阅读了。
加入组织阅读还真是特好,没完成也如学生般,羞愧不已,也会警醒自己,下次要加速了。拖延只会让自己吃亏。九月份两本书要一起开读完成。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9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提到中国内部的动乱时期除了打打杀杀的士兵将领,文人学士的存在是必不可少且不可忽视的。他们的精神从不动、毫不畏惧。
不忍忆王国维大师的投湖而死。一天的安详平常,却被那投湖一声脆响刺的干干净净。头陷淤泥足可见王大师一心求死的态度之坚决精神之强大。正如这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让人久久从难以回神。
是的,或许在平凡人眼里,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然而,这正是大师超越平凡人的地方。作者认为王氏真正的死因,是殉文化而死,是不忍见到即将衰亡的中国文化那令人心酸的悲怆结局而死,其一死是对当时混乱无序的时局和世风日下的现实作出的近似“尸谏”的抗争。
简单一句话,如醍醐灌顶,点醒了我。原来,文化的力量可以这么强大。原来,文学大师沉默的反抗是这么的让人震撼。当然,志同道合的人更能理解对方,并给予最真实的赞扬。难怪陈寅格一句道破:“凡一种文化,值此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亦愈甚;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再说到另一位国学大师梁启超。从教科书上我们也对梁启超的爱国、他的先进思想充满敬佩。从《南渡》中,再一次认识更加生动的梁启超大师。他看到世界范围的考古学迅速发展,而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境内,从事考古工作的人都是以各种名义来华的外国学者。他对这种现状颇为不满和不服气,很希望有中国人自己出面做这一工作。他认为“以中国地方这样大,历史这样久,蕴藏的古物这样丰富,努力做下去,一定能于全世界考古学上占有极高的位置。”这种自信与魄力让人折服,也唤起了我们普通人对大中国、对自己的信心。
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将自己两个孩子培养成中国历史上又两个杰出人才。
李济,也正是因在文化思想上的共鸣,而和梁启超走到一起,成为相差23岁的挚友。
“以考古家眼光看中国,遍地皆黄金,可惜没人会捡。”从李济这形象的一句话便可一眼看出他的思想辽远,以及与梁启超的相契合。当然,更加相像的还是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学术是天下之公器,中外合作是可以的,而且在当时条件下还是必需的,但古物是公有的,而且是国有的。”李济先生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眼光并没有使他在爱国,在维护国家权益上做任何让步。
我想,因思想的共鸣而结成的友谊是绝对纯粹而坚定的。而因血液中流淌的中国血液而氤氲而生的爱国之忠情,更是让中国爱国人士自发的团结及渴望和平。
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强大到是人力无法控制与收敛的。我们不能小瞧它,更不能忽略它,我们所能做的,是利用并发扬它。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10中国人素来注重家风,注重家族的传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的好,整个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也只有每一个家庭的家风好,千万个家庭才能成为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在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文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生远。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子女的教育一直是重视。尽管对于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现在有很多批判的说法,但是对于子女的成人、成才的重视程度自古至今始终如一。
《南渡北归》浩浩荡荡地书写了一大批中国旧时代的文人大家的经历轶事,可歌可叹,这些风流人物自然是一位位大师,随着那个时代远去,他们已经在史界、文学界留名,对于他们的是非功过自不是我辈所能评说的,在这里不再赘述。
作为普通的读者,不妨就从一个教育者(家长)的角度去读去体会这本书,这样话,偌大的一本书,我找到了一个思考点来梳理自己的感受。既从家庭教育,家风传承方面入手。在作者洋洋洒洒的文字中,有不少篇幅都提到了这样一个辉煌的家族-----梁启超的家族。梁启超的子女后代可谓是人才辈出。大女梁思顺是文史学家,次女梁思庄,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长子梁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三子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后担任炮兵校官,早逝,四子梁思达经济学研究者,五子梁思永著名的火箭控制学家。这一长串的名字可见梁氏家族所不同凡响的家族影响力。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尽管梁氏子女在发展上有梁思超作为文坛大咖显赫地位有关,但除此之外,梁启超在对于孩子教育的用心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岳南的广泛罗列资料的《南渡北归》中可以读出一些事例。在梁启超为孩子梁思成和梁思永选择将来所学专业的时候,作为父亲的他进行了精心策划与安排,面对外国强而中国弱的现状,抱着以学术薪火传家立业的目的,为梁思成和梁思永选择了建筑和考古专业。“皆是为了让当时不受中国学术界重视的冷僻专业,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为中华民族在这一专业学问领域争一世界性名誉。”梁启超从国家的高度,为国家的前途命运、为国家的学术发展考虑。可见梁启超眼界不同,站的高度也就不一般。
另外他让思成和思永走同一条路(建筑和考古),提出了将来可以互得观摹之意,真是最好没有了。可见梁启超作为家长也并未只是为孩子指了一条路就算完了,而是考虑到自家孩子之间将来的相互照应,相互帮助,毕竟古话“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此方面考虑也不谓不周全。在两个孩子在国外学习期间,梁启超也不断的为他们去留心观察找寻锻炼的机会。他打算让梁思永“丰富古文化的知识,多参观几个新成立的博物馆,然后再去欧洲深造几年,那时再回国于田野考古这门学科一世身手。”作为一名家长,尽管我们反对说包办孩子的未来路途,但是我们又不能放弃做家长的责任,因为一个家族的发展,一代人是站在另一代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作为我们承载着的后辈的家长来说,应该尽自己能力为孩子们去找寻发展的机会,提供锻炼的机会,这一点梁启超可谓是表率。
而一旦选定了目标,我们就要为孩子的发展不断加油鼓劲,为他们指点迷津,做好引路人。文中提到,在1927年梁思成曾向父亲梁启超写信询问,“自己与弟弟所学的专业与国家民族进步到底有没有用?”梁启超回答,“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又有语,“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思成所当自策厉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
“知子莫若父”,梁启超正是熟知儿子的脾气秉性,才为他们选择这样的未来。但是教育孩子成长的历程中,一代大儒也无不在渗透着梁家拳拳爱国之心。为振兴祖国落后的科学,并在这门科学上为祖国争得世界性名誉和地位。受此影响,梁氏兄弟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他们在自己的专业所能之处,为国家及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应了那句“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
说了梁家,再说说曾家。曾家,我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曾国藩。的确《曾国藩家书》太出名了,曾家的名望在曾国藩时代算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曾国藩讲求耕读持家,并以此作为家训提出了“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曾国藩也在书中记录到,予生平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报愧犹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也。曾国藩一生崇尚功名,更重视修身齐家之道。常说科名有无迟早,总有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修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勤奋好学,知书达理,吃千般苦读万卷书,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这类家训名言比比皆是。
在这种家风的一代代传承下,曾家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在本书中提到了曾昭抡和曾召燏两位。算得上是曾国藩后代中代表。前者是中国化学学科和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后者考古学界的翘楚,南京博物馆馆长。他们的成长历程得我们去思考,两位人物的杰出成就除了自身努力学习外,还有一点不得不单挑出来说一说。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当时曾家里的一位大家长即曾国藩的次子曾纪鸿的夫人郭筠,也就是二位的奶奶,这老太太是一位不简单的家长,虽是女子身份,在嫁入曾家后更是读书不辍,郭曾坦言,自己的大部头的书都是在曾文正公指导下完成的,因为郭的努力,自己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曾国藩对儿媳的培养同样在曾家后辈的身上得到了印证,郭筠在曾家家风的传承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她提出了家训六条:儿孙要谋求自强自立,不要求女子缠足,不赞成八股,不愿孙辈去考秀才,却学习英文接受新式教育。这些教育理念上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地开明。何况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的名门望族呢?
还有一点要紧地,就是郭大家长提出每房的长孙不论孙男孙女,她都要带到身边,以便接受教育。书中提到一件事很有意思,“在1920年,曾昭抡与其兄曾昭承同时考上了庚款留学生,即将赴美国读书时,家族姑母大表反对,对陈母说:“他们将来在番邦招了驸马,你怎么办”。曾母表示招驸马事小,留洋事大,坚决让儿子放洋。”郭的境界又见一斑。
古人一直有“闺闱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与“妻贤夫祸少,妻贪夫招罪”等之说。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也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断言:“如果你在家教育儿子,就是在教育公民了,如果你在家培养女儿,那就是在培养整个民族。”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于母亲的重视也尤为重视,“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在曾氏家族的家庭教育中,郭筠把母亲的作用、祖母的作用诠释的淋漓尽致。
当然书中的两个家族只是中华民族百家姓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从这两个分支的昌盛来看,我们作为各自家族中的一份子,有必要汲取优秀的教育经验,为子孙的兴旺做出该有的贡献。再往长远一些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国是千万家,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家族昌盛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千千万万的家兴旺起来,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起来。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11《南渡北归》一共有三部,分别是《南渡》《北归》《离别》
第一部《南渡》是故事的起源。在烽火连天,战火纷飞的那个时代,众多知识分子纷纷离家,他们带着厚重的书籍躲避纷飞的子弹,在家人奄奄一息之时拒绝敌人的糖衣炮弹。他们都是剑桥,哈佛毕业的高材生,但他们没有为了自身,辗转自身他乡,而是回到自己饱受摧残的祖国,与祖国共存亡。日本人说:要想彻底征服中国,光是占领他们的领土、城市、财产是不够的,必须在精神上征服。所以,日本人所征服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炸毁南开大学,随着日军攻击,南开已成为一片废墟,清华成为军营,学校被日本人所占领,但这双重打击,并没有让中国人民气馁,他们鼓起士气,走过三千五百里,从北平长沙到昆明,再从昆明到四川,一步一步,一天一天,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中国这片宽阔的土地。西南联大,史上最辉煌的学校,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组成了校董事会。陈寅格,傅斯年,金岳霖等组成了最豪华的老师阵容,二这个学校也诞生了许多让世界瞩目的人才:汪曾祺、李政道、杨振宁等。但是,这所学校却只有茅草盖顶的校舍和寄人篱下的悲情。
这本书有很多让人动情的故事:蒋介石在庐山开会,日军空袭炸楼,两名保安当场死亡,他沉着冷静,不为所动,在风雨飘摇的小楼中开会,张自忠无力回天。中方为了抢夺张自忠的遗体,牺牲两百多名士兵为代价,抢回了将军遗体,陈寅格在香港面对日军百般讨好。宁可饿死,不食周栗。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骨气。
《南渡》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南开清华学生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独自办学的岁月,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雄。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12通常说起历史,人们多会想起一些著名的战役,想到的是战士们的英勇献身,但是这部《南渡北归》却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读历史。大家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用思想来影响国人,但其实,大师们所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书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历史:1930年9月,梁思永等人到东北进行考古调查,为嫩江流域古代文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才有了两年后有傅斯年撰写的《东北史纲》,书中第一条便是“近年来考古学者人类学者在中国北部以及东北之努力,已证明史前时代中国北部与中国东北在人种上及文化上是一事。”由此事实依据驳斥了日本人“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理论,给日本“指鹿为马”者当头一棒,为中国人大出了一口志气。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梁启超坚持鼓励自己的儿子学习考古,尽力发展国内的考古业的原因了吧。文人们有自己捍卫国家尊严的方式,相比上战场冲锋陷阵,文人们所做的更多是幕后的事,而这些,又如蔺相如和廉颇文武共行般是不可或缺且相辅相承的。
这本书,带给我更多感动的则是那一代大师们在战乱中奋力保护祖国文化,传承祖国文化的那种坚持,数年颠沛流离,数次哀叹山河破碎,可也许是时代造英雄,这一代文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保留了进行学术探究的严谨态度,也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一本本著作,和那些一点一点被抢救回来的文化。
而对这一历史温情感受最深的60后作家岳南也传承了这种精神,这本《南渡北归》他写了八年,数次进行实地考察,就如他在采访中所说:“我看到他们当年用什么锅,睡的什么床,描写的时候就更加真实。”而大家也会发现,书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详细的解释并附上了具体的资料来源。
最后说一说这本书的封面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我想这也许是欠妥的,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现在也有着很多为发展而努力奋斗,作出大贡献的青年人。但这句话也应该作为对后世的一个警示,在争着评教授职称,为金钱所迷惑双眼的现在,更应该有些人能够一心扑进科学,把全部生命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学科。
推荐这本书,就如作者岳南所说的这样,希望你们能在这套书中读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种,历经苦难而不悔的那种,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得到张扬的那种”历史温情。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13纵观历史从戊戌变法到民国,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从未抬起头来。但在民国后,有一群大师,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或写诗,或考古,或研究科学,都在为中华做出伟大的贡献。
今天,我便推荐一本书《南渡北归》,作者是岳南,该书有上中下三册。它讲述的是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的一系列故事。
南渡北归封面(刘彦江摄)
大师虽然早已远去,但是,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当时北京大学一潭死水,是蔡元培当上了北大校长后,兼容并包,锐意进取,才把北大从深渊里拉了出来,成了一个崭新的北大。他认人为贤,这是大家都公认的。
除了蔡元培了以外,还有一些人,他们也有宝贵的精神,譬如傅斯年,他虽然无比高傲,但是,他有才气,被形象的称为“傅圣人”。他在这期间创办了史语所,为历史学和语言学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我欣赏的,就是傅有着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我们才能追上世界的步伐。
再譬如金岳霖,他是非常有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在逻辑学上有着伟大的成就,把他的学生殷海光教导成有名的学者、教授。但这不是重点,我还想说的是他为我们留下的精神便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其实,在当时,这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在他的一些同行中,有些因为自己在爱情方面的问题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金岳霖却没有插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自己静享孤独,留下了一段佳话,被世人所称颂。
还有陈寅恪,他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也是一位文化大师。我认为,他留下的精神就是“独立的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有他在晚年时,对他著作的执著和专注。他虽然受尽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文人的风骨。还有很多大师,他们也留下了很多精神,但在这里,我不一一赘述了。
确实,作者在写此书是带着浓烈的主观感受,而且“虽缺史家之大视野,少史家之大悲悯,无史家之深思考。”但是,它仍然是一本不容质疑的好书,它揭露了我们所不知道的历史,丰富了我们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也可以让我们学到历史,以正确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些问题,以此来避免更多的悲剧。
在看今朝,面对着周国家以及大国的虎视眈眈,我们要勇往直前,有着独立的思想正确的分析我国形式,积极想上,不枉先人为中华做出的努力。
人虽已去,但精神不灭,我们要继承大师们的精神,为民族复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14正如标题,南渡北归这本书,因某些原因只是略读,但依然有不少感触。从此看出凡刘老推荐的无不是好书,奈何时间紧迫,无法细读,只能日后慢慢品味。可能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当我们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第一个感想便是这本书好难读。许多关于大师的琐事基本上都一一的展现在这本书上。让人应接不暇,如此繁多的细节铺天盖地地捐过来,的确让人喘不过气。
但当我略读完第一本后,又翻过来看到封面上的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一切却又似乎明澈了起来。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东西,清华的四大导师,鲁迅一派与胡适一派的纷争,西南联合大学的出现。无不是这个时代才会出现的事件。这本书总体的时间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文中讲了许多在这个时期各个大师做的事情以及贡献,但我发现当作者再讲关于大师们的学位时却鲜有人是真正的海龟,许多大师在出国留学时都没有拿到学位,不是说大师们拿不到,而是大师们根本没有时间或者那个心思。很多大师出国留学只是为了知识,学到了知识便又去学其他的,所以很少有人拿得住学位,并不是说大师们半途而废,只是因为他们想更早的回到祖国加以报效,所以花了更少的时间将国外的知识学到手,仅此而已。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很多人也许不理解,不是还有句话吗?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比一代人强,怎么会没有大师呢?其实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所谓大师是指这个时代特有的人物,他们是必须在这个时代的影响下才会出现的伟大人物,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也有我们这一代的大师,但是那些大师他们活在过去,给过去的人们乃至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甚至连现在都有它们的影响。谁敢说自己的语文课本上没有鲁迅先生的足迹,谁敢说北大的校园没有蔡元培老先生,依然会有现在的辉煌?都不可能,他们是那一个时代的大师,是存在于人们心里的大师,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15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益友。最近终于把《南渡北归》看完了,个人觉得,看《南渡北归》需要耐心,因为有几百万字的篇幅,更要有足够的理性,因为这本书给你的想象空间是无穷大的,稍有疏忽就容易陷入愤世嫉俗。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作者岳南隔空打牛、言此意彼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线牵着我的目光,使我恋恋不舍地跋涉完这段悲喜交加的书途。每每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桥段时,难免哑然失笑,笑过之后的余味,却是深深的悲凉。
《南渡北归》一本书能让读者如此不知不觉中陷入思索之阵,自然是大大的了不起,而书中的吉光片羽,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在这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我看到,在纷繁复杂的政治面前,大师们依然葆有傻乎乎的天真烂漫。当隆隆炮火烧到北平城墙之下的时候,朱家骅、傅斯年等学界精英积极奔走,力争尽量多的抢救学人,投奔台湾。纵然拼尽全力,朱、傅二人在台湾的境遇却让人唏嘘不已,前者被老蒋故意找茬摘掉教育部长的官帽,而后者则是在连一条棉裤都买不起的境况下,贫病离世。这二人的窘境是迁台学人的一个缩影。胡适虽然是著名的学界大鳄,过得却同样不甚风光,要忍受台湾同行的明枪暗箭,还要忍受小儿胡思杜的检举揭发,精神上的悒郁可想而知。在胡适迷人微笑的背后,其实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最终,这位古稀老人在一次宴会上溘然离世,总算死后备有哀荣。我想这份哀荣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具有独立治学精神的学者应有的。在胡适死后若干年发动的那场浩劫中,在红卫兵歇斯底里的批斗声中,曾经积极揭发过他的学生、朋友、亲戚,不知道想到的最多的又是什么?是懊悔,是自惭,还是恼恨?上天确实开了个冷玩笑这一出闹剧明明已有前车之鉴,很多自以为得计的学术精英却依然唯恐落伍。政治的翻云覆雨,他们哪里来得及看清。当那一记响亮的巴掌打下来,痛的不止是这些老者的脸,还有时代的心。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几个字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貌似绝决的含义透露出特定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那些曾经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昂的灵魂却不是时代可以抹杀的。乱则隐,治则现的大贤处世法则,我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奏效的。那么意思已经很明显,大师是有,但他们是否愿意出现在聚光灯下,就要取决于他们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了。
我曾经看到过有一些活跃在各大媒体上的知名学者,自封大师。那时,我跟绝大多数人一样,疑惑大师这一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得道高僧的称谓,怎么会用来给大学者冠名。那么看完《南渡北归》,我想我对真正的大师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他们学高身正,难道不就是得道之人,不就是大师吗?和尚修道在寺庙,大师修道在红尘。他们,其实就是最不普通的普通人。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普通人,分解出来就是可怜、有爱。身赴台湾的胡适,临死都不知道曾经谩骂他是美帝国主义走狗的小儿胡思杜已经自杀,还饶有深情地在遗嘱中提出给小胡分遗产,其状堪怜。一心关心国家命运的梅贻琦,虽然在台湾新竹完成了重建清华的夙愿,但直到生命弥留之际再也没有见过爱子梅祖彦。考古界的巨擘李济,因为海峡两岸的政治对垒,因故旧凋零、思亲情重,最后也郁郁而终。台湾之于中国,是领土的割裂;而大陆之于台岛上的异乡人,则是整个思念的寄托。这份家国情怀,可能是大师们都有的一种普世情怀吧。1946年,林徽终于结束了九个年头的颠沛流离,跟家人回到了一直以来念兹在兹的北平,满怀深情地游故地。抗战结束之时,虽然已受尽病痛折磨,但她依然选择了放弃赴美治疗的机会,选择了和祖国一起受苦。在生命的最后九年,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这位智慧女神的化身,就像一位勇士一样与病魔作着斗争,紧紧守护在祖国的身旁。我想:她的一生,是对得起金岳霖对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哀挽,以及终生未娶的痴情的。
当下,有人不乏嘲讽地说,现在的生活事故多了,故事却少了,而大师的故事却是少之又少了。我真诚地期待:《南渡北归》不会是一曲挽歌,而是大师故事的一个变奏,是开启大师时代的一把小小的钥匙。
最后说一说这本书的封面,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我想这也许是欠妥的,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现在也有着很多为发展而努力奋斗着。但这句话也应该作为对后世的一个警示,在争着评教授职称为金钱所迷惑双眼的现在,更应该有些人能够一心扑进科学,把全部生命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推荐这本书,就如作者岳南说的这样,希望你们能在这套书中读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种,历经苦难而不悔的那种,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得到张扬的那种历史温情。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16最近,终于把《南渡北归》这本书看完了,回想起来,这本书从买来到看完,花费了半年的时间。
个人觉得,看《南渡北归》需要耐心,因为有几百万字的篇幅,更要有足够的理性,因为这本书给你的想象空间是无穷大的,稍有疏忽就容易陷入愤世嫉俗。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作者岳南隔空打牛、言此意彼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线牵着我的目光,使我恋恋不舍地跋涉完这段悲喜交加的书途。每每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桥段时,难免哑然失笑,笑过之后的余味,却是深深的悲凉。
《南渡北归》一本书能让读者如此不知不觉中陷入思索之阵,自然是大大的了不起,而书中的吉光片羽,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在这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我看到,在纷繁复杂的政治面前,大师们依然葆有傻乎乎的天真烂漫。当隆隆炮火烧到北平城墙之下的时候,朱家骅、傅斯年等学界精英积极奔走,力争尽量多的抢救学人,投奔台湾。纵然拼尽全力,朱、傅二人在台湾的境遇却让人唏嘘不已,前者被老蒋故意找茬摘掉教育部长的官帽,而后者则是在连一条棉裤都买不起的境况下,贫病离世。这二人的窘境是迁台学人的一个缩影。胡适虽然是著名的学界大鳄,过得却同样不甚风光,要忍受台湾同行的明枪暗箭,还要忍受小儿胡思杜的检举揭发,精神上的悒郁可想而知。在胡适迷人微笑的背后,其实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最终,这位古稀老人在一次宴会上溘然离世,总算死后备极哀荣。我想这份哀荣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具有独立治学精神的学者应有的。在胡适死后若干年发动的那场浩劫中,在红卫兵歇斯底里的批斗声中,曾经积极揭发过他的学生、朋友、亲戚,不知道想到的最多的又是什么?是懊悔,是自惭,还是恼恨?上天确实开了个冷玩笑这一出闹剧明明已有前车之鉴,很多自以为得计的学术精英却依然趋之若骛,唯恐落伍。政治的翻云覆雨,他们哪里来得及看清。当那一记响亮的巴掌打下来,痛的不止是这些老者的脸,还有时代的心。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几个字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貌似绝决的含义透露出特定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那些曾经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昂的灵魂却不是时代可以抹杀的。乱则隐,治则现的大贤处世法则,我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奏效的。那么意思已经很明显,大师是有,但他们是否愿意出现在聚光灯下,就要取决于他们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了。
我曾经看到过有一些活跃在各大媒体上的知名学者,自封大师。那时,我跟绝大多数人一样,疑惑大师这一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得道高僧的称谓,怎么会用来给学者冠名。那么看完《南渡北归》,我想我对真正的大师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他们学高身正,难道不就是得道之人,不就是大师吗?和尚修道在寺庙,大师修道在红尘。他们,其实就是最不普通的普通人。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普通人,分解出来就是可怜、有爱。身赴台湾的胡适,临死都不知道曾经谩骂他是美帝国主义走狗的小儿胡思杜已经自杀,还饶有深情地在遗嘱中提出给小胡分遗产,其状堪怜。一心维系家国命运的梅贻琦,虽然在台湾新竹完成了重建清华的夙愿,但直到生命弥留之际再也没有见过爱子梅祖彦。考古界的巨擘李济,因为海峡两岸的政治对垒,因故旧凋零、思亲情重,最后也郁郁而终。台湾之于中国,是领土的割裂;而大陆之于台岛上的异乡人,则是整个思念的寄托。这份家国情怀,可能是大师们都有的一种普世情怀吧。1946年,林徽因结束了九个年头的颠沛流离,跟家人回到了一直以来念兹在兹的北平,满怀深情地重访每一处故地。抗战结束之时,虽然已受尽病痛折磨,但她依然选择了放弃赴美治疗的机会,选择了和祖国一起受苦。在生命的最后九年,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这位智慧女神的化身,就像一位勇士一样与病魔作着斗争,紧紧守护在祖国的身旁。我想:她的一生,是对得起金岳霖对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哀挽,以及终生未娶的痴情的。
当下,有人不乏嘲讽地说,现在的生活事故多了,故事却少了,而大师的故事却是少之又少了。我真诚地期待:《南渡北归》不会是一曲挽歌,而是大师故事的一个变奏,是开启大师时代的一把小小的钥匙。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17即便是夏日,读《南渡北归》,依然让我从心里感到寒意。窗外吹进的是丝丝热风,心里涌出的却是冰冰的寒凉,没有一点温热的感觉。
《南渡北归》讲的正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决策,及其走上不同的道路之后,各自命运的遭遇和剧变。1949年,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划江而治的幻想彻底破灭,中国开始建立新的政治格局。
这一年,m给中国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画了一条深刻的分界线。这一年,有些知识分子留在了大陆,有些知识分子去了台湾;之后,又有很多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自世界各地回国建设新中国,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坚守国外的阵地。
回望历史,有时如梦一般,真实与假设难辨真伪,清晰与模糊交替出现。
1951年7月,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巫宁坤接到国内急电,请他回国到燕京大任教,他随即中断学业回国。当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助理研究员和讲师的李政道前往送行。巫宁坤突然问李政道:你为何不回国工作?李笑着说:我不太适合。
此后的1957年,巫宁坤被打成右派。同一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历史不能假设,历史只能总结。为了对民国及新中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我们选择一些具体的人和事,更能把历史的真实面目看得更加清楚。
吴晗与胡适:师生的殊途
吴晗是著名的明史专家。1948年11月底,时为清华教授,秘密潜入解放区等待出任高官的吴晗,派人找到胡适,让胡适留下,不要跟着国民党乱跑找死。当时这边许诺,让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兼任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斩钉截铁地给来人以著名的三句话拒绝了,哪三句著名的话呢?这里不说了,大家可以自行查证。
胡适南行之后,曾多次对人说,吴晗可惜,走错了路。他这样说,是因为吴晗曾经是他的得意弟子,他不愿看着吴晗从此走上不归路。吴晗随后以接收大员的身份,掌控了北大、清华。意气风发时,越发认为胡适是典型的狗坐轿子,不识抬举,是真正的走错了路。师生都认为对方走错了路,其实,没有谁对谁错,每条路都有他的不确定性,特定的年代也有特定年代的局限和历史环境,本文不以当时的事例映射当下,毕竟时代在进步,国家在发展,只想以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来警醒后人,对社会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对这一对师生,历史是这样记录的:
1948年底,胡适离京南行后,受蒋委托,以私人身份赴美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一做,就是10年。蒋政权逃离大陆后,胡适在美自谋生路。这么大一个知识分子,与其他人一样,填表求职,买米买面,其间苦痛,不足为外人道也。
1957年,蒋介石亲请胡适回台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离美赴台。
1962年,当吴晗在北京副市长任上时,胡适在台北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一时,台湾大恸,蒋介石为之亲挽: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胡适只会打麻将的小脚太太江冬秀看着如此壮观浩瀚,涌动不息的人潮,对长子胡祖望说:祖望啊,做人做到你爸爸这份上,不容易啊。
台湾人所以会对胡适先生有这样的情怀,是因为49年前后,当时所有重要的知识分子要么就留在大陆,要么就流亡海外。傅斯年主持台湾大学时,连教师都招不够,还是用从大陆史语所跟过来的研究员们当教授才解决了当时的困难。所以,以胡适当时的地位,在台湾非常困难的时候,愿意回台湾担任这个职务,主持中央研究院,台湾的老百姓从心里觉得胡先生是认同我们的,来支持我们的,对他非常感激。那种感激之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
新中国成立后,吴晗焕然一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他那段时间的写照。
陈寅恪:谁的骨头最硬
陈寅恪,自早年起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长达13年,精通多种语言。陈先生读书只为知识,不为学位。虽学富五车,却无一张文凭。上世纪2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开办国学研究所时,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举荐他。曹校长觉得陈寅恪无名望、无博士、无著作,是三无学者,梁启超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几百字有价值。清华不请,国外的大学就一定要请了。曹校长一听,赶快聘请。35岁时,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1948年底,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之时,陈寅恪虽然与胡适一起离京南飞,却因了种种际遇留在大陆而未去台湾。
1945年9月,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穆旦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的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在诗的最后一段,诗人用中国远征军将士们的鲜血和泪水凝成了一曲凄婉哀绝的祭歌: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这是神一样的诗篇,这是神一样的悲悯。生命的无奈,时光的无情,自然的残酷,意象之恐怖,心志之恍惚,全是血泪凝结,震人心魄。相比屈子江边行吟,悲叹时运之不济,穆旦的诗更让我从灵魂深处对命运敬畏,对生命珍重。
现在我知道,对抗战历史的认识和书写有那么两种人:
一种是知道但不承认;另一种是真不知道,其原因或者是不读书,或者是瞎读书而致满脑子浆糊。这两种人都不能原谅,因为掩藏真相是罪恶,而不去了解真相则是愚昧。
1949年,穆旦赴芝加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1952年,穆旦与夫人周与良先后收到了台湾大学和印度德里大学的聘请书,但夫妇二人还是决定回归大陆,去完成他们对祖国的贡献。1953年5月,二人分别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和生物系副教授。他们凄惨悲凉的后半生从此开始了。
穆旦被批判的罪名起初由国民党远征军伪军官和蒋匪帮的英文翻译晋升为双重反革命分子,继而又被晋升为美国特务。
1958年底,反右时期,穆旦受了阳谋的暗算,被引蛇出洞,结果被天津中级人民法院以历史反革命分子的罪名处以三年劳动改造。
1962年,被解除管制,每天打扫厕所和澡堂,结果,其传奇般的生命再度迸发。白天从事完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无休止的思想汇报后,晚上回家就开始偷偷翻译英国诗人拜伦的长篇诗歌《唐.璜》。
1965年底,译完初稿。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文革已开始横扫中国大地。期间,穆旦夫妇被几关几放,屡遭批斗。
1977年,穆旦心脏病发作而含冤去世,时年59岁。
死前,诗人写出了新诗《冥想》,道出了自己一生的感悟: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诗人是社会的梦想家,人类因梦想而伟大。穆旦是上帝的传道者,一生都在向人们传播着善良、爱心和梦想。诗人死去,梦想黯淡。友爱和善良被狂风席卷,这块大地充斥着罪恶和谎言。
政治运动,写满了多少知识分子阴阳两隔的悲欢。曾经留下的,梦想被击得粉碎。故有陶孟和梦想是人类最危险的东西的呐喊。曾经离去的,眼望故土,无能为力,满怀心酸。这样的结局,是上帝对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诅咒吗?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18《南渡北归》读书笔记5000字范文:
这套《南渡北归》总算是看完了,这是去年在看完一些大师作品的时候朋友推荐的,一直排时间排到今年第四个月才开始读,《南渡》、《北归》、《离别》一共三部,读了恰好三个星期,实话说第三本并没有读完,大师们往往死的很惨,所以我决定就放下不读了。
还有一点要特意说在前头,虽然读我文章的朋友不是太多,每篇阅读量也就百来个左右,但是我不愿意给任何一个朋友误导。我确实要为这套书写读书笔记,不过这套书写的真的不怎么样。这个作者付出了一定的诚意,包括前往许多西南联大的旧址探访,还有和当事人的子女或学生求证等等。作为一本清末民初到解放后记录中国学术社会变迁历史的书,非常的不合格。主观立场太多,一件历史事实加上了太多他自己喜好的情绪评判,有愧于史家应有的态度。另外,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虽然他长的奶白奶胖的,居然非常喜欢写八卦。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之间的恋爱关系写的真细,包括林徽因和冰心之间的江湖撕逼也分出了单独的篇幅。所谓男生女相是不是性格也会更加三八呢,这个长得略微像老年女性的作者如此写史,居然也是为了向大师表示敬意。
当然,吐槽归吐槽。写一部跨度时间这么长,涉及人物之多、关系之复杂,本来就很不容易。作为长篇八卦野史来读,每种读者应该都能找到自己喜欢读的地方。至少我看到了许多我喜欢的大师更为详尽的信息。
话说回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读的书越来越多,发现小时候从课本上读来的,或者听老师讲的许多东西真的不可靠。比如说郭沫若就不是个好东西,尽管他才高八斗,十分难得。中国和西方特别不同的一点是,中国非要讲究个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不管现不现实,不管讲什么才能总要讲一下为人,尤其这些文人墨客高级知识分子,本来就无德还非要给自己装点特别多的道德文章。前阵子跟着单读的共读活动了解了一下写《尤利西斯》的乔伊斯,发现西方作家非常坦荡,乔伊斯是个当之无愧的混蛋,但是他是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字天才,写出了百年英文文学经典里好几部代表作。他一生也没有说过任何一个字称自己是好人,也不需要去讲人家是不是好人坏人,而在西方的文化圈子里也没有这个必要,活儿好就是活儿好。
中国人很有意思,做什么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讲真,我一直不喜欢胡适。读过他的散文,寡淡无味,既没有文字之美,也没有真正的朴实。也不知道胡适先生的研究专长到底是什么,就像王国维可以拿出来称为专长的简直太多了,中国甲骨文研究者最高贡献者之一,精通多国文字等等,几乎可以为此再写上一千字,所谓“不观王国维之学问,不知大师之大,高山之高”。不管怎么说,胡适先生对于学生的提拔、抗日时期出使美国四处演讲争取支持,最后甚至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珍珠港事变之后的美日交恶,他是有功劳的。当他跟着失败了的蒋政府去了台湾以后,由于他学术领袖的地位(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他是领袖),在内地形成了势必要打倒他的风潮,郭沫若就是领军先锋之一。胡适我不喜欢,但是他至少这辈子除了民国时期在报纸上和鲁迅等“法日派”打打嘴架,不怎么会刻意的恶意攻击,真是比起那些倒胡运动冒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要好太多了。
这套书里,我更愿意看到的是许多真正的大师风范,还有学术之外的家国情怀。在谈论真正的大师之前,有一些人在我心目中还不能称为大师,但是我会一直记住他们。比如七七事变北京即将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起来决定一起南迁,其中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当年在英国求学,导师为了支持中国科学研究赠送了他50克放射性元素--镭。他用一个坛子装好,请梁思成夫妇用小汽车连夜用小汽车将他送出北京,一路南迁,路途艰险,他的家当丢光了,身上的衣裳都破了。一个多月后,一个紧紧抱着咸菜坛子的乞丐走到了长沙,拄着一根木棍晃晃悠悠的走到了三个大学的临时大学门口,工作人员不让乞丐进入。他看见了梅贻琦,忙喊了一句“梅校长!”梅校长一怔,仔细看了好久才认出来这个人,继而泪水涌出了眼眶。
中国的田野考古学应该从李济开始的,他学的并不是考古,他是哈佛人类学博士。他曾经说过一段话我很喜欢。“那时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美国长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那时的留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就回国的。他们在回国之后,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考虑到赚多少钱和养家糊口的问题。我就是在当年这种留学风气之下,选择了我所喜爱的学科---人类学。”作为一个出国多年并没有留在当地的现代人,大概听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没留在国外。当然谈不上什么报效国家,只是怀念二十四小时永远有人气的故土。
在七七事变后,日军即将进京,这几个大学和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个壮举,文物南迁,一万八千多箱文物国宝在抗战八年时期一直在中国的土地上辗转,一件未失!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讲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石鼓,就曾讲起过这段历史。这里就有李济教授的功劳,尽管在他后来随蒋政府赴台带走了一部分,形成了现在的台北故宫博物馆,但是这也是中华文化历史的传承。
李济是清华大学国学院成立后除了名声斐然的四大教授外,唯一的正式讲师。清华大学的来历是庚子赔款所成立的,所以清华当时不成文的流程大概就是清华读书八年,美国留学,回到清华教学。除了一些家境不好实在不能成行的学生以外,培养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说到这里,我又很感叹,剑桥、牛津、哈佛这些世界名校的风范,号称泱泱大国的天朝上国,或者其他号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根本办不成这样世界性的大学,没有门户之见的教育了来自于多少不同文明的青年。或许当年的清华还有一些这样的影子。
清华大学国学院成立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教职员公示:
教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
讲师:李济;
助教:陆维钊、梁廷灿、章昭煌;
主任:吴宓
事务员:卫士生;
助理员:周光午。
就像王国维的治学之论:“一校之中实行教授之人多,而名为管理之人少,则一校之成绩必可观矣!”作为当年最好大学的国学研究院,仅仅只有两三个行政管理人员(毕竟吴宓也算是个学者)。简直不能想象现在一个大学里多少行政管理人员,现在任何一个机构里多少行政管理人员。
这四大教授里除了赵元任后来出国不是很了解,其他三位在我心目中是不可替代的三位大师。尤其陈寅恪,被称为三百年才出一人的大才。据说保守估计精通至少十三种语言,精通既是可以阅读并使用,这些语言中还包括许多已经灭绝的民族和死掉的文字,他最擅长的历史是隋唐前后,他在清华上课的时候,其他的教授包括吴宓、朱自清他们都会乖乖旁听,所以也被成为“教授们的教授”。而且陈先生是没有大学文凭的,他在欧洲游学十几年,包括后来又去了哈佛被称为“哈佛三杰”之一,他都是在学习一种学问或者语言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后,直接寻找下一个导师下一个学校下一个课题,从没想过要拿文凭。据说吴宓在邀请他从哈佛回国任教时,他就一个要求,先多给些钱,他需要买大量大量的书。
插一句题外话,陈寅恪这样的极特殊天才适用于无文凭聘请,还有许多类似于北大教授沈从文的自学成才等等。也不必过于怀念那个年代无文凭的大师还是有一些的,虽然现代天朝的教育体制很多问题,但是对于大学讲师到大学教授,必须对应一定学问的文凭,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一个看上去比较死的门槛至少保证了绝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至少不算太差。
陈寅恪在清华任教的时候,已经有一只眼睛不好了,到南迁前已经近乎于失明,他放弃了出国就医的机会,执意跟着学生一起奔赴西南,他喜欢清华园里好好研究好好教书的生活。他的讲课风格很有意思,据说每次搬着一摞参考文献,从踏进教室的那一瞬间开始,就能从上一次课讲到的内容开始继续,直到走到黑板前,写上满满的板书,再走到为了他准备的椅子坐下滔滔不绝的讲下去。之后他有一次受邀去牛津讲课的机会,原本已经动心,为了救治太太的病,从西南联大辗转到了香港准备登机出境,结果被孔祥熙的妻女用自己的行李、家具、宠物和杂物霸占了整架飞机。官太太大小姐跑路了,日军轰炸,进而香港沦陷。学术界一度以为陈教授死在了香港,引起学潮、罢课等教授与学生同时暴动。在此刻,陈教授正在香港用日语驳斥上门送米粮的日本兵,并将粮食扔出了家门。
陈教授在晚年的时候,两个眼睛几乎都失明了。民国时期从不见他在报纸上或者什么媒体上与其他人争吵,也没有跟随傅斯年去台湾,解放后他也没参与任何运动去批判别人。一辈子做学问,教学生。这套书的第三册《离别》我看不下去,就是因为陈先生等人的死尽在第三册,世界性的文化财产死的都太惨了。
一说陈寅恪,似乎避不开一个人叫傅斯年。大概是除了蔡元培先生,我另一个最有印象的北京大学出身的学者。他与陈寅恪相识许多年,这个胖子大概这辈子除了陈寅恪大概也没在学问上服过谁。这个胖子脾气不好,当年在北大念书的时候,看谁不顺眼就怼谁,不管是怼教授还是怼学生,又很聪明,体型又魁梧,一副梁山泊好汉的领头架势,还是五四运动发起人之一,典型的学生领袖。留学回来后作为英美派代表跟着胡适骂了许多法日派回国的学者,还看不起许多本土成长起来的土包子。所以我真的不太喜欢这个胖子,但是实在是不得不承认,如果我回到那个年代,大概跟这个家伙的品性差不多。
更加不得不说的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学者们体弱,包括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他的弟弟梁思永因为肺病多次病危又抢救过来,包括后来陈寅恪通过香港试图去英国为太太治病,虽然最终因为孔老二的白痴女儿没有走成。这背后都有傅斯年不计一切代价背负着许多政治压力、财政压力争取来的努力。即便他愚忠蒋家去了台湾,后来成为台大校长,大力改革教育体制,才有了台大如今声名斐然的良好学风。胖子脾气不好,加上他的体型,高血压简直就是催命符。他在各种形势复杂的环境里顶住压力骂遍天下,为了办学,为了更好的大学教育,却在冬天冷的没有棉裤,赶紧给杂志写篇稿子赚点稿费,期盼着能让夫人去帮忙做条棉裤,稿费还没有收到就病发忽然走了。
中国的田野考古从李济开始,后来有了梁思永回国,还有本土成长起来的甲骨文专家董作宾,但是这一路护航的人是学生领袖傅斯年,一个讨人厌的凌驾于教授们之上的太上皇。包括田野考古的研究,包括故宫文物南迁之路,都有他保驾护航的影子。而像陈寅恪那样不拿文凭做好学问的天才,傅斯年也是有的,只是他太喜欢呼风唤雨了。尽管我不喜欢这个胖子,但是我真正觉得他是个汉子,每一次政治漩涡里他是一面正大光明的石碑,他有民族大义,也有友人义气,真的不应该被忘记。
讲到中国的考古学,就想要谈起来的是第三位大师,梁启超。从小读历史时看到戊戌变法,他与康有为试图从光绪年间推行君主立宪,不论成败如何这件事情都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当他成为清华四大教授时已经名声很大了,他的次子梁思成被送出去学建筑,三子梁思永被送出去学考古。他推崇用现代科学保留中国的历史文明,并将孩子们全部送往这条路上,这才是真正的家国情怀。梁启超先生的肾不好,当时住进了协和医院,由学成归来的外科医生动了手术摘除坏肾。结果动手术前,医护人员标记错了位置,手术医生也没有再次核对,取走了梁先生的好肾,这是近乎于致命的。可以想象当年造成了多么坏的社会影响,可是梁先生自己劝说大众,把医学交给专家,不要怪罪现代科学,现代科学并没有错。加上梁先生连日伏案写作,想要留下更多文化研究的成果,五十多岁就过世了。大师之所以称为大师,真的不仅仅是学问。
那时候的学者教授们真的很穷,比如蔡元培先生的女儿蔡威廉,因为没有钱治病死掉了。有些人穷的忽然性格大变,比如闻一多比如吴晗。这也是小时候知道的所谓革命家的又一个违背真相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穷的很有志气,比如梅贻琦校长,他作为清华大学校长握着庚子赔款以来的基金会很多年,就算最后去了台湾,也只用来办学,他真的特别瘦特别清贫,最后去世时随身携带的破公文包里,只有这笔基金这些年每一笔账目用途的明细。在昆明办西南联大时,委托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校舍,从第一流的大学建筑设计改了无数稿,因为没有钱,最后把梁思成气的将设计稿摔在了梅校长的面前,面对梅校长恳求他再改改,流着眼泪改成了茅草教舍。
在那个时代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家族,曾家。曾国藩的家书在现代社会里突然红极一时,他留下的家教真的堪称典范。不仅拥有上万册的私家藏书楼,曾家子女好像没有不成器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曾昭抡,美国麻省理工毕业的留洋博士,穿着不爱洗的长跑,也不爱刮胡子,两只鞋子前后均有破漏,却在西南联大成立南迁时,每天比其他师生更早出发,走到前方写日记等着大家赶上来。留英考古学专家曾昭燏是曾昭抡的妹妹,南京博物院院长,等等。翻阅曾家的家谱,各类学者都有,而且几乎都未参与过任何是非性活动。不像鲁迅还有个软骨头弟弟周作人,日军入京的时候选择留在北京为日本人办大学。(有时候真的感叹历史真是个面目全非的BIAO子)
就像我篇首提到的,这套书写的不算好,但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东西。我喜欢的大师还是我喜欢的,曾经在小时候耳濡目染的一些主流教育里如雷贯耳的宣传人物,可能真的不咋样。前阵子在公众号里读到的那句话,爱因斯坦讲,偏见,不过是十八岁以前所有常识的总和。而我以为,对于绝大多数并不思考的人类来说,可能八十岁依旧如此吧。
我所写下的这一些,几乎都是在脑子里一蹴而就的,既没有时间翻着书来写,也觉得值得记忆的并不会忘。而我也将持续不断的把这些曾感动过我的人和事,继续传承给每一个想听的中国人,请不要忘记,我们真正骄傲的历史财产。作者:王匆匆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19《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1000字
用了大约60小时读完了这本书,前后也历时两个月时间,从第一部的了解和逐渐熟悉那些半个世纪前的大师们,到第二部感叹和欣赏,再到第三部的哀叹和不舍,为我详细构建了一部场面恢弘大气的民国史,此前我对民国史的了解很多都是有关军事的,大事记的,很少提到这些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文化科学精英们,因此猝然读到第一部时,许多人物都很陌生,熟悉的也只偶有像陈寅恪,胡适,蔡元培等,这些大师在大陆尚未被完全屏蔽,偶尔还能听闻,但是书中介绍到的其他一些大师及科学精英,则鲜少听闻,如霸气如傅斯年者,多情如吴宓者,专情如金岳霖者,才子佳人梁林夫妇等,恐怕与特殊的政治立场和他们最终的悲惨境遇有关吧!此书让我重新开始认识这些生于民国这个战乱纷飞,但文化上确有百花齐放年代的大师们,他们的喜怒哀愁,留洋归国,结婚生子,教书育人,家国情怀等,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体现出不一般的光芒,随着抗战的胜利,也来到了第二部北归,看着逐渐熟悉的大师们在经历了战火的磨砺,和生活的困境,非但没有颓废,反而在那个特殊时期纷纷著书立传,其中的困难与艰险,通过作者诙谐幽默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最后一部也是最悲的一部,大师们的归途,先讲了选择逃台的几位大师,虽然生活艰苦,但都能够得以寿终,且在所余不多的生命中还能著书立传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本部的重点放在留下的大师们,基本都是以悲剧结尾,着重介绍了从建国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内,大陆的一些事件和大师们的结局!这段历史在大陆基本属于好了的伤疤,从没人敢去触碰,也从没人敢去反省,在看第三部的时候,我也常常在想,政治究竟是什么,为何可以如此奸邪犹如恶魔,乃至到现在出于政治考量,对这二十多年的错误仍然不敢去反思和认错,我们一直认为日本在二战结束后不愿承认是可耻的,但回到我们自身呢,我们又何尝认真的回头去看待这段历史,反思自己的过失呢,我们只是在不断的掩盖掩盖,以为只要不断往历史上埋沙子,总有一天,后人会挖不出这段历史的,这样也许在政治上是正确的,但是这真的是对的吗?我在看完本书后,灵魂深处受到了震撼,政治在这里是如此正确和高尚,但是为何我体会不到任何的触动,我体会到的只有恐惧!深深的恐惧!!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20读后感《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小编整理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小编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北冥有鱼有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扩展阅读: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扩展阅读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课文表现了鲲鹏什么样的情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初步意识到要志存高远。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出示PPT: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庄周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像力。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庄周:
ppt: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介绍逍遥游。
ppt:《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一学生朗读,教师指正读音。
3、全班同学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问。
ppt:
句子翻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
南冥者,天池也。
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学生再读课文。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介绍《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板书:万物有所待——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既然人的认识有局限,那庞大而神奇的鹏鸟是否也有局限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翻译: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庄子名言积累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激趣导入
了解庄周,初步感受其风格及地位,解决学生读好的问题,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的'能力,感悟课文主旨,体会句子的妙处,初步感受庄子的儒家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补充认识。
教学反思
学生刚刚开始诵读国学,对于庄子更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庄子的哲学学生很难理解。
经过几次跟读、带读之后,学生能够流利、通顺的朗读,但是断句有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课后作业背诵《北冥有鱼》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扩展阅读2第一课时
一、导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二、审题辨体
三、了解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33篇。
4、“逍遥”也写作“消遥”,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读文识字:
1、注意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北冥(míng)2、鲲鹏(kūn)3、抟(tuán)4、迁徙(xǐ)
2、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5、分组读,再齐读。
五、理解内容:
(一)回顾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翻译第一部分。
(三)学生按照示范,自由翻译,并汇报成果。
(四)翻译重点语句。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五)浅析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有哪些特点?(找出具体的词、句概括)。
2、庄子笔下的鲲鹏在你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3、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可以播放视频,感受一下。
4、总结庄子笔下鲲鹏的艺术特色。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自己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野马、尘埃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六、后世有没有人承袭他这种创作手法的?
李白。
七、课堂小结
庄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给我们讲述了鲲鹏将徙于南冥的故事,那他为什么要创作出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形象呢?他想借鲲鹏传达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八、布置作业
实记重点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鲲鹏”的诗词。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
1、基础知识
2、齐读课文,并指名概述其内容。
二、探究中心
(一)深入探讨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要去做什么?它是怎样去的?它为什么要去?
2、庄子心中的“逍遥”是怎样的?你觉得鲲鹏做到庄子的“逍遥”境界了吗?
3、“野马”和“尘埃”是否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4、鲲鹏到天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可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
5、文章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6、庄子笔下的“鲲鹏”有什么象征意义?
7、你觉得庄子所说的“逍遥”之境是指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8、你心中有没有这样一股“风”来束缚你?怎样摆脱束缚?
三、拓展延伸
1、“鲲鹏”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的运用。
2、庄子笔下的“鲲鹏”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四、理清思路
五、读读背背
六、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应该感谢先哲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思想教会了我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勇往直前;而道家思想又教会了我们生命的境界是无限的,要自我超越,摆脱现实束缚,畅意于天地遨游。他们在我们人生不同的际遇下,给了我们正确的指导,希望我们可以热爱祖国的文化,传承祖国的文化,在成长中汲取有利的因素,不断完善自己。
七、布置作业
读一读苏东坡的诗文,感受他的精神境界。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扩展阅读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课文表现了鲲鹏什么样的情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初步意识到要志存高远。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图片导入。
出示PPT:同学们观察图片。教师问:你们可以想到那个成语?学生答:大鹏展翅。教师:对。那么你们知道这幅图的寓意吗?学生:鹏程万里。教师:对。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那篇文章吗?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的《北冥有鱼》。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
二、作家作品简介
出示PPT:庄子(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三、背景介绍
出示PPT: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国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四、《逍遥游》简介
出示PPT:《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五、学习课文
1、检查预习。
北冥有鱼——(míng)
其名为鲲——(kūn)
其翼若垂天之云——(yì)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xǐ)
齐谐——(xié)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tuán)
2、朗读课文(听录音,把握节奏,全班齐读,教师正音)
3、结合课下注释,读课文,初步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问。
(学生分组完成翻译,教师小结)
4、重点实词
(1)其翼若垂天之云:悬挂。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迁移/是:这,指示代词。
(3)《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动词/怪: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4)水击三千里:拍打。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旋风。
(6)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气息,这里指风。
(7)其正色邪?真正的颜色。
(8)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
(9)亦若是则已矣:罢了
重点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大鹏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
(2)、《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是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当鹏迁往南海时,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就达三千里。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风盘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5、熟读全文,梳理知识点。
通假字:
1、“冥”同“溟”,海。
一词多义:
以: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
古今异义:怒古: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今:愤怒,形容气势很盛。
特殊句式
1、判断句:……者……也。“南冥者,天池也。”
2、倒装句:“去以六月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以六月息去”。
六、再读课文,内容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全班交流,教师补充)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既然人的认识有局限,那庞大而神奇的鹏鸟是否也有局限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翻译: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七、主旨
庄子借助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条件的,他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八、艺术特色
1、在想象中夸张
2、在想象中对比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
九、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十、课后作业
背诵《北冥有鱼》
板书设计
鲲→鹏(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
万物都需要借力
鹏徙南海(水击三千、扶摇而上)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扩展阅读4"说什么呢先生"
"你爱说什么就说什么.选什么话题,全由你自己决定."
既然这样,我就坐在那儿什么也不说."要是他指望我只是为说话而说话,或者只是为了炫耀而说话,那他就会发现他是找错人啦."我心里想.
"你一声不响,爱小姐."
我仍旧一声不响.他稍微向我微低下头来,匆匆瞥了我一眼,似乎是在探询我的目光.
"发犟性"他说,"而且还着恼了哦,这是不矛盾的.我用荒唐甚至有点无礼的提出了我的要求.爱小姐,我请你原谅.实际上,索性说说清楚吧,我是不想把你当作比我还低微的人来对待,这就是说,我自觉比你高明的地方,完全只是凭在年龄上比你大二十岁,在阅历上比你老练一个世纪罢了.这是完全正当的,我坚持这一点,就像阿黛尔会说的那样.我是凭着这一点优势,而且只凭着这一点,才要求你现在能好心地跟我谈谈,让我散散心,因为它老是钉在一点上,都磨破了,跟一枚生锈的钉子那样,越来越锈的厉害."
这段《简爱》中的对白典型的体现了一份自尊,一份自信.罗切斯特和简爱的爱情的主旋律就是这种高昂和谐的音调.我是公平的崇尚者,也许是因为天秤座的缘故把,我对这种平等自由方式的爱情很赞同.两位主人公思想独立却有交集.在一系列的磨难面前,他们分开过,但最终都听从了彼此的心找到了对方.
这部作品没有华丽的外衣,没有浮躁的激烈,有的是一份平实真诚.而当代小说中离奇的怪谈,夸张的描写,粗糙的情感笔笔皆是.看着《简爱》里的一字一句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欣慰.什么叫平等,什么叫自由,什么又叫幸福,其实就是那么简单,只要付出的是真心,就可以称之为幸福的源泉.现如今我们的社会中阶级,身份并不是阻碍,舆论也不再那么苛刻.但似乎是限制一下没了,人们开始认不清方向,找不到自己.爱情也在这样的环境里变得模糊,迷茫.金钱似乎很自然的被一些人揉进了圣洁的爱情,自己还满心欢喜的沉浸在物质享受中,乐得其所.
其实世上最珍贵的并不是物质享受,那些只是支持一个生命存在于世上的支点,而被杠杆撬起的那一端是灵魂的升华,情感的最强音.当一个人穷的只剩下钱的时候,就会明白枉费半生得到的只是空虚的泡沫,它能承载的重量太轻太轻了.还有一些人则更为可悲,直到走到生命的终点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就像吸蚀着紫色曼佗罗,迷醉于看着它鬼魅的身材,偿着它飘渺的味道,不愿醒来.就这样一生从未换来一刻的清醒,混沌着离开了世界.
《简爱》里的两个主人公历尽艰辛,蹒跚地走在上帝为他们胡乱画的一条小路上,虽然坎坷,却愈显温馨浪漫,每一次的打击都让他们的心贴得更近.故事的结尾罗切斯特拖着残病的身躯,却满怀惊喜全力地唤着"简尼特!我亲爱的简尼特!"虽然他的眼睛没有了炯烁的目光,但他调动所有能驾御的感官去感受自己的爱人.随着那声呼唤,我的感情伴着泪珠从脸颊滚落,寂静的夜,我的心在为他们跳动,这就是生命最强音的感召力.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扩展阅读5第一课时
一、导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二、审题辨体
三、了解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33篇。
4、“逍遥”也写作“消遥”,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读文识字:
1、注意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北冥(míng)2、鲲鹏(kūn)3、抟(tuán)4、迁徙(xǐ)
2、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5、分组读,再齐读。
五、理解内容:
(一)回顾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翻译第一部分。
(三)学生按照示范,自由翻译,并汇报成果。
(四)翻译重点语句。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五)浅析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有哪些特点?(找出具体的词、句概括)。
2、庄子笔下的鲲鹏在你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3、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可以播放视频,感受一下。
4、总结庄子笔下鲲鹏的艺术特色。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自己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野马、尘埃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六、后世有没有人承袭他这种创作手法的?
李白。
七、课堂小结
庄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给我们讲述了鲲鹏将徙于南冥的故事,那他为什么要创作出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形象呢?他想借鲲鹏传达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八、布置作业
实记重点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鲲鹏”的诗词。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
1、基础知识
2、齐读课文,并指名概述其内容。
二、探究中心
(一)深入探讨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要去做什么?它是怎样去的?它为什么要去?
2、庄子心中的“逍遥”是怎样的?你觉得鲲鹏做到庄子的“逍遥”境界了吗?
3、“野马”和“尘埃”是否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4、鲲鹏到天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可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
5、文章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6、庄子笔下的“鲲鹏”有什么象征意义?
7、你觉得庄子所说的“逍遥”之境是指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8、你心中有没有这样一股“风”来束缚你?怎样摆脱束缚?
三、拓展延伸
1、“鲲鹏”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的运用。
2、庄子笔下的“鲲鹏”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四、理清思路
五、读读背背
六、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应该感谢先哲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思想教会了我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勇往直前;而道家思想又教会了我们生命的境界是无限的,要自我超越,摆脱现实束缚,畅意于天地遨游。他们在我们人生不同的际遇下,给了我们正确的指导,希望我们可以热爱祖国的文化,传承祖国的文化,在成长中汲取有利的因素,不断完善自己。
七、布置作业
读一读苏东坡的诗文,感受他的精神境界。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扩展阅读6读后感导读:《愤怒的象群》精选了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创作的广受欢迎的中短篇动物小说佳作。以下是由网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读《愤怒的象群》有感,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读《愤怒的象群》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一书,其中的一篇《愤怒的象群》让我有很深的感受。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半夜醒来突然看见一群愤怒的象群冲进了村子,村长问怎么回事,有人举报说,看见一个叫岩温扁的人刚刚浑身是血地从菁沟爬出来,原来他是为了取象牙换酒喝,却最终得到了象群的报复,被大象踩死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很多,故事中的酒鬼岩温扁因为贪图钱财而丧失人性,开枪打死了年轻的公象,取了象牙不说,还想埋尸逃避,所以才激怒了生性本温和的象群,得到了惨重的报复,丢掉了性命。
如果当时他不这样做,不贪财、有爱心,他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真是得不偿失啊!想想现在的人类,因为近几年他们随意排放废水、废气、乱伐树林、捕杀野生动物,大自然也报复了人类,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每年都会遭受到不是洪水就是旱灾的侵害,还有地震。。。海啸。。。这难道不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严重的警告吗?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只有我们善待别人,别人才会善待你。
篇二:愤怒的象群读后感
今日读沈石溪先生的着作《最后一头战象》中的一个故事:愤怒的象群。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故事讲了因为一个名叫岩温扁的青年因为心存歹念,残杀了一头健壮的大公象,拔掉了象牙,然后埋葬了它。可是这却引起了象群的愤怒。
要不是波农丁说出了发现岩温扁满身是血,鬼鬼祟祟的情景,说不定曼广弄寨早就被象蹄踏成了平地,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心存不良心态的岩温扁最终被受到了制裁被象蹄踏死,躺在了那头大公象的身旁。
杀象者岩温扁死的是活该的,因为是他先去冒犯象群,买象牙换钱的心态太过于激烈,造成他犯这样的错误。
就差一点点,整个寨子就要被夷为平地,整个寨子就会像五十年前的亚皮寨那样遭到血洗,情况自然惨不忍睹,唉,仅仅就这一瞬间,抛开象牙逮只野兔什么的,也可以卖钱呢,何必在乎这么一只大象呢?象群可是会愤怒的,愤怒,人就要死的啊,连孟加拉虎都要畏惧三分的大象,人类再怎么样也不该惹他呀!
故事简单但又引人入胜,作者以沉重的笔调和切身的经历,描述了这一切。让人明白象也是有情感的,它对邻居曼广弄寨的行为要求报偿,以杀一头象换一个人的生命作为等值交换,让那些心存歹念的人不敢再度犯这种不好的事情。
希望人类与动物界能永远和平,再也别出现这种情况了。警告人类:贪心不足蛇吞象,贪心的人永远会遭受报应,而没有贪念的人,将会一生太平。
篇三:象也有情-愤怒的象群读后感
一个阴雨连绵的上午,我翻开了那本崭新的书《最后一头战象》。其中一个故事《愤怒的象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受益匪浅。
故事主要讲述了七八十头战象因为一头年轻的同伴被杀,所以以往的平静被打破了,它们向村寨的制高点走去,流露出万分愤怒的神情,村长立刻明白了:他们平时井水不犯河水,是象族头领一根半治理有方。平时,人象同行也不会彼此攻击。
现在,连一根半也来了,定有人杀害了大象,机智的村长马上抓住了这位村民,教诲了他并把它交给向群处置,象群终于散开了。第二天,人们在死象身旁多发现了一具尸体,是那个村民的他的头被踩扁了。
读到这儿,我的心灵被震撼了!象群是如此有情有义。它们为一头已经死去的同伴,为了友谊,明知有丧命的可能,但是它们依然毫不畏惧,毅然向村寨进发。
七八十头这个数字敲击着我的心房,象群数量如此之多,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每一头都为了同伴奋不顾身,没有一头象落下。
我仿佛看到林子里尘土飞扬,每头大象准备就绪,时刻待命攻击。我眼睛都不眨一下,全神贯注地看着,这种有难同当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它们为了同伴在天堂感到安慰,把猎杀者杀了,葬在死象身旁,也许它们的方式有些可怕,但是它们群体的意识和疾恶如仇精神却是那么另人佩服!
虽然对于那名猎杀者来说有些残忍,然后这一恶果不正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吗?连动物都有情有义,人类怎能自相残杀呢?就拿美国和伊拉克来说吧,美国进攻纯粹为了资源,不惜代价,美国死亡4000余人,伊拉克死伤无数,看着这些数字多么令人心痛!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扩展阅读7《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作者为战国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北冥有鱼》原文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此一飞在六个月后方才停歇下来。”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可以用芥草作船,而搁个杯子当船就会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便无法托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鸟飞到九万里高空,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能凭借风力飞行,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这样就能飞到南方了。寒蝉与小灰雀对此觉得很奇怪,它说:“我猛地起飞,力图到达榆树和檀树的树枝,有时飞不到,也就落在地上而已,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再而向南飞呢?”到近郊去的人,晚餐前就可以返回,肚子还没饿,不需要干粮;到百里之外去,晚上就要准备第二天的干粮;到千里之外去,就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当然不懂得这些道理,小不点理解不了大块头,寿命短的理解不了寿命长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寒蝉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这是活的短的。楚国南边有一种叫冥灵的大龟,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上古有一种叫大椿的树,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这就是长寿。八百岁的彭祖是一直以来所传闻的寿星,人们若是和他比寿命,岂不可悲吗?商汤和棘也有过前面所讲的谈话。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宽有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那展开的双翅就像云垂天边。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去往南方的大海。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起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它打算飞到哪儿去?”这是大和小的分别。同样地,那些才智胜任一个官职、能力在一乡中优秀出众、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时,其实也像斥鴳的见识,所以宋荣子就讥笑他们。宋荣子是那种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也不会让他感到鼓舞,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已。这种人世上,不多吧。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列子能驾风行走,轻盈美好,十五天后方才回到地面上,有他这样福气的人不多吧。但他虽然可免于行走的劳苦,却还是要有所依赖。人如果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却还是要有所依赖。因此说: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神人”没有功绩心,“圣人”没有名望心。
注释
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北冥”,北海。下文“南冥”,指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表推测。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垂:同“陲”,边际。海运:海水运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水运动的时候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徙:迁移。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一说人名。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抟(tuán):回旋而上。一作“搏”(bó),拍。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以:凭借。息:风。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相:互相。吹:吹拂。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极:尽。下:向下。亦:也。是:这样。已:罢了。
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扩展阅读8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二课时
四、整体感知,掌握主旨
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提倡百家争鸣。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明确论证方法: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这近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
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六、赏析语言:探讨鲲鹏的形象
1.课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鲲、鹏,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粃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
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及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毛主席: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七、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1.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2.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八、小结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主席……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九、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的作品,写一篇读书心得。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扩展阅读9本文节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
《庄子》一书思想和艺术都极具特色,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很难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教参》建议“教学要适可而止,不必求之过深。”、“在关键词的理解上不出现明显错误即可”、“重点体会作者想象的雄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体会大鹏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用学过的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读过的《西游记》中的大鹏金翅雕导入。回忆学过的内容,引入庄子创造的经典形象。激发兴趣。
二、预习检查检查预习的学案卷。明确字音、词意。抽测。核对学案卷,积累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语。
三、反复诵读一遍知句读,停顿要正确。
二遍明句义,难句齐疏通。
三遍分层次,理清文脉络。5反复诵读,停顿正确、读懂课文、理清层次。培养文言语感,读懂课文,理清层次。
四、体会特色
导入的内容都脱胎于文中的一句话,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找同学展示一二。根据提示,描绘情景。
展示、欣赏体会大鹏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奇特的想象。
进一步把握大鹏的形象朗读,总结大鹏的形象特点。体会大鹏的形象特点。
六、拓展延伸“大鹏”形象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知识点联结,加深理解。感受《庄子》的魅力。
七、作业背会全文及注释,完成《阳光学业评价》P122相关内容巩固积累。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扩展阅读10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冥有鱼》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冥有鱼》原文:
庄周〔先秦〕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北冥有鱼》注释
(1)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北冥”,北海。下文“南冥”,指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其:表推测。
(5)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6)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7)垂:同“陲”,边际。
(8)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
(9)徙:迁移。
(10)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11)《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一说人名。
(12)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13)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
(14)抟(tuán):回旋而上。一作“搏”(bó),拍。
(15)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6)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17)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
(18)以:凭借。
(19)息:风。
(20)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
(21)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22)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23)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24)相:互相。
(25)吹:吹拂。
(26)苍苍:深蓝。
(27)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28)极:尽。
(29)下:向下。
(30)亦:也。
(31)是:这样。
(32)已:罢了。
(33)覆:倾倒。
(34)坳堂:指堂中低凹处。坳(ào):凹陷不平。
(35)芥:小草。
(36)置杯焉则胶:将杯子放于其中则胶着搁浅。置,放。焉,于此。胶,指着地。
(37)斯:则,就。
(38)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文,意为“这样,然后才……”。
(39)培:凭。
(40)莫之夭阏(yāoè):无所滞碍。夭,挫折。阏,遏制,阻止。“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41)图南:计划向南飞。
(42)蜩(tiáo):蝉。
(43)学鸠:斑鸠之类的小鸟名。
(44)决(xuè):疾速的样子。
(45)抢(qiāng):触,碰,着落。“抢”也作“枪”。
(46)榆枋:两种树名。榆,榆树。枋,檀木。
(47)控:投,落下。
(48)奚以:何以。
(49)之:去到。
(50)为:成为。
(51)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行)。
(52)“奚以……为”:即“哪里用得着……呢”。
(53)适:去,往。
(54)莽苍:色彩朦胧,遥远不可辨析,本指郊野的颜色,这里引申为近郊。
(55)三餐:指一日。意思是只需一日之粮。
(56)反:同“返”,返回。
(57)犹:还。
(58)果然:吃饱的样子。
(59)宿舂粮:即舂宿粮,舂捣一宿的粮食。宿:这里指一夜。
(60)之:此,这。
(61)二虫:指蜩与学鸠。虫:有动物之意,可译为小动物。
(62)知:知道。
(63)朝菌:一种大芝,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
(64)晦朔: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一说“晦”指月末,“朔”指月初。
(65)蟪蛄(huìgū):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66)冥灵:大树名。一说为大龟名。
(67)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中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
(68)大椿:传说中的大树名。一说为巨大的香椿。
(69)彭祖:传说中尧的臣子,名铿,封于彭,活了约八百岁。
(70)乃今:而今。
(71)以:凭。
(72)特:独。
(73)闻:闻名于世。
(74)众人:一般人。
(75)匹:配,比。
(76)汤:商汤。
(77)棘:汤时的贤大夫,《列子汤问》篇作“夏革(jí)”。
(78)已:矣。
(79)穷发: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发,指草木植被。
(80)修:长。
(81)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北。
(82)羊角:一种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83)绝:穿过。
(84)斥鴳(yàn):池沼中的小雀。斥,池,小泽。
(85)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86)至:极点。
(87)小大之辩:小和大的区别。辩,同“辨”,分辨,分别。
(88)效:效力,尽力。
(89)官:官职。
(90)行(xíng):品行。
(91)比:合。
(92)合:使……满意。
(93)而:连词,表修饰。
(94)征:征服。
(95)宋荣子:一名宋钘(jiān),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96)犹然:喜笑的样子;犹,通“繇”,喜。
(97)举:全。
(98)劝:勉励。
(99)非:责难,批评。
(100)沮(jǔ):沮丧。
(101)定:认清。
(102)内外:这里分别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
(103)境:界。
(104)数数(shuò)然:汲汲然,指急迫用世、谋求名利、拼命追求的样子。
(105)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
(106)御:驾驭。
(107)泠(líng)然:轻妙飘然的样子。
(108)善:美好的。
(109)旬:十天。
(110)有:存在。
(111))致福:求福。
(112)虽:虽然。
(113)待:凭借,依靠。
(114)乘:遵循,凭借。
(115)天地: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界。
(116)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
(117)御六气之辩:驾驭六气的变化。御,驾驭、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的意思。
(118)彼:他。
(119)且:将要。
(120)恶(wū):何,什么。
(121)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
(122)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即物我不分。
(123)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
(124)无功:无作为,故无功利。
(125)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
(126)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不立名。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扩展阅读11一、课前准备
准备好双色笔、文本、导学案(预习案、探究案)。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时间犹如流水似的总是过得那么快,进入高中,一晃就过去了一年多的时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大家也逐渐成熟了起来。渐渐地,大家应该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适应环境,如何去面对那无尽的人生。
2、学案反馈
(1)优秀学案:陈鹏宇孟壮林潇岚田如强李昊赵丽娟毕衍超庞岗滕自卿陈丽珊井绪珂刘久莲黄令乾李阳田韶志米传顺
(2)诵读预习案中的字音。
3、出示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梳理本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鉴赏,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体现的人生观。
4、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5、合作探究(一)。
(1)找出句中的通假现象,解释虚词实词。
(2)指出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文言句式
(3)解释古今异义词
(4)识别文化常识
6、牛刀小试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北冥(míng)鲲鹏(kūn)。
抟扶摇(chuán)坳堂(āo)。
B.夭阏(è)蜩鸠(tiáo)。
决起(jué)榆枋(fāng)。
C.舂粮(chōng)朝菌(cháo)。
蟪蛄(huì)大椿(chūn)。
D.斥鴳(yàn)蓬蒿(hāo)。
泠然(líng)数数然(shuò)。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齐谐》者,志怪者也。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B.此小大之辩也。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C.旬有五日而后反。
小知不及大知。
D.御六气之辩。
而征一国。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
②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
③辩乎荣辱之境。__________
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
(4)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莫之夭阏者。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下列“其”字不作代词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奚以不知其然也。
(6)选出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7、合作探究(二)。
(1)把文本划分成三部分。
(2)思考学案中的题目。
(3)讨论、评价、明确。
8、当堂检测
9、教师寄语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有时不妨学学庄子,超然物外,幻化为蝶,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明月清风、甘露琼浆,流连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徘徊于清澈湍急的小溪边,欣赏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时而扶摇直上,摒弃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独立,超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翱翔。这是多么地逍遥啊!
10、布置作业
作者既然认定“大鹏有所待”,又为什么描绘大鹏,赞美大鹏?
上一篇:《南渡北归》读后感_读后感1500字下一篇:南渡记读后感
【北雁已南飞,斯人无可归_读《北雁南飞》有感1000字】相关文章:
《北冥有鱼》教案读《巴格达有爱》有感作文《愤怒的鱼》读有感《北冥有鱼》教案范本10份《北冥有鱼》教案优选【10】份《北冥有鱼》教案实用十篇北冥有鱼教案实用十篇北冥有鱼教案范本十份北冥有鱼教学设计优选【二】份《北冥有鱼》原文、翻译合集一篇《北冥有鱼》原文译文(精选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