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这一重要演讲指明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和原则,其博大的胸怀,其厚重的大历史观,其卓越的前瞻理念,令人常读常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即将举行,让我们重温此文,一起感受文明交流互鉴带来的魅力。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千百年来,人类都梦想着持久和平。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但缘何战争和冲突始终像幽灵一般伴随其发展历程?透过历史的长镜头,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文明交流人类就会彼此隔阂,没有相互尊重人类就难以和平共处,没有世界和平人类就难以向前发展。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他用这样一句生动的中国谚语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智慧”: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忠实记录了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的未来提供了彰往察来的深刻启示。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
“只要世界人民在心灵中坚定了和平理念、扬起了和平风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力量。人们希望通过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这就是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初衷。
这样一种期待,这样一种憧憬,是我们今天依然要坚守的。不仅要坚守,而且要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回顾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生动阐释了“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的逻辑,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而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承继、发展、弘扬中华文明,也始终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主张同各种文明交流对话、互学互鉴。
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
“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
有了宽阔的视野,怎样了解不同文明的真谛?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指出,
“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超越二元对立、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才能科学把握人类文明进步大势。
而正是基于对文明交流互鉴规律的全面把握,对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文明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和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先后两次提出了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大倡议。如今,在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于2019年5月15日在中国北京隆重开幕。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让我们牢记习近平主席的殷殷嘱托,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原文《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