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岁月沧桑,朝代更迭,注定造就了神州大地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者换了一批又一批,最长的也不过短短的几百年,然而他们曾经灿烂的文明,却或靠书籍,或依名胜建筑而永久的保留下来。当今天的我们再次去祭奠那些先祖的馈赠的时候,心情又是如何呢?我们之中又会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年的种种呢?又有多少游人会对着苍老的墓碑,宏伟的楼阁去完成跨越时空的潜心思考?好在,我们之中还是有那么一些人,正悄悄地指引着我们走进那段曾经灿烂的岁月,体味各地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勉强算得上是不经意间搭船的船客吧。这一路,走得辛苦,走得辛酸,走得心痛。
一路上跟着余秋雨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然而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的深思。思想跟着足迹一起飞翔,从山脚到山顶,从漫漫黄沙到江南水乡,又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夕阳西下,朔风凛冽,那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其中一座塔的碑文,分明写着那个道士王圆箓的名姓。余先生不觉愤怒起来,弄得我有些茫然,但当我细细聆听了余先生的娓娓道来,却不得不恨得想打那个道士几下。道士塔本是佛教圣地,却不知为何交由如此一个浅薄势力的道士看管?看不惯“暗乎乎”、看着有点眼花的壁画,于是找了两个帮手,拎来几桶石灰,开始了它的粉刷。从此那洞里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只剩下一片静白。中座的塑雕过分耀眼,于是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浅笑成了泥巴。取而代之的是道士那粗制滥造的天师和菩萨。有一天,道士发现了满满一洞的古物,于是这些珍贵的物件变成了他阿谀奉承的工具,那些古文物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将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如此轻而易举。而王道士呢?傻笑着与外国友人寒暄,唉!伤心欲绝!正如余先生说的,有时候倒真的希望那些珍奇被运走,毕竟外国那些识货者们会永久地将它们珍藏,不会在石洞中,行途间被人们摧残!读到此处,不禁一阵心酸。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当然也会有欣慰。像天一阁,它只是一个藏书楼,却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及其悲怆的文化奇迹。要保存下一座藏书楼是极为不易的,它凝聚了一个家族的人世世代代的努力。明代嘉靖年间,一个叫做范钦的人开始了他的藏书之路。从此以后,世世代代,便谨遵先祖的遗命保护着它。不难想象,天一阁藏书楼对于许多范氏后代来说几乎成了宗教式的朝拜对象,只知要诚惶诚恐地维护和保存,却不知为什么,的确有些可悲,不过也很庆幸,正因为他们,才使得天一阁保留至今。它的价值,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藏书,它昭示着一个家族灵魂!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其实,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反思和探索应是无休止的,就像不断探索和反思生命一样。正如有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你做了多少思考,思考多了,灵魂便丰富了。#p#分页标题#e#
无意中瞥见了这样一句话: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作者:崇文区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