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6月12日电(吕超、唐军)强国必强军,强军必强科技。在国防科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5岁,最年轻的刚刚过完30岁生日,却都已经在各自的科技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谱写出一曲曲科技强军的青春战歌!
信念,定向强军不偏移
今年4月、5月公布的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和“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中,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年仅32岁的研究员周朴赫然榜上有名。
中学时代就怀着矢志强军信念的他,高考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国防科大,凭着对军队的执著信念,他仅用4年半时间就完成了硕博学业的年轻传奇。
在此期间,国内外和学校的创新活动为他提供了成才沃土,他先后在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中16次获奖,先后发表SCI、EI学术论文60余篇,博士学习阶段获得王大珩光学奖高校学生奖,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并立二等功1次。
这种信念,如激光永不偏向。攻博期间,他在导师刘泽金教授的指导下,向军事科技创新的高地——新一代高能激光关键核心技术发起冲锋,在光纤激光相干合成技术领域实现多次突破,提出的某评价标准得到了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国际同行的认可,并被定为“最佳准则”;发明的多路激光并行优化控制算法,成为唯一入选物理学、光学领域顶级期刊《量子电子精选》专辑的中国研究成果;多波长相干合成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光学期刊OpticsLetters学术网站作为封面标图文章发表,这也是我国大陆的首篇封面标图文章。
他用6年时间完成从学员到教学科研骨干的身份转变,27岁就被评为副研究员,29岁破格提拔为研究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湖南省首届十大“湖湘青年英才”。
如今,作为大功率光纤激光群体的核心骨干,周朴和团队在基础研究方面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成果先后入选2010、2012年“中国光学重要成果”、2011年“瀚霖杯”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提名、2014年全球光学重要进展。研制的中红外光学参量振荡器2013年经多单位专家现场测试鉴定,主要指标国际领先;所研制的2KW单模振荡器2015年获北京发明博览会金奖,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这种信念,如陀螺轴向永不偏移。曲天良,曾是清华大学本硕博连读的高材生。毕业时,面对英特尔等几家大型跨国公司向他抛出数十万年薪的“橄榄枝”、清华大学的留校机会,他毅然选择了特招入伍,进入国防科大穿上了绿军装。问及初衷,小曲的回答是那样的质朴:“从小在我心里就有一个国防梦,长大后随着知识阅历的增长,这种信念更加坚定。”
他所在的单位是我国最早从事激光陀螺研究的单位,“国家队和主力军”“国际一流水平”“创造我国多个第一”这些字眼,时刻激励着小曲。在整个激光陀螺的生产工艺中,最难也最关键的就是镀膜技术,面对这块“硬骨头”,他主动拜师求艺,从最基础的工艺技术开始学起,一点点摸索、一步步实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分周末和节假日,仅用半年多时间,就提出用光学多层膜群延迟效应实现“超光速”激光陀螺的方案,理论上测量绝对转动的灵敏度能够提高3个数量级,研究论文在《ScientificReports》发表,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现在,年仅33岁的曲天良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主持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4项;参与多个军队型号工程项目及武器装备预研项目;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4篇进入ESI检索排名前10%,申请发明专利5项;担任世界顶级期刊《Nature》旗下编委和多个国际刊物的审稿人。
这种信念,如石墨烯不掺一丝杂质。朱志宏副教授,2003年开始攻读博士时,专门研究纳米光子,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微尺度下光控光难题的理论和方法,其博士论文也因此获得2007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正当朱志宏在纳米光子学领域潜心研究、成果频出的时候,学院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建议朱志宏和他所在的课题组为学院开辟一个新型优势科研方向——石墨烯研究。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有可能对未来国防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产生重要甚至颠覆性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都从战略高度大力开展相关研究,以期抢占技术制高点。
是继续留在熟悉的领域,还是开辟未知的战场?面对国家和军队的需要,他没有一丝犹豫,转身投入石墨烯材料攻关的实验中。
未来的战争是从现在的实验室里开始打响的,现在实验室里差一小点,未来战场上就会差一大截,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正是这种紧迫感和使命感,他在短短半年内连续发表3篇石墨烯方面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在石墨烯光电子器件研究方面陆续取得一系列成果。仅几年时间,朱志宏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2项,其中含国家重大专项纳米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理论证明了用金属材料构造激光器的腔结构是可行的,打破了激光领域的传统观点,制备出了世界上最薄的半波片,其尺寸仅为传统半波片的万分之一,相关论文被美国明尼达苏大学评为本领域近5年二十篇最佳论文之一。先后出版学术专著1部(排名第一),发表期刊学术论文70余篇,6篇论文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0%,受邀为10余家国际权威期刊特约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