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就如意小学教师胡某某学术不端行为作出处理,包括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撤销其小学副校长职务并调离教学岗位,撤销名师工作室,撤销“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
至此,这一起在深圳教育圈引发一场不大不小地震的抄袭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由此带来的追问与反思的震荡波,难以轻易散去。
据悉,作为阅读改变中国年度十大点灯人、全人教育奖获得者、《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诸多光环笼罩下的“名师”,她多年来公开发表的多部作品被人揭露涉嫌抄袭,抄袭对象包括南京作家陈迅喆、台湾作家林玫玲、加拿大作者阿德丽安·吉尔等。不仅如此,媒体报道,她主编的特色教材、自己的演讲稿、开设的公众号等,都存在抄袭他人作品的情形。
这是又一出“名师”现形记。
其实,她应该知道,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抄袭行为很难隐藏,一旦曝光,得不偿失。之所以如此,仍然是侥幸心理在作怪——毕竟,“名师”带来的不仅是虚荣,更有各种现实的好处。
过去,我们见多了高校里的论文抄袭现象,一些知名教授因此而人设坍塌。而今,这位小学“名师”光环的剥落,说明教育界走“终南捷径”者大有人在。那些荣誉性称号被这样的人鹊巢鸠占了,难免会对真正有志于教育的人形成一种排挤效应,是谓逆淘汰。
各种逆淘汰中,我认为教育逆淘汰对社会的伤害最隐秘也最深广。说其隐秘,是因为很多人只看到或者说只在意它的表面,锣鼓喧天、热热闹闹就行,其中的乱象外人很难察觉;说其深广,是因为教育毕竟关涉人的成长,伪劣的“名师”带来的一定是伪劣的教育。
我想,这也是深圳对这起抄袭事件作出恰当处理的最大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