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吉林大学70年校庆走笔 http://www.huaue.com 2016年9月18日 来源:吉林日报 金秋九月,荷露盈香! 9月16日,吉林大学盛装以待,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校友欢聚一堂,共同回顾学校革故鼎新的峥嵘岁月,共贺吉林大学七十华诞。 70年来,吉林大学始终致力人才培养,矢志科研创新,服务社会进步,引领文化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学校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鲜明、潜力巨大,已经初步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吉林大学的发展变迁,是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缩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高校改革发展的历史。 吉林大学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之路。从时间上讲,与建校380年的哈佛和拥有900多年历史的牛津、博洛尼亚大学相比,甚至与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批高校相比,吉林大学风华正茂、底蕴深厚;从空间上看,吉林大学没有北上广等发达省份那样的经济优势和宜居环境,“斯是陋室”,却“谈笑有鸿儒”。七十载弹指一挥间,正是依靠独特的精神品质和优秀办学传统,支撑和引领学校一路走来,创造了不朽与辉煌。 栉风沐雨倍道兼程 不忘初心勇担重任 吉林大学从建校之日起,就承载着党和国家的希望,坚持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6所历史不同的学校,都是应党和国家的需要创立或组建的,共同肩负起“兴学强国”的光荣使命,深深扎根在北国春城的沃土中。虽非同根同源,却意气相投、情同手足。沐浴着21世纪的曙光,6所高校强强联合,共同组建成为新吉林大学,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高等学府,也成为新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从“建设一所像样的大学”到“把吉林大学建成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再到“使吉林大学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地位、国际知名的一流大学”,学校回应时代要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一脉相承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让吉大出类拔萃,服务人民,走向世界。“十二五”之初,学校首次明确提出战略上分“三步走”,在建校百年时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全力办好让党和国家满意、人民群众满意、师生员工满意的高等教育。 凝心聚力弦歌不辍 五湖四海开放兼容 原有6校虽地处东北,却从未偏安一隅、固步自封,始终坚持融汇中西、汲养四方。学校1952年所经历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堪称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南水北调”,一大批学界泰斗、青年才俊从四面八方汇聚于白山黑水之间,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有着各自的学科与光荣传统的6所学校的合并重组,是学校建校以来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变革。而吉大仅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就实现了由“艰难起步、负重前行”到“深度融合、凝心聚力”再到“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历史跨越,彰显了吉大人的崇高境界和博大情怀。学校在化学领域建立了国内首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仿生工程领域建立了国际知名的学会。一大批外国专家加入学校科研团队,院长队伍中出现了外籍专家的身影。可以说,正是思想上的开放、理念上的兼容,使学校把积蓄已久的势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能,使学校享誉神州、走向世界。 秉烛觅索桃李芬芳 教研相长追求卓越 70年来,学校英才辈出,济济一堂。“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两弹元勋”朱光亚、“中国汽车工业先驱”饶斌、“东北现代通信开拓者”陈先舟、“晋察冀军区卫生工作主要奠基人”江一真、“军事兽医功勋将领”何济林、“当代保尔”张海迪、“人民公仆”郑培民、“铁法官”谭彦、“维和英雄”吴强等众多优秀人物都曾在这里搏击长空,奋勇追梦。据统计,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吉大本科教育培养出的院士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效与荣耀。青蓝相继,生生不息。新一代吉大学子坚守理想、追求卓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代又一代“志高远、敢担当、基础厚、能力强、会创新、适应广”的吉大人,在北国的沃土上求知问学,成为国之栋梁。 70年来,学校矢志创新,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世界首例赖氨酸转基因克隆牛、首次揭示了SAMHD1蛋白在人体内的重要细胞学功能,国内自主研发的首个艾滋病疫苗,首台排灌动力机械内燃机水泵,全国首例肝极量切除术……吉大人用不胜枚举的“第一个”,填补着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 高清海教授提出的“类哲学”理论、张维达教授关于“中国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张文显教授对“权利”的科学阐释,极大促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唐敖庆先生连续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一门多院士”的佳话。孙正聿和黄文艺教授先后走进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尽显高端智库本色。李建桥教授团队承担的项目,为“玉兔号”探月成功作出了贡献。黄大年教授团队研制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成功开钻,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地下万米大陆科学钻探专用设备和能力的国家。吉大人正用实际行动助力国家“上天入地”的科技梦想,也为世界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筚路蓝缕岁月沧桑 艰苦创业奋发向上 建校初期,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放弃原有的优越条件,来到天寒地冻的长春,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建设。合校以来,高校人才流动日趋活跃,一些教授奔向远方建功立业,但更多的学术骨干执着坚守,选择与学校休戚与共。近年来,全体吉大人同甘共苦、和衷共济,不仅甩掉了巨大的财政包袱,还让教职工收入连续大幅度提高,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可以说,“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已经深深根植于校园文化的沃土中,流淌在吉大人的血脉里。 时光静好,岁月如歌。吉大精神和优秀办学传统代代相传又历久弥新。“不忘初心、勇担重任,五湖四海、开放兼容,教研并重、追求卓越,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集中展现了学校70年来的办学特色和“求实创新、励志图强”校训精神,也是学校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动力源泉。 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全体校友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可以说,正是众人拾柴、众志成城,推动着吉大这艘高等教育航空母舰在变革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搏风击雨、扬帆远航。作为我党亲手创建、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吉林大学是最有潜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之一,必须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以重于泰山的使命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逆水行舟的危机感,在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中守正创新、奋勇向前!”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教书育人立身吉大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吉大老校长、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刘中树眼前又重现了1954年的初秋,一个懵懂青年,来吉林大学前身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新生报到处,由迎新的师兄接过行李,热情地护送到学生七舍的情景,时隔62年仍然是百感交集。 老校长说:“我的人生道路是与吉林大学岁月相随的。1958年7月,我们54级面临毕业分配时正值大跃进的年代,我怀着大干快上超英赶美的激情,要求到边远地区或新建院校艰苦创业,干一番事业。宣布毕业分配方案时被学校留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任教,我听从党的安排,服从组织分配,安心留校工作,也就终生教书育人,立身吉大了。从1954年成为吉林大学一名学生,1958年留校工作,我已在吉林大学学习生活了62年,工作了58年,是吉林大学哺育我成长的。” 从一个青年助教成长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从教研室副主任到在校长岗位上离任,老校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吉林大学的培养、教育。 他深深地以吉大为自豪:“中国的大学规模,吉林大学学科最全、规模最大。2001年我作为合校的校长参加吉林大学深圳校友会的活动,我的学生,诗人、文学评论家徐敬亚、王小妮、吕贵品几位校友发出了‘世界极小、极小、极小;吉大,极大、极大、极大’的豪壮心声,阐释了吉林大学博大精深的精神存在,到处都有吉林大学校友的身影,处处都可以听到吉大校友的声音,吉大精神无所不在。21世纪的中国大学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总结吉林大学办学理念和治学实践的思想精神动力,推动吉林大学事业的持续发展,实现大学的历史使命,还是要坚信和笃行蕴含吉林大学精神的两句话,‘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和‘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求实创新,励志图强”是吉林大学校训。与历史悠久、学术积累丰厚的老大学相比,吉林大学刚刚走过70年的历程,有新的发展机遇,也有新的困难。刘中树认为,学校只有务实、求真、创新,自强不息、励志图强,才能做出成绩。追求教育创新、科学创新、知识创新,培育创新人才,学校才能超越,才能发展。要有紧迫感、使命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励志图强,学校才能不断壮大,立足于强校之林。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这是他的老师,我国著名诗人、学者、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吉林大学公木教授为吉林大学校歌写的一句话。刘中树说:“这是告诉我们‘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有信心,只要我们自信、自强,持之以恒,奋斗不息,就会达到目的,实现目标,铸成吉林大学的辉煌。” 于吉红是吉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青年教师的杰出代表。她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吉大人,在吉林大学求学、工作已有31年。 化学学科是吉林大学的顶尖学科,在国际上一直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和地位。1985年,怀着对吉大化学的仰慕,于吉红迈入了吉林大学校门。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助教到教授,直到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是她汲取知识与智慧的殿堂、投身科教事业的起点、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她动情地说:“在这里,我亲身感受到了蔡镏生、唐敖庆、陶慰孙、关实之等老一代化学人所传承下来的追求真理、自强不息、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1989年到1995年攻读硕士、博士期间,我有幸师从徐如人院士。从徐先生身上,我学到了先做人后做学问、甘于寂寞、开拓进取、志存高远的为人、为学之道。这种精神一直激励我和吉大化学人追求卓越、笃志前行。作为一名吉林大学培养起来的教师,我深感有责任与全校中青年教师一道将几代吉大人所铸就的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吉大精神青蓝相续、薪火相传。” 教师是大学的主体,是知识和大学精神的承载者与传播者,是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真理、正义与良知的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教师的责任与荣光!今天,吉林大学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水平一流、人才培养质量过硬、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再筑光荣与梦想。于吉红代表广大中青年教师表示:“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让我们秉承吉大精神,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为吉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同根同源同心同月 以正以刚桃李芬芳 中秋佳节,回母校参加庆典的吉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踱步在秋意渐浓却绿荫四覆的母校校园,年轻的气息扑面而来,他心里既激动感动,又宁静坦然。能和母校的老师、校友和师弟师妹们在同一片土地上欣赏同一轮圆月,是他离校30年来的梦想,同根同源,而今同心同月。 1977年,作为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后首批大学生,何满潮从河南省灵宝市阳店镇南家洼村考入吉林大学,8年求学生涯为他日后的科研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深情地回忆:“恩师谭周地先生与我情同父子,谆谆教导至今仍不敢忘;米家榕、兰玉琦、王林祥等老师所授专业精华与趣味如春风化雨、惠我良多;母校奇香远溢、学风馥郁,每每提起便引以为傲、喜自心生。吉林大学,刻录下我热血美好的青年时光,给予了我为之奋斗一生的青春梦想,谢谢你,我的母校,感谢你给我这个豫西山村走出的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感谢你用行动教会我什么叫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何满潮深深地为母校自豪:“70年来,母校为社会源源不断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国家栋梁和高质量专业人才,吉林大学的校史也是东北地区的成长史,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历代吉大人的智慧与心血。而今,看到母校成为目前国内办学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且正努力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坚实迈进,作为吉大培养的一名学生,我为母校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和骄傲。同时,也祝愿母校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为契机,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他向广大校友提出倡议:“人生的价值是一定要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出剩余价值,你才有价值。吉大校友遍布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可谓英华荟萃、桃李芬芳,我希望大家都能够立足本职岗位,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开拓创新,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作贡献,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回报母校,为母校再添荣光!” “长白巍巍,以正以刚,被泽吉大,光耀八方;黑水莽莽,亦福亦祥,绿荫四覆,桃李芬芳。”何满潮祝愿母校早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梦想! 吉大校友、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满怀深情地感谢吉林大学给了他一个人生的重要起点。 李凯是1973年入学的。他16岁就去冶炼厂当工人了,没有上过高中。当他骑着自行车第一天来到吉林大学,停到数学系楼前,突然感觉到这是他人生转变的开始。事实证明也是这样。“所以无论我到了什么地方,在我的心里,母校永远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吉大1977年第一届计算机专业毕业以后,1978年考取文革后第一届中科院研究生,1981年被耶鲁大学录取,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30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离职去了硅谷,成立了一个高科技公司,开创了第一代存储系统,成为该市场的领导者,2007年后上市,2009年被存储市场最大的公司EMC收购,我2004年回到普林斯顿大学继续做教学和科研工作。” 回忆起在母校学习的日子,他永远都忘不了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经常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在吉大的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我和罗铸楷教授一起做的一个‘秘密’项目。当时系里有一个为北京某工厂设计计算机的项目,全班同学都参加设计,但是罗老师发现设计结果有很多错误,他找到我,让我和他重新设计一遍,我花了整个寒假配合他‘秘密’地完成了这个项目。我再告诉你们另外一个故事,这是关于做电视机的故事。当时全国只有两个电视台,很少有人买得起电视机,我和同学王海庚决定用一半电子管一半晶体管做两个电视机。经过努力,我们成功地做成了两个电视机,这个项目也是‘秘密’进行的。从第一个项目我学到了如何设计一个计算机,第二个项目为我以后在硅谷创业奠定了实践的基础。后来耶鲁大学教授乔什·费舍告诉我,我做电视机的经历是被耶鲁大学作为当年计算机系录取的唯一的中国学生的主要原因。所以成功的秘诀是自己挖掘完成课程以外的学习或做项目的机会,当然,你必须能够去一个能让你实现这些想法的大学,能够找到真心帮助你提升的老师,吉林大学就是能够达到这两者条件的一所非常好的大学。我相信每一个校友都有自己在吉大的美好的故事。” 青春筑梦壮志鸿鹄 山高水远初心不忘 金秋九月,一大批新生迎来了人生中崭新的篇章,满怀憧憬的大学时光在这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吉大园中华丽开场。校园里、树荫下、石凳旁、湖水边,莘莘学子悠然而坐,风清气正、温馨祥和的校园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汽车学院2016级新生林聪的感受更加强烈:“我们的吉大,是‘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才华、主要还是看气质’的实力派。当老师们为我们耐心进行入学指导时,我们感受到吉大的关怀与嘱托,身上便多了一份信念与成长;当学长们对我们悉心关怀时,我们感受到吉大的温暖与体贴,肩上便多了一份热度与力量;当书记、校长在迎新现场对我们嘘寒问暖时,我们感受到吉大的庄重和希冀,心中便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 有人说,吉大像一位饱读诗书的翩翩君子,总能让你感受到如沐春风的舒畅;吉大像一位风华正茂的才俊少年,总能让你领略到青春风采的飞扬。她至诚而悠远,博厚而高明。“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里记载着匡亚明先生在共和国教育史上“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书写着唐敖庆先生创造一门多院士、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等奖的辉煌历史。在他们眼里,吉林大学不仅是一座底蕴深厚、广博悠久的知识殿堂,更是一代代吉大人栉风沐雨,秉烛觅索,不断刷新奇迹、创造辉煌的筑梦家园。这里有“哲思泉涌”的孙正聿教授为他们打开哲学世界的大门,也有“颜值爆表”的“女神”于吉红院士为他们点亮攀登科学高峰的明灯;这里有吉大参与设计的“玉兔号”月面巡视探测器移动系统,也有吉大自主研发的首台“地壳一号”万米钻探技术……所有的成就,都展示了一代代吉大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风发意气,也是对“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吉大精神的践行与传承。七十年来,一代代吉大人始终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承前启后,在文化发展的征程中继往开来。“今天,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当民族工业和‘中国制造’正在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一名新吉大人,我们有责任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我们有义务参与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中国梦的实践进程,我们有勇气续写属于吉大人的辉煌篇章!”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山高水远,初心不忘;道阻且长,前行不怠。今天,人们领略了吉大70年的奋斗与辉煌;未来,我们也一定能见证吉大百年的光荣与梦想! 吉林日报记者刘怀 任爽 通讯员卜立平 关于吉林大学更多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查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作者:关于航天精神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