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部,因西江、北江、绥江三江汇流境内而得名。全区总面积874.22平方公里,人口44万人;有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20多万人,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全区辖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09个行政村。近年来,三水以建设生态型现代化滨江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名牌带动、生态规划、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积极优化
第一产业,改造和提高
第二产业,大力发展
第三产业,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XX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94亿元,比XX年增长17.8%;可支配财力7.0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2.9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XX年和XX年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算结果,三水连续两年位列中国最发达100名县(市)第24名,在广东排第3名。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改革开放前三水以种水稻为主,是广东省的产粮大县,曾被评为人均贡献粮食最多的县。近几年,三水区采取有效措施,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构成比由1995年的50:31:19调整为XX年的13.6:49.7:36.7.“工业立区”战略有效实施,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区拥有工业企业30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47家,世界500强法国阿托菲纳聚苯乙烯公司和日本住友集团,健力宝集团、青岛啤酒、佛山塑料、广东凤铝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落户三水。XX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11.26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9%。城郊型农业飞跃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和蔬菜种植成为三水农业的三大支柱,涌现出广东温氏集团、侨鑫高科技农业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了塘鱼、禽畜、蔬菜、花卉四大区域化农产品生产基地。XX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1.1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835元。以商贸流通为基础的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有近300个品种的三水荷花世界景点,拥有三星级以上旅游酒店5家;餐饮、商店星罗棋布。XX年,全区
第三产业增加值35.6亿元,比XX年增长8%。
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XX年,全区拥有各类市场17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5亿元。XX年以来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累计为8.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36亿美元。到三水投资的外商企业共有39家,除港、澳、台地区商人外,还有来自法国、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客商。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明显改善。1998至XX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108亿元,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使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建高速公路15.28公里,一级公路66公里;水上交通有可停泊3000吨船只的三水港,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实现了行政村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电力供应充裕,全区自办发电厂装机容量达20.55万千瓦,是广东省实行城乡同网同价的试点县之一;通信建设发展迅猛,1999年7月建成了广东省
第三个“电话市”,并成为全省首批信息市试点。城市规模由1993年的9.36平方公里发展到20.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由1993年的9.36万发展到2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59%。#p#分页标题#e#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稳定提高。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及平原绿化、体育、民政、广播电视先进县(市),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市(县)。科技事业不断发展,有1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有28家。通过了首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佛山自动化机械及设备产业基地的论证。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公办民助的办学经验在广东全省推广,有3所省一级学校,6所佛山市一级学校,大专以上上线率连续4年居佛山地区之首。
工业篇
三水区各级充分认识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希望和潜力都在工业,必须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全党动员,大办工业。
统一思想,确立工业经济的核心地位。要求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任何国家和地区进入现代化,都必须首先进入工业化这个阶段,都不能逃避工业化这一课,即使一时逃避,最终还是要补回来。同时,只有发展工业,才能有效解决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真正实现富民强区,在发展工业问题上,要形成“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的共识。为此,区委、区政府要求全社会、各部门都要关心支持工业的发展,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发展工业上来,形成上下齐心协力抓工业的工作局面。该区白坭镇所有的建设与规划全部围绕工业来进行,明确提出了以工业为主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处处是工地、处处搞工业的浓厚氛围。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有效载体。工业园区是现代化工业的重要载体,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环节,对吸引投资、改善经营、加强管理、规范发展、形成规模都十分有利。三水区把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确定在建设工业园区上,每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都建起了相当规模的工业园区。佛山市在全市规划了十大工业园区,三水就占了3个。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上,实行“四高”,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资,高效能管理。高起点规划,首先是科学选址。一般都选择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已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地方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如大塘工业园区规划占地27平方公里,选择了距广州“零距离”,与广州市花都区交界的地段,这样更有利于接受广州大城市的辐射,承接各种产业的转移;其次是完善功能,设施配套。要求工业园区的功能要完善,配套要齐全。生产区、生活区、管理区、休闲区、污水处理等都要列入规划,逐项落实。高标准建设,就是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上达到“五要”:现代化气息要浓,功能布局要合理,道路要宽敞,环境要优美,厂房建筑要漂亮,同时,要着眼长远,注重质量,不搞短期行为,更不能出现“豆腐渣”工程。
特别是在环保排污问题上要严格把关。如大塘工业园区,国家规定排污标准达到三级即可,而他们却将排污标准主动提升到一级。高强度投资,就是政府将征地和售地的差价款额全部用于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五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通电信、通互联网和平整土地。考察了解到,三水区各乡镇都把不少贷款用于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区财政还拿出3000多万元用于建设工业园区的贷款贴息。高效能管理,就是对入园企业实行“一站式管理”,园区管委会专门设有项目跟进服务组,对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协调,积极办理。如对入园企业的各种证件办理,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的办法,先生产运营,后办理有关手续,极大地方便了企业。据区委书记蒋顺威同志介绍,三水有847平方公里的面积,准备拿出200平方公里建园区发展工业,全区一盘棋,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不搞村村冒烟,遍地开花。目前,三水区大的工业园区有5个,规划占地面积23.45万亩(约156平方公里),已开发10.1万亩,入园企业618户。工业园区较好地发挥了对项目的聚集、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全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利用外资的主要基地,体制和科技创新的示范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p#分页标题#e#
抓大扶强,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培育骨干企业。1999年至XX年的四年间,全区工业企业项目投资总额达101亿元,为历史最多时期,其中超亿元的投资项目有24个。目前,全区已形成了以国际名牌饮料健力宝为龙头,以饮料、包装、建材、钢板材、纺织、化工、电池、制釉和摩托车为骨干的新型产业群。其中健力宝饮料工业已形成年产饮料95万吨的生产能力,是全国最大的饮料生产基地,XX年交税1.43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0.2%;青岛啤酒(三水)有限公司去年上交税金6000万元;大鸿制釉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制釉企业,可生产陶瓷用熔块釉、成釉、色料6万吨;南钢集团从美国引进的年产10万吨连续热镀锌板生产线,是我国继武钢、宝钢之后引进的
第三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热镀锌板生产线,并已形成年产板、管、带20万吨的生产能力;塑料包装工业已形成具有年生产易拉罐13万亿套、三片罐6.5亿套、饮料塑料瓶1.2亿套、各类纸箱纸盒1.1亿平方米的生产能力,三水长丰有限公司、健力宝富特容器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新,也是亚洲屈指可数的大型包装企业;以“李宁牌”为代表的纺织服装工业也已形成年产服装550万件(套),织布5600万米,印染布1亿米,毛纺衬布2160万米的生产能力。这些支柱产业和大型企业,成为三水经济的火车头,在三水经济发展中撑起了“半壁江山”。
项目篇
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把外资形容为广东经济的生命线,因为广东建设资金的三分之一来源于吸引外资,税收的三分之一来源于涉外企业。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和国际资本加速转移中国,广东省各级普遍认为千载难逢的机遇就在眼前。三水区则要求广大干部要抓住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当作“命根子”工程来对待,当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招商引资的具体实践中,主要体现为“四全”:
全力招商。各级都成立了专门的招商引资机构(招商办),把头脑灵活、知识面宽、外联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招商办,用三水干部的话讲,就是“把最好的钢用在刀刃上”。在工作力量摆布上,各级都把招商引资作为
第一任务,一切工作围绕招商引资来谋划。各乡镇普遍推行了“三八十”招商,即80%的党政领导抓招商,80%的乡镇干部跑招商,80%的农村两委干部干招商,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强大力量。5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每天早上的
第一件事就是召开招商引资碰头会,从早7:30一直开到上午9:00,主要内容是汇报前一天的招商情况,布置当天的招商任务,这已成为“规定动作”,五年来“雷打不动”,每天如此。考察中了解到,不少乡镇和科局的领导干部在办公室工作的时间不多,大都在外招商引资,用一位乡镇领导的话,招商引资是最硬的任务,必须用最大的精力、最多的时间、最强的力量。
全民招商。要求各级干部和群众必须明确,招商引资不单纯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各部门、各单位和全社会共同的事业。为此,三水区实行了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把招商引资的任务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和每个干部身上,真正做到了“千斤重担各位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局面。为激励全社会招商引资的热情,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明确规定:不论是谁,只要为三水引进一个项目,就可拿到按注册资本部分实际到位额3‰的奖金;中介机构招商,属生产性的外资企业,每引进100万美元中验资部分给予项目中介10万元人民币扶持金;引进内资项目(生产性企业)的,以固定资产实际投入验资部分为计算依据,分别给予项目中介扶持金。投资额在800万元至2500万元人民币的,给予投资额4‰的扶持金;投资额在2501万元至8000万元人民币,给予投资额6‰的扶持金;投资额在8000万元以上人民币的,给予投资额8‰的扶持金。各乡镇也出台了更为具体的奖励政策,如西南街道办事处、白坭镇、芦苞镇等规定:凡引项目按占地面积给予引荐人每亩500—800元人民币的奖励;若项目征地超过100亩,且亩投资在200万元以上者,再奖励引荐人3—5万元人民币。#p#分页标题#e#
全天招商。三水的招商不分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不分工作时间还是业余时间,不论什么时间,只要有项目,只要投资商同意,随时随地都可以谈。据三水同志讲,这里的许多项目都是在餐桌上、茶桌上谈成的,和投资商增进感情也是在茶桌、餐桌旁进行的,用当地的话叫“功夫在诗外”,当地干部则把陪投资商喝茶叫做“硬功夫”,把陪喝酒叫做新时期的“艰苦奋斗”,认为喝酒喝茶也是工作,而且是很重要的工作。
全面招商。主要是指在招商规模上,坚持大中小一齐招,高中低一齐引;在招商形式上则灵活多样,主要有:感情招商,充分发挥20万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作用,做好“侨”字文章,利用这部分人对家乡的特殊感情,由他们牵线搭桥,引进项目和资金,这是三水在招商引资中的明显人缘优势;网上招商,利用互联网这种现代传媒手段,获取信息,沟通情况,促成合作,这种形式在“非典”期间对三水的招商引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委托招商,委托投资顾问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它们在招商引资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行业招商,由某一行业在工业园区征地后,利用特殊的行业优势进行招商,这是三水招商中的一种新形式,如占地面积1000多亩、投资5亿多元的三水区温州工业园,把温州的不少客户吸引到三水;以商招商,这种形式比较普遍,由投资商招商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三水的发展环境、投资环境和服务质量。同时,三水区还制定了安商、亲商、富商的优惠政策,为投资商在三水的发展提供便利,创造宽松环境,保证了投资商引得进、留得住、富得快。1999年至XX年四年间,全区共引进项目439个,项目总投资101.08亿元,新增产值165亿元;XX年的招商活动更是高潮迭起,如火如荼,1—9月份已签约项目235个,总投资130亿元。为期半个月的三水区首届旅游欢乐节暨招商洽谈会,成功签约项目16个,总投资额达53亿元。
民营篇
近年来,三水区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积极鼓励、引进、引导和扶持,使民营经济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最大、最亮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区民营经济已经形成了个体、私营、外资、联营和股份合作等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格局,涌现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和一批特色专业镇。XX年,全区拥有民营企业12964家,实现产值119.8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6.74%(XX年预计占70%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1家,在建的超亿元投资企业13家,民营经济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更为凸现。在发展民营经济上,三水区的主要做法是:
转变观念,为民营经济更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明确指出:“地级市、县以下抓发展,重点就是发展民营经济”,这就为各级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确立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三水区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促进民营经济的首要工作来抓,大力倡导和树立三种新观念,即:树立既要为国有企业发展尽职尽责,也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尽职尽责的新服务观;树立放开搞活国有企业是改革,推进民营企业发展也是改革的新改革观;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民营经济也是硬道理的新发展观,从而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大抓特抓民营经济的浓厚氛围。#p#分页标题#e#
放宽政策,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清障松绑。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实行“四不限”:不限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打破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路障碍、制度障碍、体制障碍,使民营企业主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专门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从加强领导,实行优惠,严格考核,规范收费,改善服务,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招商引资,强化管理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突破性规定。为确保《规定》的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区里成立了由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班子,专项督查抓落实。
积极扶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区里建立了《领导干部挂点跟踪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责任制》,区委书记蒋顺威、区长李秀萍同志分别联系了重点民营企业青岛啤酒(三水)有限公司和健力宝有限公司。各级领导坚持经常深入挂钩企业,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特别是重点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用地、出口退税等问题。在扶持对象上,明确提出要重点扶持“四类民营企业”,即民营科技企业、外向型企业、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通过政府的有效扶持,把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如健力宝有限公司为了进一步发展,在扩大厂区方面遇到困难,区里及时协调,以优惠的价格为其征地500亩。
改善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广东省长黄华华同志提出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四种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府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按照这一要求,三水区下大力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首先,搞好载体建设,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围绕改善城区形象、完善城区功能,大力整治“脏、乱、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作,同时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的工业园区。其次,大力整治“三乱”,减轻企业负担。对涉及民营企业的所有收费依法进行了全面清理,能取消的取消,能降低的降低。近年来,区里取消了对民营企业的收费17项,减少收费的6项,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再次,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高服务效率。树立“服务
第一”意识,对民营经济“只铺红地毯,不许设门槛”。
普遍推行了“零距离”服务、“零时间”等候和限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区建设局推行“带着公章”服务的办公形式,深入到基层一线为客户办理有关手续;乐平镇行政服务中心推行“十个一点”工作法:嘴巴甜一点,说话轻一点,笑容多一点,脾气少一点,度量大一点,理由小一点,脑子活一点,行动快一点,做事勤一点,效率高一点,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工业园区的项目审批上,凡符合准入条件的,一律实行“先照后证”,即现行的环保、建设、消防等部门的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先由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然后由环保、建设、消防等部门并联审批;在审批时限上,经贸、工商部门5个工作日办结,海关、地税、国税、劳动保障、公安、环保、消防、质监、财政、外管等部门2个工作日办结,办事效率之高,是许多地方不能比拟的。正是有高效率服务作保证,有一个企业从建设到投产仅用了4个月时间,当地人自豪地称之为“三水速度”。#p#分页标题#e#
农业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创新,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根据三水降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87毫米)、水利条件优越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鱼塘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以水产业为龙头,带动畜牧业、蔬菜业的发展,实现禽、畜、鱼、菜立体种养、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目前,水产业、畜牧业和蔬菜种植已发展成为三水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建成了一大批有一定规模的塘鱼、禽畜、蔬菜、花卉四大区域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现有鱼塘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花卉1万多亩,三水白鸭成为国家级禽畜品种,三水出口的鸭、鹅占香港市场的20%,韭菜花占香港市场的80%,三水已成为珠三角城市群、港澳的菜篮子基地。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把带动农户作为农业龙头企业的主要考核标准,不论是哪种形式的龙头组织,只要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能带动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各级政府都切实加以扶持,从融资、用地、税收、收费、审批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以带动和辐射更多的农户。全区已涌现出广东温氏集团、侨鑫高科技农业公司、华力花场、飞鹰农场等一批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农户1.2万户,年实现产值4.83亿元,成为三水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区、镇两级增加投入,重点扶持,建起了三水耕牛市场、芦苞三鸟批发市场、白坭蔬菜批发市场等一批遍布城乡、辐射国内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副产品市场,占地面积达1.08万亩,拥有市场摊位2.3万个;培育流通中介组织594个,流通大户186户,形成了集体、个体、合资、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大范围、开放型的农产品流通格局,全区农业产业化“市场+流通大户+基地+农户”的模式业已形成。
狠抓规模经营。进一步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农用地有偿流转,促进农用地向有技术、有资金的经营能手集中,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建设。各乡镇农业办公室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招商,每年定期到广州、顺德、南海等地进行招商,用优惠的政策吸引开发商到三水经营土地。引进开发商之后,由村干部动员和组织群众交出土地,交由开发商集中连片开发,而农民则以地入股,按股分红,这就叫“洗脚上田,坐收分红”。几年来,先后有46家开发商到三水开发和经营土地,有的租地上千亩,种植花卉和无公害蔬菜,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和管理方法得到推广应用。西南街道办事处辑罗村的XX亩土地出租给开发商后,全部种植了玫瑰花,连片开发,规模经营,集中管理,每支玫瑰花最高可卖到60-8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青岐村把本村的鱼塘发包给开发商,仅此一项村集体年收入就达150多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500多元;“洗脚上田”的农民转而“洗脑进城”打工,开辟了又一条致富途径。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三水区约有3200多名农村青年脱离土地进城务工经商,年创收约5760多万元,成为农村经济的又一增长点。
生态篇
大力实施“生态规划”战略,坚持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p#分页标题#e#
狠抓工业污染源的全面达标和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26家重点污染源工业企业责令进行整改;重点抓了18家水泥厂的整治工作,对不能按期完成环保整治的坚决实行停产整顿;年底前关闭8家电镀厂,原则上不办新的陶瓷厂,已经办了的进行改造;关闭了12家砖厂,对没有许可证的坚决关掉,停止新建、扩建粘土砖厂的审批手续;关闭所有临江采石厂,对清理出来的临江采石厂采取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整治6条河涌,总长度为119.33公里,接近佛山市整治河涌长度的一半;建成了4万吨/日的驿岗污水处理厂。
实行工业园区环保准入制度。把环保作为进入工业园区的首要条件,将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对于污染环境的项目,投资再大、税收再多也不准进园,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由于把关严格,进入三水各工业园区的生产性企业,在环保要求上没有一个是不达标的。有一家陶瓷企业看中了大塘工业园区,并许诺在税收上给予优厚的条件,总投资在两亿多元,这对开发不久、刚刚启动的大塘工业园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考虑到长远建设和环保要求,镇领导毅然拒绝了这个诱人的项目。工业园区负责人讲到:宁可发展速度慢一点,绝不能污染环境,做出祸及子孙的事情来。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三水的一些传统产业在全国位居前列,如饮料制造、化工涂料、建材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污染。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三水区把环保的关口前移,推行“清洁生产+末端控制”模式,从源头抓起,以防为主,综合治理,使环境保护战略由“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收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青岛啤酒(三水)有限公司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引进了先进的酵母压榨机和膜振动酒液回收系统,降低了6‰的啤酒损失,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5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区3000多家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的占到了25.1%。
注重生态建设。确立了打造“生态三水”的目标,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文化”,做到“四有”:有绿色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有绿色行为,即讲文明、讲卫生、讲整洁、讲法制;有绿色产业,即污染少、能耗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
一、
二、三产业;有绿色环境,包括高效、公平、公正、廉洁、务实的政府服务软环境和交通发达、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城市硬环境。近年来,三水区投资2.3亿元用于城市绿化和平原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38.2%,城市人均绿化面积9.4平方米。投资1.6亿元、占地1200亩的三水荷花世界景点和国家4A级标准的森林公园的建设,使三水的生态建设掀起了新一轮热潮。通过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三水区逐步走出了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改革篇
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抓好国有企业改制。三水区各级充分认识到,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没有好的体制是不行的,体制出了问题,发展便无从谈起,企业如果都是国有的,一般很难发展壮大。三水过去国有企业占70%,产值占80%,用蒋顺威书记的话讲,“这样发展下去很危险,要付出昂贵的学费”。为此,三水把发展民营工业经济作为调整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的主攻方向,采取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办法,积极稳妥地完成了国有企业的改制,近400多家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转让、出售、租赁等形式成功改制,其中:转让33家,拍卖125家,兼并3家,股份合作17家,租赁承包187家,关闭111家,破产1家,分流安置职工2万多人,使三水的民营工业产值占到了整个工业产值的70%以上,不仅盘活了大量的国有资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健力宝集团改制后获得了生机,发展速度以50%递增。三水国企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广东全省推广,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p#分页标题#e#
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三水区主要领导同志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不需要庞大的行政队伍,必须大刀阔斧地精减机构,裁汰冗员,否则,行政成本太高,只会加重企业和社会的负担。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三水区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机构改革,政府机构由过去的30个减少到25个,减少了16.7%;分流安置干部390多名,占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现在,三水区财政供养人员1万多人,财政收入是7.08亿,而临近的一个县级市财政供养人员有2万多人,财政收入仅为2个多亿,用蒋顺威书记的话,“我们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为了有效整合资源,提高乡镇经济的总体实力,三水区从XX年开始进行了乡镇合并,把过去的12个乡镇合并为现在的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中西南街道办事处由三个乡镇合并而成,面积23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3万人,成为中国
第一大镇,XX年社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税收入库3亿多元。同时,因建设工业园区征用土地,全区又进行了并村搬迁工作,到年底计划由过去的109个行政村合并为78个行政村,精简村干部128人,全区因并村减少村干部而节约经费500多万元,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白坭镇仅有66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为解决农民居住与发展工业的矛盾,计划用5-8年的时间把全镇所有的行政村合并在一起,到2015年人口达到31万人(现有5.8万人,其中本地常住人口2.3万人,外来工3.5万人),建起现代化的农民公寓,用镇党委区书记的话讲:“工业化推进了城镇化”。
稳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为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形成集中办学的规模效应和更为合理的学校布局,从XX年开始,三水区对中小学进行合并。并校的原则是:优质学校向城镇中心区域聚汇,以适应城镇化发展;学校的服务半径是6公里,6公里以内的学校尽全力合并;小学规模500人以下、中学规模不足900人的学校合并,XX年已合并小学35所。全区现有中学18所,小学98所,到XX年底合并小学15所;规划到XX年年底,再合并中学5所,小学35所。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区、镇两级近几年累计投入5.3亿元,用于扩大校区、兴建校舍、购置设备等,三水的办学条件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启示篇
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先进的理念引导经济发展。广东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创新,三水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在三水,不搞姓“社”姓“资”的争论,不搞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争论,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允许积极探索,都可以大胆试验,“只要动机纯正,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都可运用”。比如,中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期为30年不变,三水则是3-5年调整一次,三水的农村干部讲,这种灵活的土地承包制度更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价值,更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思想观念上的突破,引领着三水经济的不断发展,是最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必须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
第一要务”。在广东,在三水,处处都能感受到广大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抓发展、全心全意为发展的浓厚氛围,处处都能感受到各级领导与广大干部的强烈危机感和责任感。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江浙在猛进,西部在开发,东北在振兴,广东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广东要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率先发展,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这“三个发展”和“排头兵”的角色定位,使广东各级干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明确提出了“对手就是老师”的新的竞争观,“追兵就是标兵”的新的发展观。在三水,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前有标兵遥遥领先,后有追兵步步紧逼”,我们不进则退,必须发展发展再发展,加速加速再加速,才能有资格当好“排头兵”。为了加快发展,三水选派一大批干部赴江浙考察学习,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学习“三州”经验活动(三州,指浙江的温州、台州和江苏的苏州),提出了“远学江浙,近学南海”的口号。三水公务员队伍中也存在着强烈的危机意识,竞争十分激烈,“要么好好干,要么没的干”;“今日不努力去工作,明天就要努力去找工作”。先进的广东地区尚且有如此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危机意识,我们作为欠发达地区,更要强化这方面的意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否则,只能差距越拉越大,永远位居落后。#p#分页标题#e#
必须树立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三水的干部多次给我们讲到: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早改革早受益,大改革大受益,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就要敢为人先,就要不怕风险,有闯冒的精神和勇气。广东的发展较快,固然得益于中央的政策,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改革、开拓创新的胆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深入研究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取得成就的原因时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广东的崛起得益于胆识”。正是这种胆识,使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从三水来讲,400多家国有企业改制,冒了很大的政策风险和经济风险,但“风险过后便是一片艳阳天”,所有改制企业均获得了生机,实现了大的发展,这就更加坚定了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张家口国有企业较多,改革的任务很重,难度很大,更要坚定信心,大胆改革,通过改革“杀出一条血路”,促进经济的发展。
必须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形成抓发展的合力。考察中我们普遍感到,三水经济发展的环境十分宽松,政府各部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十分强烈,很少存在“吃、拿、卡、要”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现象。各级各部门主动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把领导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服务,“一切为了投资者,为了一切投资者,为了投资者的一切”,成为各级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对民营企业,三水干部讲的最多的是服务,议的最多的也是服务,投入最大精力的还是服务。同时,三水还十分注意保护干部,对那些勇于改革、不怕风险、大胆工作、敢挑重担的干部,允许有失误,允许交学费,这就给各级干部吃了一颗“定心丸”,用区委主要领导的话讲,“我们这里是政治保险区”。我们一定要学习借鉴三水经验,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以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一切投资者到张家口投资置业,寻求合作,共同发展。
必须强化“工业立市”思想,进一步确立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三水的许多干部深有感触地讲,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仅靠农业只能解决温饱,解决强市、强县问题,潜力在工业,依靠也在工业。三水这几年下大力发展工业,大规模建设工业园区,全社会开展招商引资,使工业产值占到了工农业总产值的90%多,工业创造的税收占全区总税收的65%。三水的实践经验表明,工业经济是一个地区赖以发展、实现强盛的根本所在。没有工业作支撑,农业的发展只能是低水平、低效益的,永远成不了大气候。同一块土地,仅靠种植农作物种不出富裕来,但建工厂就有可能创造很好的效益。“无工不富”是历史的逻辑,也是现实的真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最大落差就在于工业化落后,欠发达主要就欠在工业的发展。要不断强化抓经济必须抓工业、抓工业必须抓项目的理念,用最强的力量、最多的精力、最硬的措施抓工业。只有把工业搞上去,经济发展才有依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调整所有制结构的主攻方向。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水区近年来大办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少管多服务”,“彻底让利发展”,大力倡导“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给予民营经济积极的扶持和帮助,使全区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民营经济贡献率达到70%以上。三水的实践再次表明,一个地区只有民营经济发展了,才能给整个经济带来活力;民营经济发展缓慢,这个地区的经济就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欠发达地区经济要发展,必须把民营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下大力抓紧抓好。
作者:中学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