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
应该怎样来阅读《树敌》(上海译文出版社)这本书呢?这是艾柯“这样一个其力足以腐蚀一切的恶魔天才”(唐诺语)离开我们后,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新书。
今年2月,享誉世界的意大利符号学大师或许也是当今世界知识最渊博的人之一的翁贝托·艾柯(又译埃科)离世的消息传来,让多少中国的读者唏嘘。《树敌》的引进出版,会让喜爱他的读者觉得庆幸吧:作家的离世并没有让我们“摆脱”他的书(此种说法自然是来源于艾柯与卡里埃尔的对话录《别想摆脱书》)。
《树敌》由15篇杂文构成,有的是报纸文章发表后的修订版,有的由不同场合的演讲稿而来,涉猎内容之繁杂,似乎很难归类。文学、符号学、胚胎学、天文学、元素知识、传播学……阅读的时候真是羡慕这个老男人,为什么可以知道的这么多。
如果硬要给《树敌》这本书拉出一条暗线的话,其实我倒是觉得,艾柯在这些文章里,一直都在思考的是——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的生活,人类这个物种又应该如何自处。
《电视女郎与保持缄默》是其中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最初是艾柯在2009年意大利符号学协会大会上的演说。艾柯从意大利语的“veline”一词谈起,在今天的意大利,这个词代表着那些貌美如花的电视女郎,但是今天的年轻人不知道的是,这个词原指法西斯时期政府向新闻界发布的官方通报。曾经的“缄默”变成了如今的“噪音”,这也是艾柯想讨论的官方传播技巧的改变。
曾经的法西斯官方公报认为,如果不想制造违法行为,那就应该闭口不去谈论这些行为,也就是曾经采用的“缄默”。但是,艾柯本人却说,如果他知道第二天媒体将要发布一个巨大的不利于自己的舆论消息,他的做法是在警察局或火车站附近埋下一枚炸弹,这样自己的“丑闻”最会被埋藏在报纸内页的角落中。
事实上,艾柯所说的就是“veline”一词如今所相对应的“噪音”。比起过去官方公报里采用的“缄默”手段,如今,他们发现噪音才是更好的掩护。用维特根斯坦式的话说就是“越是不可说,就越要拼命说”。
2009年,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被裁定,其所控制的金融投资公司要向竞争对手赔付7.5亿欧元。同一年,贝卢斯科尼还因为性丑闻被《未来报》猛烈抨击。面对处理这两则负面消息的手法,就是制造更大的不相关噪音。裁定赔偿的法官因为在一段影片中穿了蓝色袜子和白色皮鞋,而被贝卢斯科尼控制的电视台反复播放,并旁白描述为“有病”。而揭露性丑闻事件的《未来报》一位天主教编辑则被贝卢斯科尼拥有的另一家报纸指责行为不检点。
那条穿蓝色袜子法官的消息,整整填充了三天的报纸版面。艾柯总结说:“噪音的好处就在于,它的声音越大,人们就越不会关注其中传递的内容。”
而噪音又何止出现在新闻宣传中?我们此时此刻生活的当下,处处充斥着噪音。比如广告,比如网络。
信息的巨大丰富,带来的可能不是选择的多样性,而是选择的盲目性,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被牵制,却还浑然不觉。艾柯认为,互联网并不带有屏蔽信息的目的,反而是最大的噪声源。首先人们无法确定网络上的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其次是,大部分用户会被网络里随时出现的其他内容(比如博客比如某部情色影片)干扰,最终,网络阻止了人们收集有价值的信息。
有趣的是,艾柯认为信息搜索的不便捷,是报纸整体销量和阅读量下降的原因。因为一份64页内容的报纸,想要在其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比在网络上直接看所有内容都囊括在一个屏幕里的电子版要困难,他认为这是年轻人不读报纸的原因。
同样被艾柯视为噪音的,还有今天越来越便捷的沟通方式。“究竟是哪个傻瓜在走路的时候非要用iPod的耳塞堵住耳朵眼?又是哪个傻瓜在一个小时的火车行程中偏偏就不能安静地读读报纸或看看风景,非要在开车以前打开手机通报一声‘我出发了’,在快到的时候说声‘我快到了’?”噪音如毒品,今天的人们已是欲罢不能。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艾柯得出的结论是,今天的人类面对的伦理问题之一恰恰是——如何回归沉默。在符号学的范畴,沉默其实可以在很多侧面进行,也是一种有意义的表达。比如戏剧中的沉默、演讲中的沉默、表达(否定、认可、威胁等)中的沉默以及音乐中的沉默。在我听过的许多场音乐会中,我必须得说,那些情感深沉的曲目,演出后的沉默其实远比掌声更有力量。
或许接连着“噪音”的话题,我们可以再来谈谈《关于“维基解密”之反思》一文。艾柯说,在“二战”后,大使馆的功能发生转变,从以前的外交功能,逐渐变成了一个关于对象国的资料中心,而在暗地里,更像是情报中心。但是所谓的“绝密情报”其实更像是公司剪报,使馆的工作人员将搜集到的信息(其实基本就是媒体信息)转交给忙得没时间读报纸的“领导”。比如希拉里最后看到的关于贝卢斯科尼狂野之夜的各种调查,其实在意大利那几个月的报道里全部可见。
所谓的“机密档案”,其实是人尽皆知的消息。神秘现象的追随者们,只愿意相信自己已知的内容,也只愿意不断重申他们已经了解的信息。比如书店里面所有和神秘现象有关的新书,其实都是无一例外在重复以前书中涉及的内容。“这也是丹·布朗得以迅速走红的原因。”——艾柯的神评论。而同样的,使馆的情报收集者们,一样也有思维局限,只认可自己已知的消息。
由澳大利亚人阿桑奇创立于2006年的“维基解密”,专门以公开来自匿名来源的和网络泄露的文件为己任。而这些公布的“所谓的丑闻”在艾柯眼中其实是众所周知却因为颜面问题仅在私下议论的事情,但也同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因为真正秘密已经几乎不复存在,只有你还继续使用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储存形式。
事实上,曾经需要大量阅读各个大使馆提交的“机密档案”的希拉里,大概曾经被这些信息所困扰。而如今又被维基解密继续困扰,去看看在大选期间她被爆的各种料便可知。
在这样一个人们似乎已经无法脱离互联网的时代,技术革新到底带来的是什么?艾柯很大胆的说,或许我们已经进入了技术的退化。比如录像带曾经让电影学者可以一幕一幕快放,然而现代的DVD播放机却只能一段一段跳跃,即进行粗线条操作。再比如乘坐高铁的话,往返米兰和罗马只需要三小时,然而乘坐飞机加上前后所有交通时间,却至少得三个半小时。既然如此,倒不如让政府和政府之间回到骑马送信的年代……当然,这就是艾柯式的幽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