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任务型”学习活动,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新教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围绕话题开展活动。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任务型”的活动。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如何依据新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任务型教学
一、新课标与任务型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提出了新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新课标》提出: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形象地说,即为学而用,在用中学,学了就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可以说,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匹配的,有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途径。
二、新教材与任务型教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体系,它将语言技能目标、语言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有机地融合起来,并把这五大目标的整合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础。
新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覆盖了新课标所列的24个话题、66个功能意念项目和3,000多个词语,比原教材提升了教学要求。该教材注重进行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训练,每个单元的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在选材内容上力求贴近时代和生活,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该教材涉及的话题众多,文化知识面广泛,其中包括道德教育、行为规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语言学习、兴趣爱好、文体活动、名人传记、旅游博览、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文化艺术等。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品德的因素,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有些课文还充满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该教材还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设置了“热身练习”(Warmingup)、“课前阅读”(Pre-reading)、“综合技能”(Integratingskills)等新栏目,安排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旨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敢于实践,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如此,该教材努力倡导探究式和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提供了内容丰富的“任务型”活动素材,其中有许多“任务”(Project)需要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集体合作和课内外结合才能完成。
三、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含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是一个互动的探究过程。进入21世纪后,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thingswiththelanguage)的教学理念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教育部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这种任务型语言教学。这说明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我国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四、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原则
1.任务型教学注重真实场景下的、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真实、实用和有意义的语言。
2.任务型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
3.任务型教学将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呈现--练习--运用(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模式颠倒过来了。在常规的“3P”教学模式中,任务通常体现为Production中的综合运用式练习,用来巩固所学的语法结构、语言功能或词汇。而在任务型教学的模式中,学生通常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待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动中使用的语言上,并对学生使用的语言进行纠正和调整。
4.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教材的编写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挑战性,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它要求教材的编写发话题为主,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设计能引导学生完成语言目标的任务或活动;它要求学生从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五、任务型教学的过程
1、任务呈现
在教师教的过程,首要环节是:任务呈现,就是使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力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此时,学生就进入了学习模式的“参与任务”环节。
2、引导学习
学生具备了这种心理倾向就进入了学习过程的第二环节“学习新知”。“学习新知”是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它包括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但学习的内容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的,这时,教师就进入了“引导学习”环节。
3、师生合作、巩固新知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学生没有对新知识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之前,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由师生共同合作,结合任务进行对话、交流和采访等活动,这就是“师生合作、巩固新知”环节
4、组织练习、点拨评价
学生掌握新知之后,从而形成“活学活用”的能力,这一环节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否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既可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任务,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要求设计一些与他们的生活、学习贴近的活动情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兴趣会更浓,在语言实践中更容易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来,学习效果特别明显。因此,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主动学习、操练运用”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发挥“组织练习、点拨评价”的作用。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并以鼓励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价,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展示的成功体验。
5、学生体验成功。
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进行分组交流或当众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六、教学示例
根据任务型教学的原则,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各种任务,让学生为学而用,在用中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功和喜悦。以下就列举了几个教学示例:
Task1
任务:模拟感恩节
目标:1、运用已学的语言对家人、老师及朋友表示感谢。
2、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感恩节的资料。
3、通过表演的形式对这个西方传统节日有更多的了解和体会。
语言技能要求:speaking,listening,reading
语言知识:有关节日、习俗方面的知识和词汇。
情感态度: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对他人的感谢之情。
文化意识: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
操作过程:
1、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6人一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感恩节的知识并进行分角色表演。
2、教师播发一段录象,让学生观看西方人是如何过感恩节的,旨在让学生进入状态。
3、给学生几分钟,进行操练并修改。
4、教师抽几组学生进行全班表演,并让学生选出最好的一组。
Task2
任务:做一次挽救濒危动物的演讲
目标:1、运用有关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加深对濒危动物的了解,提高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
语言技巧:Listening,speaking,writing
语言知识:演讲用语和本单元学过的有关濒危动物方面的词汇。
情感态度:能用英语进行演讲并激发保护濒危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操作过程:
1、教师在上完阅读课文之后,布置任务。
2、学生以4人为单位进行任务分工收集濒危动物的资料。具体了解:1)濒危动物的名称;2)生活习性;3)分布情况;4)濒危原因;5)现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3、小组合作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写出演讲稿。
4、教师上课时让每小组的reporter上台演讲,师生共同评价。
Task3
任务:制作一张个人卡片
目标:1、运用已学的语言介绍自己的Likesanddislikes.
2、帮助学生相互认识和熟悉,引导学生建立友好关系,学会相互交往。
语言技能要求:Writing,speaking
语言知识:表示喜好的词组、句型。
情感态度: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喜好,并加上自己的创意,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
操作过程:
1、个人活动:设计卡片,用文字介绍自己。
2、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并根据组员意见进行修改。
3、班级活动:以墙报形式展示成果,全体同学选择自己最想认识或结交的朋友。
总之,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把任务(task)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俨然已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更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是一个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JaneWillis,AFrameworkforTask-BasedLearning,Longman,1996
4、翁明伦,《新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新”在哪里》,www.jyw.cn,2004